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之剛剛走進韓岡的公廳,就忍不住打了個哆嗦。
屋外的被屋檐遮擋,化不開的春寒登時就向上襲來。
李承之看看腳底的地板,他敢打賭,如果拿溫度計來量一下,韓岡這邊跟他的公廳比起來,起碼冷了有十度。
“怎麼沒開地龍?”李承之問。
還沒到三月,除了窮人家,誰家會把暖爐、熱炕、地龍這樣的取暖設備給撤了?還不用說這裡是朝廷的衙門,日常開支都是走公使錢的賬。
“不都春了嗎,暖氣蒸著總歸不舒服,就讓人停了。”
韓岡笑著邀請李承之坐下來,瞥了站在角落裡的堂後一眼。
堂後本是在宰輔們邊服侍的親近人,也最會看人眼,得了韓岡的示意,立刻出去讓後面的鍋爐房打開開關,給地板下的熱水管道送熱水。
“聽說相公家裡沒有裝地龍?”
“後面起居的地方都改裝了,婦人嘛,總是怕冷的。”
“別說婦人,男子又有幾個不怕冷的?能如相公你這般不畏寒暑,其實世間罕有啊。”
“也不是。開封這邊冬天終歸比不上陝西,從小就習慣了。另一個,這樣也能提醒自己,沒事多起來走。太暖和了,人也會變懶。”
雖然對自己要求比較高,主要是注重養生,但後世的暖氣片,還是韓岡一直想要的。
鍋爐熱水暖氣片,這是日後北方過冬的標配。只不過要製造合格的供暖設施,最低標準,要一條不水的管道。
這個問題其實麻煩,不是能不能做到的問題,單純不水的管道,用銅造,錫焊連接堵,比容易生鏽的鐵管好得多,但本太高了。
在韓岡眼中,對於有關民生的項目,可以普及到下層的技,以及有發展的技纔有價值。
但都堂衙門裡的地暖不是。本太高了,普通富戶都用不起。全都是銅管錫焊,後面一個鍋爐房,爲了安全,鍋爐房衝屋子的一面還是鋼筋混凝土。
而且都堂中的建築,是自開始修建時,就確定了安排給各位宰輔的公廳,以及中書五房公事的公廳,都設置地暖,或者按此時的法——地龍。
其部的結構,包括牆壁、天花、地板,都針對保暖能力,做了專門的理。可以說,外觀看起來還是那樣,但結構已經可以算得上是新式的建築了。
而老式的建築,想要改造地暖,就需要對房子大手。不然這些老式屋舍,冬天時想要與新式屋舍維持同樣的溫度,消耗掉的煤炭,至要多出兩倍還不止,同時牆壁和地面,也會因爲冷熱變化等一系列問題,而產生裂等損壞。
雍秦商會和福建商會的新會館,自然學會總部大樓,大圖書館新修的閱覽大廳,國子監圖書館,都在設計建造時,便把取暖問題考慮進來。而事後改造的建築,只有皇宮太后、太妃及帝妃們的寢殿。
至於私家,京師裡面也就幾十戶人家才設鍋爐房,安裝地暖。對於一般富戶,難道火炕就不行了?冬天上炕就坐,一樣舒舒服服的。普通人家,圍著暖爐同樣暖和,何必充門面?
因而現階段,韓岡是大規模推廣燒蜂窩煤的火爐,只因爲可以普及。而不是推廣地暖這種奢侈品。
不過防暑降溫的改造,則是許多人家都用上了。用蒸汽機取井水,澆在屋頂上,就是最簡單的降溫辦法。
一到夏天,京城之中到都是蒸汽機的轟鳴聲,越是富貴之,越是吵鬧。一邊出著大太,一邊看雨落檐下,悠然自得的清涼之餘,倒是要忍蒸汽機的噪音,也算公平了。
韓岡公廳的鍋爐房一直在燒著熱水——他關掉地暖,也不是爲了省煤——閥門一開,熱水一通,公廳很快就暖和了起來。
韓岡和李承之聊過了地暖,聊過了新瓷盞,聊過了茶葉。喝了熱茶,到了腳底升上來的暖氣,外熱力驅散了寒意,也終於說到正題上了。
“議政們回去擬定的預案,相公都看了吧……不知有沒有合相公心意的?”
