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宰執天下 第二十五章 虛實(五)

《宰執天下》 第二十五章 虛實(五)

十萬個爲什麼。

真不知道爲什麼韓岡會起這個名字。

黃裳坐下來時,看見韓岡正走進來,就又想起片刻之前,跟韓忠彥、許將聊天時說的那些話。

韓岡的確解釋得頭頭是道,但這個名字,聽著還是那麼怪異。

黃裳搖了搖頭,站起,與所有同僚迎接宰相的到來。

剛剛收拾好的議事廳,比起議政大廳那間大會議廳,要小了好幾圈。

議政大廳,議政們環坐中央,外圍還能讓在京的有職司的朝一起來旁聽,只是稍稍了一點。

而這間議事廳,圓桌一擺,議政們一坐,四壁下基本上就只留下堂吏上茶的通道了,旁聽的中書、樞兩位檢正,負責會議記錄的三位書記,都只能子坐在角落中。

不過小歸小,還是有地龍。

鍋爐裡面的火生得也不知有多旺,韓岡進來時,登時就覺一陣燥熱,也就沒有往裡走,與議政們寒暄了兩句,直接就坐在了近大門的地方。

圓桌會議,就是要不分高下,尋常座位都是隨便坐。韓岡這位宰相帶頭,下面的議政們自然是有樣學樣,上首下首,也沒那麼多計較,下首的位置,反倒是參政、樞們坐得多一點。

不過唯有上首正位,除非韓岡,沒人會去坐,一直會留到最後,而章惇,一般都是最後到的。

韓岡嫌熱,坐在了靠門口,執政、議政先後過來搭話,沒過多久章惇也來了,座上首正位。寒暄了兩句,會議正式開始。

翻了翻擺在面前的公文,“這麼吧,今天還是先把遼國的事安排一下,不然議論其他事,心裡總是懸著,不踏實。”

“子常。”韓岡對坐在角落裡的樞院都檢正鄧洵武道,“你把這幾天收到的遼國方面的奏報都說一說。”

Advertisement

與陳師錫並列而坐的鄧洵武起應是,拿起手中的簡報開始向一衆議政通報。

中書五房檢正公事陳師錫,樞院都檢正鄧洵武——他是已經病死的鄧綰的兒子。這兩個職位,從名號上樞院都檢正更新一點,從實質上,則是中書五房檢正公事更新一點。

中書五房檢正公事是熙寧年間,王安石爲了掌握政事堂,特別設置的職位。有了中書五房檢正公事這個大管家的全力配合,任何一個宰相,甚至參政,都能讓其他同僚爲擺設。說新,的確只有二十多年,在百司之中,也就比軍監、厚生司、鐵路總局等幾個新衙門資格老些。

而樞院都檢正,則就是過去的樞院都承旨,去年才改名。名號雖新,資格卻老。

這幾年,朝堂上竭力削弱皇帝的影響力,軍、三衙在計劃中都要改名,更不用說這個都承旨了。

本來韓岡還提議改名爲書令,後來一查,書令是中書令的前,算起來還是章惇韓岡的頂頭上司,當然就給否了。依照中書五房檢正公事的例,改爲都檢正。

地位上也降了下來。中書五房檢正公事不議政之列,原本樞院都承旨在許將做的時候,還做了議政,當都承旨變了都檢正,那就跌到了議政之下。

不過從地位上說,也沒有比議政差多。而且能擔任這兩個職位,日後晉議政,幾乎是板上釘釘。不是宰相夾袋裡面的人,也得不到這兩個位置。

鄧洵武是鄧綰的兒子,到了章惇的提攜,他拿著簡報,將最近幾日傳回來的消息一條條地簡要地說了一通,說完,方纔坐下。

“遼國的況,也就這麼多了。遼僞主發病突然,外細作安排了不,一個個卻都措手不及。”章惇搖搖頭,似是無奈。

“不過有些事是明明白白的,遼國的鐵路,以南京析津府爲樞紐,向西連接奉聖州——不過還沒有修好。向東,去往平州,經過遼西走廊,抵達遼。向北,卻沒有鐵路。”

