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宰執天下 第三十章 虛實(十)

《宰執天下》 第三十章 虛實(十)

耶律隆拿起酒杯,又是一口灌下,看得出他到現在心裡還憋著一口氣,“兒子也看得出來,聽到兒子說去黑汗,禿骨撒纔算是鬆了一口氣,開開心心地跟著兒子走,要是當時兒子說去北庭,還真不知他會怎麼樣做。”

“諒他們也不敢!”耶律懷慶低喝道。

“怎麼不敢?聯絡上北庭的宋軍,滅掉我帶去的三千兵馬也不是難事。就在禿骨撒的帳中,他暴起發難,我能殺掉幾個人?”

耶律隆瞥了眼無話可說的兒子,哼了一聲,對木然沉默,猶如一塊石雕的耶律乙辛道,“別說是萬里之外的粘八葛部了,就是我契丹本族,難道不是也一樣?馬蹄鐵是宋人的,鐵鍋是宋人的,就連釘馬蹄鐵的鐵釘、鐵錘,修蹄的小刀,也全都是宋人的。除了軍中的刀槍甲冑,火、槍火炮,所有的鐵全都是宋人來的。只有我們買不起的,沒有買不到的。”

“父皇。兒臣知道,自從南朝開始變法,不,自從南朝開始重用韓岡,宋遼之間的國勢就開始逆轉。父皇你是看到這一點,才決定去學習南朝。但父皇你辛苦支撐二十多年,費盡心思去學南朝二十多年,難道就是爲了讓南朝的,賣到大遼的每一座帳篷裡?”

“那你說該怎麼辦?”耶律乙辛反問。

“其實已經遲了。”耶律隆嘆了起來,“如果父皇在開始學習宋人辦鐵廠,造鐵時,就絕國中與宋人的貿易,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但現在商路已經給宋人佔了去,想把宋人的貨趕走,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造出來的鐵賣給誰?粘八葛部?他們拿什麼來買?馬和皮貨?!”耶律隆功地又激怒了耶律乙辛,“治國不是想當然的!”

Advertisement

“宋人的鐵場,已經能夠直接產鋼了。而大遼這邊的鐵場,要出鋼,只能依靠不斷地摺疊鍛打,或是用生鐵糅合而。”

從南朝那裡,能學到造槍造炮,但學不到鍊鋼。這個差距,是擺在眼前的事實。

大遼的鐵場辦了有好些家了,可生產的鐵料除了武甲冑,本沒有其他地方可用,除了造鍋爐——學會了如何用來造鐵軌還是最近的事。

蒸汽機最終也沒能發明一套合用的型號,不過從宋人那邊弄到了一臺,費盡氣力給仿造了出來。

但對於遼國來說,最歡迎的還是蒸汽機的配件鍋爐,大冬天能方便的洗個熱水澡,這是任何人都難以拒絕的。而鍋爐也不難造,以遼國的鐵製造水平,打造一些洗澡用的鍋爐,當然不在話下——宋人的鍋爐是不錯,但沒人會運來賣,對宋人來說,就是賣鐵釘都比賣鍋爐更有利潤。

耶律乙辛當然想改變這個局面,但他也無能爲力。試造出來的農,質量不如宋貨,價格也比不上宋貨,竟然連本都比宋國商人賣得價格還高,這要怎麼比?鐵料多得都只能發行鐵錢了。

“就是用皮貨和馬來做買賣也是好的,可以賣給南京道的漢人,總比人心給宋人賺去的要好。”

“你能擋得住國人不跟南朝做買賣?東到渤海,西到蔥嶺,邊境線長及萬里,你擋得住宋人的商貨?”

“兒子還記得聖宗皇帝他是怎麼做的。”

絕漢俗,漢?”耶律乙辛憤怒道,“聖宗皇帝也只是在北院這麼做,從來都沒在南院做過。你想反南京道的漢人?!”

“他們要造反,早就反了。”

“要是有宋人支持呢?”耶律乙辛指著耶律隆的鼻子,“我以前是不是教過你!外賊不用怕,賊不用怕,就怕外勾結!”

外勾結,難道現在就沒有?!”

“他們是爲了造反,還是爲賺錢?”

遼國最尊貴的一對父子,在帳中爭吵起來。耶律懷慶在旁邊看得發急,不知道該如何勸阻。

耶律乙辛終究是老了,吵起來也沒那麼多氣力。

先一步冷靜了下來,他看著兒子,聲音中沒有了怒氣,“三十步,三箭殺一人的戰士,你覺得要幾年才能養出來?”

