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北頌 第0720章 寇準的擔憂

《北頌》 第0720章 寇準的擔憂

(4, 0);

  「家此舉,非是聖君所為……」

  王曾義正言辭的勸誡。

  趙禎瞥了王曾一眼,「你說的是朕定下的十年期限,還是允許軍中將士家眷遷移到邊陲的事?」

  趙禎擺明了在揣著明白裝糊塗。  實時更新,請訪問ʂƮօ.ƈօʍ

  王曾老臉有些發黑的道:「臣說的是,家揚言要去當強盜的事。」

  趙禎不咸不淡的道:「朕不是還沒去嗎?再說了,今日是議政,你要是覺得朕的提議不妥,可以跟其他人一起議一議。

  你要是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將士們還鄉以後的娶妻問題,朕也不用出去做強盜。」

  經過趙禎這麼一提醒,王曾才意識到,現在是在議事,而不是在決事。

  王曾瞬間閉口不言。

  趙禎盯著所有人道:「寇卿所說的,就是朕和寇卿,還有樞院的幾位卿一起商量出來的兵制。諸位卿都幫忙參詳一下,看一看有什麼不妥之。」(5,0);

  呂夷簡等人聽到趙禎這話,一個個面面相覷,沉默了許久以後,還是種世衡開口說出了所有人心中的心裡話。

  「家,能否請寇樞再說一遍……」

  種世衡拱了拱手,略顯尷尬的說道。

  趙禎心中在發笑,臉上卻不,看向了寇季,道:「寇卿……」

  寇季盯著呂夷簡等人,意味深長的道:「早就讓你們拿出筆,記一下的……」

  趙禎在寇季的話音落地以後,在一旁不輕不重的道:「朕以為,以後朝堂上議事,滿朝文武都應該帶著筆。朝堂上每日商量的大事那麼多,僅憑我們各自的腦袋,恐怕記不全。

  須知,我們每日議論的,皆是國事,其中涉及到我大宋千萬百姓的生計,一點都不能怠慢。」

Advertisement

  呂夷簡等人聞言,一個個臉上不,心裡卻在罵娘。

  趙禎和寇季骨子裡壞了,逮住機會就讓他們難看。

  不當人子。(5,0);

  不當人子。

  呂夷簡心裡在罵娘,上卻道:「家此舉大善,但讓滿朝文武帶紙筆殿,殿必然得備上桌椅,有些不太雅觀。不如設一文書,在殿抄錄臣等的言行,事後再給佐謄抄,分發給參政議政的文武。

  家以為如何?」

  趙禎提出的建議,確實算是一個善政。

  特別是對他們這些上了年齡的大臣而言,絕對是一等一的善政。

  他們上了年齡了,記憶力自然比不上年輕人,參政議政的時候,滿朝文武各自發表見解,一場大朝會下來,各種建議加起來恐怕有百上千條,他們不可能全部記住,總會有所疏

  偏偏,能混到垂拱殿、資事堂參政議政的,大多都是上了年齡的老臣。

  似寇季這種小小年紀,就升遷到了武臣之首的怪胎,全大宋朝就這麼一位。

  那些個皇子們出閣的時候,加封的樞使、同平章事之類的不算。

  那些都是加,只拿俸祿不做事。(5,0);

  寇季卻是實職。

  所以,趙禎的提議,對朝廷大有裨益。

  呂夷簡併沒有否決,反倒給出了合理的建議。

  王曾在聽完了呂夷簡的話以後,也贊同的點頭道:「此舉大善……」

  趙禎見呂夷簡和王曾二人如此重視此事,臉也正了幾分,略作思量以後,道:「那就設兩人吧。」

  趙禎此話一出。

  呂夷簡和王曾一起點頭,表示贊同。

  設立一個人和設立兩個人,大有不同。

  設立一個人,一旦出了什麼紕,那就難以彌補。

  兩個人的話,就能互補一下,避免出現錯誤。

  此外,兩個人也能互相監督,避免對方在記錄百言行的時候,夾帶私貨。

  「今日我們主要論的是兵事,先論兵事,其他的以後再談。」

  趙禎再確認了設立記錄以後,繼續開口。(5,0);