“有付出就有回報,付出越多,得到越多。只要方案能做到公道二字,又有誰能不服?”
韓岡把話說明白了,李承之心領神會,基本上跟他預測的一樣。
韓岡和章惇其實早有定見,一直不肯揭開底牌,就是要讓外面都看清了各種議案的問題,他們纔將自己的方案給拋出來。只要稍作對比,明白了優劣,與會者會怎麼選擇,自然一目瞭然。
“那明天就上會議論了?”
韓岡點點頭,“早點結束也好。”
“因爲遼國?”
“當然。”
李承之猶豫了一下,這種緒對他來說很見。但他還是問了,“相公,這一回當真把對遼的籌劃給我來做?”
韓岡點頭,“我和子厚相公商量過了,希奉世你和熊伯通將這件事給擔起來。”
“熊本?!”
韓岡比起兩個手指頭,“坐鎮大名和太原,至要兩人。”
韓岡和章惇雖然和睦,但誰敢保證對方沒有黃袍加的想法,即使對方沒有,對方下面的人呢?所以兩人相互牽制,一般況下,誰都不可能出門。
如果當真對遼開戰,能出門的,就只有其他宰輔。反正不管是誰,都沒有韓岡和章惇的影響力,黃袍加那麼是休想。
這個任務,落到熊本上讓李承之驚訝了點,但落到他本人上,他還真是一點不吃驚。韓岡手上缺人,總不能讓遊師雄能者多勞吧,鐵路衙門可是要負責全局的運輸。而沈括,前些年修路時傷了元氣,回京後一直多病,更不合適。
“但已經有真太鐵路了,其實用不著再分兩,我與熊本在一指揮,更容易協調兩路兵馬。”李承之皺眉說道。
事前李承之可是以爲,他會爲主帥,而章惇選一武將爲副帥。真太鐵路已經修好了,河東河北近在咫尺,完全可以合爲一個戰場。
“聽聞遼人從析津府往奉聖州去的南奉線【北京到張家口的京張鐵路】正在修建,以遼國的技,短期當是修不好。如果我們調得宜,開戰時,完全可以先聚兵滅其一路,再回師另一路。”
韓岡搖頭。都堂絕不會允許任何人有獨吞恢復之功的可能。即使這一回,李承之和熊本北上,只是先期準備而已。
“蒸汽車頭纔開始試驗,過些年才能上路。如今鐵路調兵只是與騎兵相當,沒那麼神速,暫時還是無法倒遼人。兩個戰場,還是兩個戰場,互通有無可以,但不會快。”
韓岡的話有七分是真,三分是藉口。李承之其實也明白,朝廷不會給他這個機會。韓岡章惇點頭了,議政會議都不一定會點頭。只是名垂千古的機會在前,不去爭一把總是不甘心。
相關事宜自不必細說,確定了自己要接的任務之後,李承之便起告辭,韓岡也起相送。
走出廳門,李承之忽然回頭,像是隨口閒聊的對韓岡道,“真定城要南遷過滹沱河了,大城要津都是車船便利之地。真太鐵路雖有真定,起點站卻不在真定府城,京保鐵路過真定,與真太線匯的石邑鎮一站,到真定城三十里又一站,大不便。”
韓岡聽了,角翹了一點,“奉世你覺得什麼時候合適?”