“遼僞帝的捺鉢基本上不往上京道去了。但上京道遼國卻不能放棄,爲了穩定上京道,不得不將太子放在臨潢府坐鎮。現在遼僞主在南京道重病垂危,僞太子人卻在上京道,且僞主邊還有一個最得寵的孫子。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想必不用我多說。”

他頓了一頓,環顧衆人,“要怎麼做,才能不錯過這個機會。”

一片安靜,韓岡低頭看著資料,其他人則不敢貿然開口。

是張璪打破沉寂,“得讓王厚和種建中先準備起來。”

章惇點頭,“應有之理。”

資、軍隊在河北不缺,人心纔是第一位的。北方太平了許久,自然是要儘快轉戰爭軌道運作起來。

種建中在代州,統掌河東路在黃河東側的邊防,其實也就是代州和神武軍。

而王厚在定州,統轄北境防務,他是馬軍副都指揮使,三衙管軍之一,軍中地位遠在種建中之上。

這是因爲定州知州,順便兼任定州路安使,而代州,則要聽太原府的分派。

不過王厚也沒有辦法競爭河北主帥一職。沒有做過同籤書樞院事,這個武將在都堂中,所能達到的最高位置,就無法像當年的郭逵一樣,爲戰時河北方面的主帥。

即使韓岡偏向於他,也無法讓王厚爲主帥。而韓岡也的確不會貿然提名王厚。

一旦王厚爲主帥,保不住有多文臣要在後面使壞,更保不住他手底下的文會聽話。

王厚可沒有郭逵那樣的聲制陣腳,也不可能殺兩個不聽話的文來證明自己的權威。

與其那樣壞了事,還不如一切照舊,讓文臣爲帥,武將衝鋒陷陣便可。

王韶擔任過主帥,韓岡擔任過主帥,章惇也擔任過主帥,皆是軍功顯赫。所以重要的不是文武之爭,而是能把事做好。

韓岡爲自家親家挑選的搭檔是李承之,熊本會跟王厚爭功,甚至打王厚,但李承之不會。熊本帥河東,李承之帥河北,這兩個任命也是確定的。

張璪早知章惇和韓岡的打算,也沒說推薦主帥,只說道:“兩路要之地,州將若不知兵,當及早更易。”

章惇再點頭,“理當如此。”

韓忠彥道:“知大名府胡宗愈不識兵事,可令他代。”

章惇轉頭看韓岡:“玉昆,你意下如何?”

韓岡一直都在看著面前的北地軍州軍備資料,之前的議論,沒人知道他到底是聽了還是沒聽,聞言方擡頭:“胡完夫看守門戶足矣。”

章惇微微點了點頭,再回頭看向衆人,直的腰背,支起的手肘,彰顯著主導者的氣勢,“我意與玉昆同。胡宗愈在大名四年,聲不惡,方今北境鎮、定、保、雄諸軍州臨敵備戰,大名爲其後,需穩。”

既然已經確定讓李承之和熊本出外爲帥,大名府就不需要資、品級更高一層的知府。免得前面開打,後面爭權奪利,互扯後,到時候,砍多腦袋也挽回不了失去的機會。

而韓岡與章惇的流,也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明白了,接下來戰爭的人事安排,其實宰輔們早有定見。

“滄州知州現在是令堂兄?”章惇忽然問道。

韓忠彥點頭,“正是鄙兄正彥。”

章惇沉起來。

這個沉默自然好理解,韓正彥是韓忠彥的堂兄,治才尚可,但在兵事上無所長才。

韓忠彥立刻就明白了,他看了韓岡一眼,見韓岡又低頭看文件,遂道,“雄州團練使張利一久鎮開德府,當遷。”

澶州開德府過去是宋遼兩國鋒的重要節點,但從京師延出來,直抵北境的鐵路,並不經過澶州,如今,就只是一個普通點的州府而已。一直放武將鎮守,只是習慣而已。

“邃明?”章惇問張璪意見。

張璪道:“利一老將,在北地久矣,多有建明。”