  呂夷簡等人則一起看向了寇季。

  寇季笑道:「家、我,還有樞院的員們,在商量完了兵制以後,已經做了記錄,並且謄抄了幾份。」

  呂夷簡等人埋怨的瞪了寇季一眼。

  寇季吩咐陳琳將提前準備好的兵制文書,送到了呂夷簡等人手裡。

  呂夷簡等人拿起了文書,細細的翻看了起來。

  寇季既然已經給出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兵制,並且已經得到了趙禎的首肯,那他們就已經沒有繼續出謀劃策的必要了,他們只需要據寇季提出來的兵制,查補缺即可。

  呂夷簡比較關心監軍問題,所以在看完了文書以後,率先開口道:「兵部歸廷管束,那麼兵部派遣出去的監軍,是不是也歸廷管束?」

  「非戰時,軍中上下的監軍,由兵部管束。無論是樞院,還是廷,要用監軍,都必須經過兵部。戰時,軍中上下,無論是誰,皆有樞院調遣。」

  寇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5,0);

  呂夷簡略微皺著眉頭道:「軍中監軍由武進士擔任,但軍中的將校由何人擔任?」

  按理說,武科科考出來的武進士,就是預備將校。

  雖說武科廢弛多年,形同虛設,可武科一直是存在的。

  趙禎重振武科以後,武科應該能恢復不

  如今皇親國戚、武勛,去除了大半。

  以後軍中將校的接班人,應該是武進士才對。

  可聽寇季的意思,似乎不打算任用武進士為將校。

  寇季為何用武進士擔任監軍,呂夷簡倒是知道一些。

  無非就是在保留監軍制度的基礎上,盡最大的可能,避免不知兵事的人出任監軍。

  寇季面對呂夷簡的疑問,斬釘截鐵的道:「軍中將校,自然是軍中有功的將士擔任。武進士出任的監軍,絕對不能跟軍中的將校混為一談,不然監軍制度就形同虛設。

  不過,武進士也不是沒有出任軍中將校的可能。(5,0);

  武進士若是在軍中擔任監軍期間,建立了功業,又想留在軍中,那麼就可以將軍籍從兵部調遣到樞院,樞院會據他的功勞大小,予以任命。

  但是武進士一旦在軍中擔任將校,往後就不能再出任監軍一職。」

  呂夷簡聽完了寇季的話,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曹瑋在呂夷簡結束了問話以後,對寇季道:「以後樞院只掌軍,不管地方兵馬?地方兵馬歸兵部管轄,卻歸地方調度,會不會因此產生混?」

  寇季解釋道:「不會產生混,各級衙門,皆有兵曹,也有掌兵之,地方兵馬的調度,皆有他們負責。若是遇到了地方衙門難以決斷的事,可以一級一級上報。

  各級衙門若是理不了,可以呈報兵部。

  兵部可以將此事拿到朝堂上論一論。

  非戰時,樞院只掌管軍的升遷調度。

  戰時,樞院掌天下所有的兵馬調遣。」

  曹瑋聽到此,略微一愣,細細的品了品,沒有再多言。(5,0);

  此舉其中的深意,曹瑋大致明白了一些。

  經過改制以後,朝廷明面上擺著的能戰的兵馬,看著只有七十一萬。

  可真要遇到了戰事,一提溜,能快速的提溜出一大串的兵馬。

  更重要的是,能戰的兵馬都放在邊陲,真的有敵來犯,就不用再費力的調遣兵馬。

  若是邊陲的兵馬不夠,地方兵馬可以快速的集結在一起,趕去馳援。

  中間省去許多行軍的路程。

  此舉可以說是大大的節省了行軍的時間。

  唯一的害就是,地方兵馬長期守在地方,時間長了,就會失去打惡仗的本領。

  但是考慮到趙禎提出的十年退役的政令,以及邊軍退役以後充到地方兵馬中的政令,曹瑋也就沒再去計較此事。

  邊軍將士在軍中待了十年,恐怕早已悉了軍伍中的生活。

  縱然是退了,也不可能在地方安安心心的務農,很大的可能是進到地方的兵馬之中。(5,0);

