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崇禎八年 第283章 設想

《崇禎八年》 第283章 設想

在汲縣街頭將大牛和妞妞帶回到京城皇莊的王安,現在已經積功升至百戶一職,崇禎九年被委以重任,率手下校尉力士來到兗州建立了新的百戶所。全本小說網()

“屬下謝過百戶提攜之恩!此事全賴百戶及兩位總旗謀劃得當,屬下隻是奉命行事而已,百戶及二位總旗當為首功!”

一張馬臉的喬村人醜心眼卻不,聞聽王安的話後立刻將高帽給扔了出去。

“提攜談不上,我王某人絕不是攬功諉過之人,該怎樣就怎樣!李立,回本的話!”

“稟百戶,張聞香、邱玉蓮、黃蕓三人乘坐預先安置好的馬車正在迴轉途中!屬下幾人回返途中會商過數次,皆認定此次行毫無破綻之!就算仵作驗也會當做溺亡!”

總旗李立回稟道。

“待張聞香幾人迴轉後,稍作歇息即刻將們全家轉到濟南府去,那邊自會有安。兗州府是不能留了,萬一被今日孔府中人認出,會有些麻煩!告知們三人,打下月起上峰會將其全家薪資翻倍給予!”

那三名婦人皆是錦衛的外圍人員,日常以走街串巷賣藝的份出現。其家人也是錦衛外圍,平日裡每到月頭會到定好的所在,領取錦衛發放的薪資及費用,這些銀錢足夠其一家人過著安逸的生活。而這次立功之後,錦衛經曆司自會將其薪資翻倍。

“卑職領令!”

李立拱手回道。

“此事規矩如同往常,家屬親眷皆不能告知!”

王安告誡道,李立等三人皆點頭稱是。

這是錦部的老規矩,李立等人都是世襲出,自是對衛的規定瞭如指掌,王安是出自上的謹慎,所以才又叮囑一遍。

這次誅殺孔胤植的行是在朱由檢的授意、駱養的指令下進行的,除了參與這次暗殺的人員以外再也無人知曉。

Advertisement

王安在接到指令後立刻召集總旗李立、周強兩名總旗商,以求能圓滿的完上峰的指令。

暗殺孔胤植並不難,畢竟千百年來無論怎樣改朝換代,都無人對孔家的家主下毒手,加上衍聖公府並冇有武裝力量,隻有許家丁,對外界的防範等同於無,所以若想暗中除掉孔胤植非常簡單。但駱養令是要讓外界以為孔胤植是意外亡,與任何人都無關,那此事的難度就陡然增強了數倍。

王安與李、週二人扮商販、乞兒、農戶、遊方道士等數種份,分彆趕赴曲阜城對孔胤植日常的習慣進行瞭解,經過長達數月的跟蹤查探,終於清了孔胤植的一些生活規律。

回到兗州後,三人經過數次反覆的商討,最後定下了今天的行計劃。然後王安將所綽號水鴨子的校尉喬村定為實施的人選,李立與周強為策應。

在喬村等人數次踩點後,參與行的人員在這期間演算並實踐了幾次。

從張聞香等人吸引家丁的注意力,到喬村下水潛遊至孔胤植眼皮底下的時間、直至將其拖到湖底溺斃後返回、三人藉著雜草灌木的掩護跑到幾裡外拴著馬匹的地方、張聞香等人去樹林後麵乘馬車離開等等。在這些細節所耗的時間基本都控製的相差彷彿,並確認幾無失敗的可能後,王安才下達了手的命令。

接近午時的時候,孔胤植已經腫脹變形的被從湖中打撈上岸,混在人群中的錦衛便裝探迅速騎馬將訊息送回兗州,僅僅過了片刻之後,兩騎快馬馳出兗州府,直奔京城而去。

三天之後,皇宮裡的朱由檢便接到了孔胤植溺斃的訊息,在驚歎這次行的謀劃佈置之餘,他吩咐駱養,對參與此次行校定要不吝升賞,並且要在有高等職位空缺時優先予以拔擢,能製訂出這種無懈可擊的方案的人纔可不能讓其埋冇。

朱由檢之所以要將孔胤植誅除,純粹是出於後世思維中的一腔義憤,屬於典型的憤青極端主義。

對孔胤植這個三姓家奴,後世時的朱由檢便對其行為十分的不齒。

掛著大明太子太師、太子太傅頭銜的孔胤植,在大明即將覆滅時先降李闖,後降滿清,並在清軍打到山東時率先剃髮易服,其所作所為已完全喪失了儒家的風骨,變徹頭徹尾的投機者,一個為了家族利益可以拋棄國家民族的卑劣小人。

