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崇禎八年 第265章 定策

《崇禎八年》 第265章 定策

乾清宮東側的昭仁殿是後世乾隆收藏書籍的偏殿,現在卻是朱由檢接見重臣的主要辦公場所。全本小說網()不大的殿堂,除了正北方位擺放著一榻以外,下首兩側都放著數個錦墩,以供重臣們安座。

這也是朱由檢主提出來的一項舉措,是以效仿兩宋君臣之間坐而論道的名義安排的。皇帝的這一行為得到了重臣們的一致好評,因為這充分現出皇帝對大臣們的尊重之意。

此時的殿中間擺放著一沙盤,上有兵部職方司據輿圖及實地勘察後,由京城專泥人的巧匠製作出來的寧錦一帶的山川河流圖樣。

當然了,這是朱由檢無意中想起後提出來,然後由兵部去製作完的,雖然隻是個大致的模樣,但至比輿圖給人的印象更為直觀。

“臣以為洪亨九所慮甚是有理。建奴在主力西征未歸、南麵又遇重挫之際,為挽回被之局,調集兵力奪回義州,乃至趁機攻打錦州已是勢在必行!”

在眾人傳看過洪承疇的奏本後,楊嗣昌率先拱手出言道。

“那依卿之言,洪卿所提增兵一事可行否?若遣軍出關增援義州,敗敵之後是否可趁勢收回廣寧,以使錦州以北再多一道門戶?”

朱由檢連續向楊嗣昌發問道。如果軍能攻取廣寧,那麼義州與廣寧、錦州就會形一個三角形防地帶,會使得錦州防線更加穩固,也會讓來年大軍攻略東北有了一個更加前出的據點。

“啟奏聖上,臣以為增兵乃必然,但此次不僅不收回廣寧,甚至連義州亦要棄之!”

瀟灑文雅的楊嗣昌忽出驚人之語,包括朱由檢在的其餘諸人聞聽儘皆吃驚不已。

朱由檢知道楊嗣昌並非故作大言、嘩眾取寵之人。不管是從曆史上還是現世來評判,楊嗣昌的確是智謀深遠、壑,戰略眼相當長遠,剛纔他這幾句言論定有深意。

Advertisement

“兵憲何出此言?義州奪取雖易,但一乃建虜守備力量薄弱,二是未曾想到我軍會突然出擊,大意之下這才失手。反觀義州城東、北兩麵皆有大淩河環繞,而敵卻為南向,憑此地利,城隻需放置數千守軍,便可將奴拒之門外。況收複失土乃我輩之責,何來刻意棄之之說?”

兵部左侍郎王家禎麵帶不解的發問道,薛濂、衛時春、孫應元也是一臉疑的看向楊嗣昌,隻有朱由檢麵沉靜的等待楊嗣昌接下來的解釋。

“玉存且聽吾言:義州的確有險可據,若敵強攻,城置五千守軍則敵短期難破也。但若建奴掘壕築牆以圍之該當如何?其距錦州百餘裡,中間皆為地勢開闊之平野,我軍如想救援則勢必要橫穿此間,而平野正是建奴之馬隊逞威之。就算我軍兵力多於其數倍,可在其沿途擾不斷、糧道不穩之勢下,即使抵達義州也需耗費良多。且還有深壕牆相阻,我軍師老兵疲之際,正中建奴圍城打援之策,結局實在堪憂!”

楊嗣昌起行至沙盤前,一個機靈的小太監趕忙上前遞上一細長的木,楊嗣昌接過後指點著沙盤侃侃而談,殿諸人聞聽後皆流出恍然之

朱由檢也不由的心中讚歎:盛名之下無虛士,不愧是曆史名人,凡事著眼之與他人確實不同。包括自己在的絕大部分人想到的是麵對建奴重兵如何守本冇想到如果建奴並不強攻,而是采用圍城打援的方法,使明軍從錦州前去救援,然後在平原地帶佈下大馬隊突擊援軍。到時援軍再多、並且也有馬隊護衛兩翼,但在利於馬隊馳騁的曠野上四麵敵下也會寸步難行。最後勉強抵達義州時也難有作為,損兵折將是次要的,一旦決策失誤,全軍覆冇也極有可能。

“楊卿不愧是大明肱骨,此番解析實是高瞻遠矚、鞭辟裡!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管軍馳援後戰事是否如楊卿所言那般,但事關數萬將士命以及遼西之安危,為帥者需做萬全之思!那依楊卿之見,該如何應對將要發生之戰事?”

朱由檢毫不掩飾的對楊嗣昌大加讚賞,得到皇帝表揚的楊嗣昌欣喜之餘繼續演說道:“我皇謬讚,臣誠惶誠恐!臣思量之下偶有所得,有不當之我皇既諸位同僚指正!”

剛纔遞上子的小太監殷勤的端來一杯茶水,楊嗣昌接過後輕啜幾口,小太監接過茶盞後顛兒顛兒的退到一旁。

“臣觀錦州一線之地勢,唯鬆山、杏山之適合迎戰建奴。遼西之地最狹長之便為此兩堡城所轄,其地有大小山頭若乾,利於步卒排陣,而不利於騎兵馳騁。我軍棄守義州後,敵定會來犯錦州,而錦州城堅難下,且建奴不善攻城,依臣推測,其應以圍困錦州為主,之後四下擄掠為輔。而鬆山、杏山兩城相對錦州來言更易攻取,故其應會掘壕壘牆之後分兵繞過錦州來攻鬆、杏二城。屆時我軍在此預先設伏、以逸待勞、發揮我軍火之利,爭取重創來犯之敵!”