耶律隆突然說不出話來了,臉上的反應如同被刺痛了一般。

這是他一直想避免的問題,也是他不願去深思的問題。

三中一要一箭斃命,那是要能開弓。三箭斃命,那就得要三箭全中,難度更高。

不管是哪一種,達到這種水準的弓箭手起碼都要幾年的時間去培養,而且擊能力,跟力息息相關。

漢家兵書有說: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軍。那是因爲行軍百里,士卒肯定拉不弓,揮不刀。可換作火槍呢?只要有能端著槍前進,加上扣扳機的力氣。

火槍手最多也只要訓練三個月,上了戰場能拿得槍就夠了,行軍百里之後,照樣能上戰場。這個進步實在是太大了,輕易就淘汰了沿用數千年的刀槍劍戟和弓弩。

這個道理,宋人通過各種途徑說了又說,宋國部也掀起了刀槍換火槍火炮的高

這就得遼國不得不跟上去。

如果搜山檢海,在遼國國中湊出百萬兵不問題,但真正的屬於契丹的戰士那纔多?要是被宋人用三個月就訓練出一波的火槍手兌了,那日後還有大遼嗎?

對。

道理是絕對沒有錯的。

耶律隆在上京道,他手上的神火軍經過的實戰,比宋人的神機營更多。

必定會取代刀槍,這是他無法否定的。

尤其是燧發手槍從南朝傳過來之後,這更是不能否認了。

十二三歲的小崽子,拿著手槍上陣去,手指一就能死一個勇士。

或許拿著手槍的小崽子,與年的騎手爭鬥時不一定能贏,說不定會被反殺。不過如果都是拿著弓刀,讓還沒人的小娃兒跟年戰士廝殺,那是十死無生,試幾次死幾次。

但那只是個人武勇,可不是行軍打仗。

“父皇。是有好刀好槍就能贏,那大遼早在睡王的時候,就被宋人搶走了南京道。”耶律隆的口氣裡面也沒了火藥味。

其實他也不是想要主進攻宋國。只是在他看來,大遼必須對對外都要強,減對南朝的依賴,維持住與南朝對抗的實力。

一旦南朝挑釁,就必須毫不猶豫地進行還擊,給宋人造足夠大的損失,才能遏制住他們的野心。

耶律隆相信父親明白自己的想法,只是不認同。但他也不想與父親爭,能好好說話,他也想盡量說服父親。

“打了那麼多年的仗,兒臣明白了一件事,仗不是有件好兵就能打的,最終還是要看人。”

“人心還在你這邊嗎?”耶律乙辛問,“強國人絕漢,又不能給他們一個更好的生活,還要去跟槍炮犀利的宋人開戰,你覺得人心會在你這邊嗎?”

宋國的富庶,沒有一個遼人能夠否定,甚至有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好像他們做了宋人,就能變得跟宋人一樣富裕。

“難道就等死不?”

“等,但不是等死。”耶律乙辛道,“因爲南朝要開大議會。”

他看著兒子,又有些不耐煩,“這個道理,朕跟你說了許多次了。爲什麼還不明白?”

“宋人並非選皇帝,皇帝還在那裡,只是自選宰相。難道父皇不知道,大遼這邊,更有人想要恢復世選?”

“此輩不值一提,這一回就先殺一羣。”

“就算今天殺了,日後還會添。”

宋人將會由天下各軍州選出的議員,來挑選宰相、議政,這件事早就傳遍遼國。在耶律乙辛看來,宋人這是自尋,更給了大遼一個絕地求生的機會。要不是有這件事,耶律乙辛早已經絕了。

不過大議會的消息,也引來了一些居心叵測之輩。

因爲大遼過去也是八部共同推選大汗,直到遼太祖,領軍擊敗了室韋,回來後卻丟了汗位,不能再忍的他,幹掉了所有反對者,廢除了世選制。

現在就有些人就私下裡要恢復世選,他們不是要攛掇著人造反,而是想要學習南朝的重臣,用溫和的手段分皇權。

只是在耶律乙辛看來,這些人本不值一提。不能從刀槍中得到權力,卻要用口舌來,那還契丹人?

到底哪邊先會起來,大遼能不能等到宋人的,宋國的到底會有多大的影響,這就是耶律乙辛和耶律隆父子之間最大的矛盾。

耶律乙辛看著兒子,在耶律隆的眼眸中,只有對自己觀點的堅持,並沒有太多的野心,憂外患,聰明人誰還會鬧

想到南朝,那還真是閒的。

“至於日後添的事。”耶律乙辛重重的嘆了一聲,“那就看你的本事了。”

耶律隆一震,難以置信地看著父親,而耶律懷慶更是驚得呆了,這怎麼可能?

在外面領軍,朝事都不知道該怎麼置了吧?在捺鉢這裡好好待幾年,幫朕管著點。”

“父皇!”

“下去吧。”耶律乙辛疲累地揮了揮手,示意一直站在角落裡的侍,“你帶著太子先下去歇著吧。”

耶律隆怔了半刻,最後跪下磕了頭,跟著侍轉出了帳。

耶律乙辛沉默著,耶律懷慶不敢說,也不敢

“佛保。”不知過了多久,耶律乙辛突然開口。

“孫兒在。”

“你怎麼看?”耶律乙辛問,“朕和你父,哪個說得對。”

耶律懷慶低下頭去。

他在親眼目睹父祖之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不僅僅必須要做出一個選擇,還要確定自己對國勢的看法,兩樁事,都容不得他首鼠兩端了。

“子不當言父過,孫兒……不敢說。”

耶律乙辛不快地擰起眉,“儒家的東西學了有什麼用?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做老子的錯了,難道做兒子的爲了守孝道,還必須一直錯下去!?你說!”