朱由檢早在去歲便令錦衛放出風聲,說是孔家南宗不堪日益衰敗之局麵,意染指儒家正尊、奪回衍聖公的爵位。

他這是為以後分化和削弱孔家在士林中的地位埋下伏筆,敗現在還不好說,但借削弱孔家之際,趁機改革儒家思想已是大勢所趨。

孔家的地位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撼的,貿然手的結果很明顯,那就是自己會為全天下文人的公敵,朝廷所有員都了對立麵,到時整個朝廷將會於癱瘓的狀態,政務無人理,其後果就是不久之後大明了,大明亡了。

對於舉起屠刀誅其九族一事,朱由檢心中會浮現出一幅畫麵:倭寇用刺刀挑著一個繈褓中的嬰兒,因為那也是九族中的一員。

無知者無畏,無知者破壞力巨大,典型的代表就是前世的流賊與滿清。

朱由檢極度反有些人將自己充滿暴力、邪惡、毀滅、強權、破壞、冷酷、殘忍、反人類等等這些野蠻落後的觀念,以大義的名義強行灌輸給很多無知的年輕人,這樣的人若為頂層決策者,帶給整個國家的將會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和創傷。

幸虧這樣的蠢貨穿越回去禍害古人去了。

大義不是屠殺同胞,那樣與倭寇有何區彆?

若是這種狹隘暴、野蠻落後的思想在後世大行其道,那將是多麼的可怕?不聽話,殺,然後以解放奴隸的名義再創造出新一批的奴才。

有多罪惡假正義之名。

在朱由檢的認知中,任何思想都有其可取之,儒家亦不外乎如是。

但不管任何思想、學說,都不應為統治者榨盤剝百姓的工和藉口。正如儒家,仁義禮智信是其本,但這種本的實施不能隻針對底層的百姓,而是要自上而下的一以貫之。

換句話說,所有優秀的德行,當政者首先要去做到,而不是要求彆人做到,自己可以例外。

但理想是好的,現實是殘酷的。若想讓既得利益者放棄私利,單靠改造思想是無法限製他們的,隻有通過嚴格的法律和製度去約束纔有可能功。

儒家致良知的基本思想是試圖用道德來約束人的言行舉止,但後世的無數事實證明,用法律約束公民的行為比起用道德來更加管用。

這次孔胤植之死不可避免的牽扯到一個敏的問題:衍聖公爵位的傳承。

按常理說孔胤植的長子孔興燮是順理章的六十六代衍聖公的繼任者,但在朱由檢的計劃中,衍聖公的爵位是要虛懸一段時間的。

削弱孔家就是削弱儒家。誅除現任衍聖公,然後通過其他手段挑起孔家為爭奪衍聖公之位而發生訌,最後使其在士林和民間的聲以及影響力大跌,這便是朱由檢的目的。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這是聖人說的。

但如果為了衍聖公這個利,轉而大打出手,完全置君子的義而不顧,那你不就是小人了嗎?

儒家的象征在眾人眼中為了爭利的小人,那儒家還有何資格用自己的學說治理地方和百姓?

這隻是設想,實施起來怕是相當困難。畢竟是聖人的子孫,總要顧忌麵,為了整個家族長遠的利益著想,也不會輕易的為爵位撕破臉皮。

再說曆代朝廷都有規定,止孔家為爭搶衍聖公爵位訌,認為那樣會丟了讀書人的臉麵,失了儒家的本分。

從嚴格意義上講,南宗纔是衍聖公的正尊。

建炎二年,聖人第四十八世嫡長孫孔端友隨宋高宗趙構南渡,定居衢州建立家廟,得宋高宗襲封衍聖公。一直到蒙元至元十九年,忽必烈詔當時任南宗第六代衍聖公的孔洙去京議封。孔洙稱因本支祖塋已有五代在衢,難以棄離。而曲阜子孫守墓有功,所以願讓爵於北宗,從此之後,北宗才確立了今天崇高的地位。

在朱由檢看來,孔家之所以分作南北兩宗,完全是為了家族的存續而兩麵押寶的投機行為,這種做法在世家大族中屢見不鮮。就如後世某個階段一樣,父子兄弟表麵上為了所謂的理想而反目仇,其實都是族中長者的安排而已,到時不論誰坐了江山,整個家族也能獲得足夠的利益。

就在朱由檢謀劃削弱儒家地位的時候,在繁華富庶的江南,一場因朝廷征收商稅之事引發的風波也正在醞釀當中。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