李承之想了一下,“明年吧。最好在秋之前,不然真定防務不好理。”
真定府城在滹沱河北,但真定府到太原府的真太鐵路,開封到保州的京保鐵路,兩條鐵路線的接之地,卻是在滹沱河南的石邑鎮,與真定府城隔了三十里。
真太鐵路建才一年多的時間,真定府的商稅,已經有三分之一來自石邑鎮,而在石邑鎮設縣,並修築城牆的請求,已經送到了都堂。
這是原因,但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一點,是趕在明年冬天的選舉之前,遷移州治,而不是李承之所說的,爲了不影響防秋工作的佈置。
對此,李承之明白,韓岡也明白。
信息是無價的。
一條鐵路線,將會經過哪裡,將會在哪裡設站,僅僅簡單的幾個字,只要足夠早,知道的人足夠,就意味了數以萬貫計的財源。源源不斷,持續不竭。
真定府是北地要衝,同時也是人煙輻輳之地,地價自然不低。但這個不低,在真定府部,還是要分出高低。
同樣的平原良田,越是接近府城縣城,那就越高,與府城縣城越遠,一般就會越低。越是接近大路,那就越高,越是遠離道,自然越低。
就像如今真太、京保兩條鐵路的匯點石邑鎮,鐵路修通後的地皮是一個價,鐵路修通前是一個價,而要修鐵路的消息傳出來之前,那也是一個價。三個價格,當然是一個比一個低,時間越早的越低。而真定府城的地價,則是正好相反,越是往後越低。
宰輔們邊的很多人就佔了這點好。不貪佔、不賕,不盤剝百姓,不作犯科,但照樣賺了大錢。
現如今,石邑鎮附近的土地地主,河北人只佔數,多是關西、福建,也有京畿、江南的,李承之家裡也佔了一塊。投不算多,投卻極爲厚。
不說府治遷移對地價擡升、商貿促進的作用,只要石邑縣,真定府治一遷,再開始選舉,天然就佔了便宜。大議會給真定府的議員名額,原本沒機會,但遷址後就有機會了。
李承之想要投桃報李,但韓岡卻搖頭,“置縣可以,遷址就不用太急。自然而然,自然一點,不必刻意。”
“但大議會上……”
“其實不必擔心。”韓岡道,“關西的確在外遷人口,但並不是要搶本地人的飯碗,而是自己打造新的,順便還能給主人家帶上一口飯。土客之間,還是儘量和睦爲上。”
韓岡行事越發的圓,看不出當年的鋒銳了,但也更加老辣沉穩。
“是承之孟浪了。”李承之稍低頭,認了錯,而後告辭。
韓岡目送,轉回廳。
李承之的提議,再一次勾起他的思緒。
關西正在外遷人口。
經過了幾千年的開墾,關中土地算不上沃。而且雨水也比不上漢唐之時。
關中如今工業大興,有了鞏州、秦州鱗次櫛比的工廠,數以萬計的棉田。
在過去,城市是消費,財稅的主來源是農業。商稅雖可爲補充,但商品的主要來源,依然是農村。控制城市,不過是因爲城市佔據了關鍵的中轉之地,集中了大量的稅金,並不是因爲城市裡面有什麼出產。
但現在不一樣了,整個陝西地區,工礦遍地開花。由於對人力的集中需求,絕大多數工廠都開辦在城市外。
但陝西的地理條件其實並不好,尤其是隴右,在地理上,有著極大的劣勢。
要不是其他地方還按照慣,保持著農業爲主的傳統,沒有投到辦廠興業的浪中來,陝西不會有如今的繁榮。
可雍秦商會的主持者,不能不爲日後謀算。
天下戶口增長最快的,還是遠離戰火烽煙不及二十年的關西。多年戰結束後的補償增長,使得未來十年的關西,至有一百萬壯年男子,不是加工廠,就是得離開陝西去異鄉謀生。
雍秦商會對此就預先準備,按照設定好的規劃發展,將陝西過剩的人口向外有序轉移。