耶律懷慶深吸一口氣,現在,就是決定他能不能繼位的關鍵了。

“宋國人口是大遼十倍,鋼鐵產量……”他搐了一下,宋人就喜歡在報紙上公佈這種讓人看了心寒的數字,“是大遼的二十倍。”

耶律乙辛的臉上是近乎麻木的平靜,看不出有什麼反應。但耶律懷慶一停下來,他就催促,“繼續。”

“無論布帛,,都是宋國遠遠比大遼要多。鐵路鋪遍了天下,商隊也是走遍了東西南北。”

“嗯。”

“而且宋人一直在開疆拓土,但這些年一直偏向南方,尤其是南洋,幾乎是沒怎麼費力,就到了手上。”

耶律乙辛點頭,耶律懷慶是說到點子上了。

“其實宋人,他們越來越像是一個生意人。按照孫兒看到的消息,南朝的都堂,一直都設法要工業化。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肯定要賣出去。也就是說,其實還是要行商。”

“繼續說。”

“所以孫兒覺得,必須要讓宋人覺攻打我大遼,本太高,並不合算。從我大遼手中奪取一塊土地的投,在南洋能拿下十倍、百倍的土地。如此一來,當然宋國國,願意攻打我大遼的想法就會了。”

“所以你覺得你父是對的?”耶律乙辛問。

耶律隆就是想要強化大遼的軍事力量,對每一個挑釁都強力回擊,讓宋人不敢輕易言戰。

“不。”耶律懷慶連忙搖頭,“父親要斷絕貿易,這是宋人開戰,孫兒是不能茍同。在孫兒看來,必須更進一步加深與宋人的商貿往來。兵足以拒之,財足以之,兩相而下,讓宋人無法開戰。”

“你父說到都是宋貨,難道你就不擔心?”

“當然也要開發國中的特產,不要讓金銀銅這些貴重之宋國太多。礦山遲早會用完,但牛羊馬驢、木材草藥,這些能不斷生長的,卻是可以長久。”

耶律懷慶說完,期待地看著耶律乙辛。自己到底說得能不能讓祖父滿意,決定了自己日後的前途,乃至生死。

“你父在戰場上,用兵是沒話說的。我看了這麼多年,宋國的將領中,無一人能比得上。郭逵也好、種諤也好、燕達也好,都不如他。現在的王厚、王舜臣之輩,更是差得遠了。”

“當然。”

“但治國上,卻有些偏激,耐不下子。朕等了三十年,等到了宣宗,又等了二十年,等到了天下。”

“是皇祖父得承天命。”

“天命?”耶律乙辛搖了搖頭,“你去上京道歷練一陣吧,皇祖父要留你父在邊,上京道不能無人,你去一趟吧。”

出乎意料的結果,讓耶律懷慶不知該喜,還是該悲,渾渾噩噩地跪下行禮,然後退了出去。

耶律懷慶退下後,耶律乙辛又揮了一下手,“都下去!”

所有侍者都退了出去。

空寂無人的帳篷裡,耶律乙辛無力地靠在厚重的白虎皮墊中,年事已高的軀更形衰弱,彷彿嵌了進去。

自己還能支持多久?

宋人沒有大張旗鼓,但大遼越來越離不開宋人。開辦工廠,修築鐵路,不斷開疆拓土,看起來大遼是蒸蒸日上,可本質上卻毫無起

國勢越拉越遠,只能期待宋國部出子。

如果不是宋國的宰相們各私心,如果不是宋國的皇帝不得不沖齡即位,其實什麼都不用做就能輕易地倒大遼。

幸好宋人自廢武功。

大議會可讓皇帝垂拱而治,士大夫共治天下。

從天下萬州中選出德隆重的代表,作爲議員共聚京師,組大議會挑選宰相、重臣。

宰相雖有權柄,大政獨攬,但也只能以五年爲期,最多更不能超過十年。

不會出現篡位的權相,也不會讓一個不勝任的宰相在朝堂做到第六年。

聽起來一切都那麼好,簡直沒有弊病。充分滿足了漢人士大夫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思。

可直到太祖皇帝廢除了八部公推大汗的世選,纔將契丹送上了千百年來的最頂峰,造就了東西萬里的大帝國。

連同一個祖先、相互又不斷聯姻的親戚都能爲了一個汗位反目仇,來自天南海北,相距上萬裡,口音都不相通的,決定的還是宋國的執掌者,能坐在一起好好說句話都是件難事,哪裡可能和和氣氣,秉持公心地選一位合格的宰相出來?好一點的黨同伐異,差一點的就是之始。

在兒子的面前,耶律乙辛說得那麼肯定,斬釘截鐵。但是現在,一人獨的時候,他卻無法像之前那般確定。

韓岡改變了天下,厚生制度、軍制度,格之說,無不果斐然,影響了億萬人,當他推出了大議會,結果當真會是飛蛋打嗎?

耶律乙辛不知道。

真的不知道。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