  有他們充地方兵馬之中,也能稍微補充一下地方兵馬的不足之

  隨後,王曾、朱能、種世衡、李昭亮、王德用等人,相繼對他們心中存疑的地方,進行了詢問。

  等到所有人弄清楚了這套兵制以後,已經到了天黑。

  趙禎並沒有放任他們離去,而是將他們留在了宮裡,繼續商討此事。

  趙禎特地在議事的偏殿給他們準備了住

  為了避免風言風語,趙禎給他們準備的住,距離後宮很遙遠。

  趙禎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避免呂夷簡等人,提前將尚沒有商量妥當的兵制泄出去。

  雖說呂夷簡等人已經悉了朝廷定下的保的律法,也知道此類的事不能往外說,但趙禎仍然得提防一二。

  此後近半個月。

  幾個人都湊在宮裡商討著兵制。

  他們白天出現在垂拱殿上陪著群臣們議事,晚上在偏殿議論著兵制。(5,0);

  寇季給出的兵制,呂夷簡等人當天就搞懂了。

  但其中一些不合理的,或者是需要據大宋的詳改正的地方,都需要商討。

  此外,新的兵制,等於是將天下間所有的兵馬打,重新安置。

  如何妥善的安置兵馬,而不至於引起大的反彈,也需要好好的討論一下。

  總之,如此大事,絕對不可能一天就商量妥當。

  經過了半個月的商量,最終商量出了一套十分適合大宋的兵制。

  如何循序漸進的推行這一套兵制,幾個人也商量出了妥善的法子。

  兵制和推行兵制的法子,被寫了兩份文書,擺在趙禎面前。

  趙禎在呂夷簡等人的注視下,寫下了名字,蓋上了私印。

  呂夷簡等人上前,紛紛效仿。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為了保

  在文書上籤上姓名,加蓋私印,就像是在納投名狀。(5,0);

  一旦文書上的容在沒有推行完,就被人泄了出去,引起了巨大的變故,那麼上面所有人都需要承擔責任。

  此舉並不仁義。

  但國朝大事面前,沒辦法講仁義。

  此舉是寇季最先提出來的,最終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奏請了趙禎以後,才定下了此約。

  趙禎眼看著呂夷簡等人寫完了名字,用完了印以後,小心翼翼的拿起了文書,親自手收了起來。

  趙禎收起了文書以後,盯著呂夷簡等人慨道:「往後千年會如何,朕不知道。但是往前千年,沒有任何君臣,能如我們君臣一般,做出如此壯舉。」

  呂夷簡等人心裡莫名其妙的湧出了一自豪

  就是莫名其妙的。

  雖然只是弄了一份兵制,還沒有實施,但他們每個人都覺到,自己似乎參與到了一樁了不起的大事當中,並且為此趕到自豪。

  趙禎心裡同樣有些自豪,他繼續說道:「礙於君臣份,朕無法親自向諸位道謝。但諸位的功勞,朕銘記於心。(5,0);

  我大宋若是因為諸位的今日之舉變強盛。

  昭勛崇德閣,必有諸位一席之地。」

  趙禎這算是在許諾。

  昭勛崇德閣雖然還在營造當中。

  但是民間已經有人將其引為比肩太廟的聖地。

  如今列昭勛崇德閣的都是什麼人,都是對大宋有大功的人。

  註定被天下人銘記。

  趙禎許下的這個承諾,不可謂不重。

  呂夷簡等人誠惶誠恐的道:「臣等不敢……」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