而在這個時代,地域問題遠遠嚴重於後世。土客之爭,更是屢屢濺,乃至奪人命。爲了維護商會和移民利益,就有了集中遷移,集中辦廠,將外遷的人口和財富,集中在一縣之地。
石邑鎮只是一例。襄漢線上,同樣有雍秦商會主導的關西聚居地。更多的,還要數沿海的州縣。
沿海的土地,多是鹽鹼化,不利耕種。地方劃分州縣,主要是按照戶口來設定,平定州縣等級,也是按照戶口,中州多與下州,縣多與上縣。所以沿海軍州,無不是縣等低。
河北滄州,北鄰黃河口,東面大海,位於河北東北,面積幾乎有河北的五分之一,但戶口不多,若大的面積,早幾年就分做了五個縣,基本上集中在滄州西南部。
棉花能耐鹽鹼,對水的要求也不高。滄州沿海,很多荒地都可以種植棉花,加上北面的七百里城寨防線愈加堅固,故而遷來滄州的西人甚多,闢田辦廠,如今朝廷已經在滄州新設了海興一縣,其中戶口,大半來自陝西。
滄州南面同樣靠海的濱州,只有兩縣。再南面,已經是京東東路的青州,四縣皆遠離海岸。大片大片的近海鹽鹼地被空置。因而都有許多山西人移居來此,並準備謀求新設一縣。
在軍州與大議會議員名額相連的如今,新設一州並不容易,但新設一縣,卻還是方便。
天下戶口籍簿,都是在閏年重新登記造冊。確定了人口規模,有了足夠的賦稅,新的聚居點就有升格的可能。
到明年,可就要多出三個縣了。
至於州府,有自然學會在,其實不需要那麼急。
一邊是雍秦商會,一邊是自然學會,兩邊相輔相,不必急功近利。
原名《梅素素古代記事》 梅素素穿成了一個古代小妾。 小妾有過兩個男人,前頭那個遭流放了,現在這個拿她當征服白月光的工具人,倒霉的是,白月光就是她前頭男人的正妻。 也就是說,等哪天白月光想通了,她也就混不下去了。 —— 全王府都知道,蘭馨苑那位才是王爺放在心尖尖上的人。 晉王殿下高傲冷漠、心狠手辣,誰都不放在眼里,唯獨對這位寵愛有加,將人偷偷藏在府中,什麼好的都緊著她,小院圍的跟鐵桶似的。 隨后進府的梅氏跟她比起來,待遇千差萬別。 梅素素心里也清楚自己的地位,所以面對晉王的寵愛,她從不動心,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跟他虛與委蛇,暗中想著法子離開這里。 直到那天白月光突然召見她,她就知道自己機會來了。 ......姬長淵知道梅素素離開的消息時,只是淡淡嗯了一聲,沒有多余的反應。 府里下人都以為王爺并沒有多喜歡梅主子,真正被他放在心頭上的還是蘭馨苑那位,連他自己都這麼認為。 直到后來,他才后知后覺發現,自己每次回府會下意識往一個方向走去,有時候睡著了,耳邊也不自禁聽到某人熟悉聲音,甚至忙的累了他會叫出一個名字...... 心里仿佛空了一塊,密密麻麻的疼。 他后悔了。 ps:女主沒心沒肺,男主追妻火葬場的故事,結局he,男女主非c......慎入...
褚隨安穿越了,為了生存下去把自己賣了,卻發現主子想讓自己當姨娘,這可不行。因此,褚隨安趁亂跑了……主子爺這下可不依了,滿世界的開始找她。這個將軍家的小丫頭不知不覺間攪起一場大風波,將軍自覺命苦啊,攤上這麼個小丫頭。
周幼晚出車禍死了,意外綁定了心愿系統,從此開始了做任務的悲慘生涯。 先有偏執的殘疾王爺,后有不能說一說就炸毛的反派大boss,還有不想談戀愛一心學習的校草。 周幼晚仰天長嘆,這日子沒法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