章惇等了一下,見無人反對,便道,“那就換張利一吧。澶州滄州兩鎮州將對換。”

自然無人異議。

“邊州人事,諸位還有何見解,可暢所直言。”

雀無聲。

軍事和人事安排,真正敢手的議政,沒有幾人。韓忠彥敢說,是他的份,也是試探而已。

見無人發言,張璪遂道,“北地要軍州,非知兵不除。如今又有張利一鎮滄州,兵良將濟濟一堂,當無須再更易。”

“玉昆?”

“安穩點好。”韓岡點頭附議。

“那就這樣定下吧。”章惇道。人事安排告一段落,“玉昆,遼國鐵路與我相同,安肅軍是否當加強戒備?”

韓岡笑了一笑,“子厚兄,反過來纔對吧。該加強防備的是涿州。”

遊師雄卻嘆了一口氣,“正過來反過來,都打不過去。遼國在涿州的寨防,師雄前日正好去看過,遼人學得太像了,從外面看幾乎與天門寨一模一樣。”

“天門寨不好打?”章惇道。

遊師雄沒說話,呂嘉問道:“武學部推演,一座擁有三十門火炮的棱堡,只要千人駐守,就必須用十倍兵力圍攻,至半個月以上才能攻下來。傷亡當是守軍的三倍。駐紮天門寨的是定州路第四將,七個指揮,輕重火炮百三十門。遼國在對面是天雄城,駐軍與天門寨相當,火炮數量亦相當。”

呂嘉問說完,停了一下,見他沒有其他話,沈括補充道,“這推演是在雙方指揮和單位戰鬥力相當的況下進行的。”

章惇問:“遼人的指揮和戰力如何?”

沈括搖頭,“如果侷限在邊寨上,應當不會輸給我們。”

兩邊軌距都是相通的,主要是遼國在修造鐵路的時候,就連圖紙也是從大宋這邊花費重金收買了相關人員得到的,半點也不敢改。若是沿著鐵路打,大宋的列車過去都不用改裝。

但自從當初兩國以方便往來爲由,將鐵路互通,雙方就圍繞了鐵路界之地大修寨防。最近的兩國城寨,相距僅有五里。兩邊全都是佈滿重炮的棱堡,了北境國界上最難逾越的防線。

“樞院這些年準備的方案呢?”章惇問。

張璪道,“所有方案幾乎都是河北守,河東攻。即使在河北有進攻,也都是以重兵掘壕圍困天雄、威雄、定雄三城,而非強攻。”

章惇沉著,“看來只能等遼國了?”

“遼國會不會,這是必須要確認的。”韓岡道。

韓忠彥問道,“如果不,遼僞太子正常接位,朝廷要不要出兵?”

沈括咳嗽了一聲,“以括之見,若是遼國國中太太平平,那還是不要出兵。”

“遼國如今國力,遠不如國朝。且遼國一旦易主,其中人心必然浮,若朝廷按兵不,豈不是給了僞太子剪除羽翼的機會?”韓忠彥又問。

韓岡道,“必須要等到遼國戰開始,再決定是否開戰。除非確定開始戰,不然不當出兵馬。要是軍匆匆忙忙地攻過去,得遼國部又和睦起來,那我們可就虧大了。這麼好的機會,多年才得一次,不能貿貿然給錯失了。”

韓忠彥抿了抿,不再質問了。

對於韓岡的回答和章惇的態度,韓忠彥一點都不驚訝。

章惇、韓岡誰會讓人撿這個大便宜?

除非章惇死了,韓岡還活得好好的。那時候他來個駕親征,把皇帝一起帶上,滅遼順帶滅宋,那倒是不怕有人擋路了。

現在章韓兩人相互牽制,誰都出不了京。

要是換一個人上來主持滅遼,等功之後,可就是要多一個競爭者,不功,章韓則難辭其咎。

除非遼國大,機會難得,否則兩位宰相絕不會出兵。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