楊嗣昌分說完畢之後向朱由檢施禮後退回座位,小太監輕步快跑過來接過長後退開,殿一片寂然,諸人都在思考楊嗣昌提出的策略和計劃。

“楊卿此策甚佳!此次迎戰建奴援軍之戰便依卿之策即可!可京畿一帶可戰之兵僅有勇衛營與京營,勇衛營現隻餘兩萬餘人馬在側,京營也僅有三萬餘人,孫卿之秦軍遠在陝西、川軍更是遠甚,左良玉等將所部兵馬並不太多。京師重地須有強兵駐守,遠調兵則時日過久,諸卿可有良策?”

按照洪承疇以及楊嗣昌等人的推測,建州若想派兵報複,那其能調派的人馬也就在三萬之數,除了漢軍旗近兩萬人外,建奴和韃子也會在一萬左右。考慮到建奴的戰鬥力驚人,軍兵馬怎麼也得有其一倍以上纔有把握取得大勝,否則人數相當的形下結局很難預料。勇衛營這樣的強軍要是損失過重,那明年進攻盛京便失去了一隻最有力的拳頭。

包括楊嗣昌在,諸人都未將遼西軍計算在。事實明擺著,若是祖大壽們能打的話,還用被捱打這麼多年?

若是讓錦州軍勉強上陣,指不定會拖累關明軍,這種事例以前又不是冇發生過。

但要是調秦軍、川軍赴援,那時間可就拖下去了,說不定等這兩隻強軍趕到,建奴早就掃完錦州周邊後退回盛京了。

從京師以八百裡加急趕到西安府,最快也要三天以上,而孫傳庭從接到聖旨到下令集結分散於陝西各府的秦軍,然後征集糧草,準備各種資,這個過程最要二十天;之後再率軍由西安府橫山西、京畿趕到錦州,這三千多裡的路程,按每日六十裡的行軍速度計算,也得需要近兩個月的時間,這還是不包括途中遇到各種突發況,比如暴雨山洪、橋梁斷絕、士卒染病等等。

至於川軍則距離更遠,臨時本指不上。

“啟奏聖上,臣以為接下來之戰事不必用過多兵馬。臣建議與敵打消耗戰、將戰事拖久,逐步蠶食此次之敵,以使奴酋接連調派建奴大軍前來錦州、鬆山一線,秦軍、川軍等強軍可從容趕至關外,待大軍彙集時,我軍與敵在鬆山展開會戰,爭取一戰將其擊垮!”

楊嗣昌神態肅然的起施禮奏道。

朱由檢瞬間明白了,這纔是楊嗣昌的本目的:先在錦州、鬆山與敵膠著,讓建奴覺可以勝,但又勝不了;給敵以殺傷,但不會使其喪膽,最終目的是拖到建奴西征主力迴歸,皇太極為了消滅錦州、鬆山一帶的明軍,肯定會儘遣主力前來;而此時各路軍已經彙集鬆、錦前線,雙方就在鬆、錦決戰!

此策可行!

朱由檢不對楊嗣昌的謀劃讚歎不已。此計選擇了最適合明軍發揮火力優勢的地帶與敵決戰,免去了遠赴遼中平原時可能遇到的種種不可測因素和危險,讓戰事朝著最利於明軍的方向發展,也使得主力儘出的建奴老巢空虛,盧象升的側翼突擊功的可能將會大大增加。

“楊卿,此戰若勝,卿當居首功!”

朱由檢大讚的同時並未許諾什麼,但態度已經相當明確,楊嗣昌整整袍躬施禮後坐下,麵上並未有洋洋自得之意。

“啟奏聖上,臣命與宣城伯重整京營已有近兩年,賴聖上之仁德慷慨,京營上下糧餉充足、兵甲犀利,平常亦是兩日一、十日一演,眾將士皆恩我皇之恩德,誓言以死報效我皇!現京營士氣軍心皆可用之,臣懇請我皇調派京營出關,與建奴一戰!勇衛營已與建奴接戰兩場,同為親軍,我皇不能厚此薄彼!我皇莫非以為京營不如勇衛營乎?臣與宣城伯無能乎?”

武侯薛濂起施禮後慷慨陳詞道。

同為護衛京師的兩隻兵馬,勇衛營在昌平、義州已經和建奴大戰兩場,打出了好大的名氣,而京營隻有部分將士參與了剿滅張獻忠之戰,這讓京營上下心不服,也讓薛濂和衛時春覺很不舒服。照這樣打下去,直到平滅建州為止,作為主力的勇衛營很可能會有人被封侯伯,而自己一手整肅過的京營將領將會一無所獲,這樣下去很不利於自己家族以後的存續和發展。

“薛卿且稍安,汝與衛卿公忠國之心朕豈能不知?京營由孱弱不堪到現今兵強馬壯,二卿功不可冇,朕自會記得二卿之功。京營上下軍心可用,朕聞之亦欣喜不已!此次朕亦如卿願,二位卿家稍後回營準備,京營全軍於五日後拔營出關,馳援錦州前線,勇衛營剩餘人馬暫留京師聽命!兵部抓籌措糧草資,由輜重營押運,跟隨大軍一同出關!”

京營三萬多人馬,加上義州的勇衛營兩萬人,再有錦州人數不等的馬隊策應,這數萬人馬應該足以應對皇太極湊起來的南下軍隊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