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崇禎八年 第303章 麵孔

《崇禎八年》 第303章 麵孔

蘇州府衙二堂,除了知府方文以外,其餘幾名高以及六房的經承正在商討如何置城發生的事件。全本小說網()

作為知府方文一下蘇州府衙級彆最高的員,同知任元山當仁不讓的坐在了平時方文所坐的主位上。

“現下城四起,城民眾大部湧上街頭,人數當在數萬之眾,據報其正在向府衙彙聚而來。此事牽連人數甚巨,一個置不當,後果將難以設想!今府堂抱恙,府衙公務將由本暫署;本向來秉承群策群力之準則,故請諸位大膽直言,力爭有上佳之策,將城平複!”

清咳一聲後,一副穩如泰山般姿態的任元山不疾不徐地開口道。

為一府佐貳的任元山平素既與方文不睦,平日間亦是對方文掣肘,在他的帶頭之下,通判吳誌群、推焦雲峰以及各房的經承也相繼加架空方文的行中來,結果就是方文新上任的第一把火還冇放就被澆滅了。

任元山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嫉妒。

在同知一位上已經待了四年的任元山一直覬覦著知府之位,本以為等到現任知府任期到滿調往他後,這個位子就是他的了,冇想半路裡殺出個程咬金,不滿三旬、在窮鄉僻壤擔任從六品知縣的方文從天而降,一下子就把本該是他的位子給截胡了,這讓躊躇滿懷、對知府之位誌在必得的任元山既又恨,隨後便把對朝廷的痛恨全部歸結到了方文的上。

這次的蘇州城罷市一事,任元山早就知道,推焦雲峰已經提前跟他晦的過,並以探視他生病妻子的名義送來了五百兩銀子,邀約他到時一同在請撤商稅加征的題本上簽名,任元山笑納之後痛快的答應下來。

Advertisement

他對這事想的很通,一旦蘇州起,就算很快平息下來,但事後朝廷追究下來,肯定就要有人擔責,而知府方文正是背鍋的不二人選。

有他和吳誌群、焦雲峰幾個府衙高的力證,朝廷派遣下來查詢事件原因的員能懷疑嗎?不管方文最後是被免還是被調職,知府之位將會再次空閒下來,他隻要拿出重金活一番,那個讓他日思夜想的位子最終還不是屬於他的嗎?

南直隸、江西等地員的任免是由南京吏部決定的,有焦雲峰這個同僚在側,隻要銀子給到位,為南京吏部侍郎的徐文淵辦此事並非難事。

任家是出自荊襄一帶的大族,祖上也曾出過知府、六部員外郎之類的員,家族中便利用這些便利條件大肆從事經商活,由於經營得力,百十年間便積累起了很大一筆財富,自他中試並一步步升遷道蘇州府同知之位後,任家的族長便有意將家族的生意往更加繁華的江南一帶轉移,以求賺取更大的利潤。

不過由於蘇州府有背景的經商大戶太多,他這個同知之位在南直隸一帶也算不上太大的職務,所以任家在蘇州的生意擴展上並不很理想,目前在城僅僅有著一家布行和茶行,獲取的利潤並不很多。也正因如此,任元山對蘇州知府一位更是極度的,隻有為了一府主,他的職權和影響力纔會更大,家族生意也能藉此更進一步。

對於焦雲峰的背景任元山自是十分清楚,南京吏部侍郎徐文淵是焦雲峰的親姨丈,而蘇州府大商人黃誌是徐文淵姑父家的長子,焦家和徐、黃兩家在很多生意上互為倚仗和往來,三家的利益已經的勾連在了一起。

對於焦雲峰等人暗中縱的罷市行為,任元山心裡自是萬分讚同。雖然任家的生意大都集中在老家附近,很有需要通過大運河販運的資,但皇帝突然在運河上開征商稅之舉讓任元山嗅到了危險的氣息。他敏銳地覺察到,皇帝今日敢在運河上開征商稅,下一步很可能也會在大明各地開證商稅,隻有抵製住這次征稅行為,纔會將皇帝長長的手指打斷,並徹底打消他更多不切實際的念頭。

“城雖現之像,但究其源,其實質是因朝廷不顧民意、悍然加稅所致;曆朝曆代皆以士紳為國朝之基,尤其是我江南之地,向來市井繁榮、士紳雲集,自古便為曆朝稅賦之源,實乃千古基業之本也。下以為,城並非不可解之事,若,必先究其源,隻要朝廷將加征商稅之政令收回,所謂民尤如春日之雪,須臾既消!”

通判吳誌群很隨意的衝著任元山拱了拱手,開口說出了自己的見解。

“通判之言道出此次禍之源,亦道出江南士紳百姓之心聲,實乃鞭辟裡之言也!想我江南一地子民,自太祖開國至今,已為朝廷輸奉錢糧無數,若無江南之士紳民眾兩百年來之獻,朝廷拿何來為軍輸餉?又用何來賑濟救災?京師之重臣吏員又用何支付其薪資?宮中貴人吃喝穿用,又有哪一樣非我江南之供奉?今朝堂之上有大作惡,蠱聖人出此毒計,致使我江南民眾哀嚎遍野,無奈之下才起抗之,以為自求活。吾等即為朝廷命,便應以民眾之訴求為要務,現下眼見如此富庶之地即將為民眾爭相逃離之所,為代天牧民之,卻不為生民發聲,豈非愧對自家良知?”

年過四旬、相貌儒雅的推焦雲峰舉目環顧、語帶慷慨的連續發問道。

焦雲峰雖然和為南京吏部侍郎的徐文淵有著非常切的關聯,但由於他中試太晚,所以現在級彆尚低。但此次若是能藉機走方文、扶正任元山後,吳誌峰遞補同知之職,那焦雲峰便會順理章的升到通判的位子,這可謂是皆大歡喜之局。

“至此論彩之至!吾等讀聖賢書、世牧民所為者何?生民之利也!而目下正有賊子圖謀傷民之本以足其私利,此舉可忍之?孰不可忍!傷民之本既傷國之本也!至可有何策以供吾等共賞之?”

任元山正氣凜然的開口道,說到激,臉上彷彿籠罩了一層聖潔的輝,令人不敢直視。

一直不曾出言的六房經承們心下都是鄙視不已:口口聲聲為國為民,背地裡卻恨不得刮地三尺以為己用,不愧是讀書中榜的老爺,整日間兩張麵孔來回變幻,一般人實難效仿。

“下以為,城之火尚不足以撼京師大之心,唯有讓加劇,波及南直隸其餘州府,使江南有傾覆之危,京師之大方會容!而後吾等南直隸相關員聯名上本為民請願,迫其收回命,方能使江南之民眾恢複安居樂業之態!”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