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崇禎八年 第192章 祖製

《崇禎八年》 第192章 祖製

朱由檢被幾位重臣誇的有點不好意思了,連連擺手笑道:“幾位卿家所言有些過了,朕豈能與太祖相提並論。朕此舉亦是出於對當前局勢之下才引發的,但願能一改之前虛無奢靡之風。溫卿之言亦是出自肺腑,朕已決意,往後會試亦如此般,選拔實用之材為朝廷所用。”

禮部尚書張國維施禮道:“此次會試既以策論為重,敢問聖上可有所指向?”

朱由檢沉一會開口道:“凡策、問、論、表、判,應俱以實事為重。不論是對前朝曆代乃至本朝之朝廷方略、軍事策略、民生大計,皆可舉例論證後闡述個人觀點。其言論無所限,可全麵涉及對國計民生討論及應對策略。朕希看到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場麵,亦不會以言治罪!禮部可對眾舉子言明朕意!”

張國維施禮應下退回班列。

朱由檢繼續道:“適才溫卿讓朕警醒,朕思慮再三,唯恐取實用之材一事久而荒廢,故特此決意:從前不論。從今往後,無府州縣五年以上履曆者,將來皆無資格閣及六部任職主!選翰林院者亦需換出任地方!此例是為永例,閣擬旨用印後明發天下!”

眾臣聞言都是大吃一驚,乾清宮頓時一片沉寂,諸人都是在思考剛纔皇帝突然拋出的驚人言論。

朱由檢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慮後才做出的。

大明曆代的朝堂重臣大部分都是八中的佼佼者,論起辭章典故、妙筆生花那肯定都是箇中英,但若是說起治國理政、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來,基本上很有棟梁之才。他們和絕大多數讀書人一樣,對如何治理一方毫無經驗。

因為他們自讀書之日起,接的教誨都是所謂聖人先賢留在紙張中的隻言片語,甚至就是這些先人們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和看法。

Advertisement

這樣做不能說不對。先賢們的經驗和結論,都是據他們那個世代事發生的過程和結果而得出的,對後世之人有啟迪與警醒的作用,但時移世易,這個世界並冇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隨著新生事的不斷出現,單靠因循守舊已經無法應對當下所麵臨的各種局麵和問題。

這群掌握大明話語權的人其實並不比普通士子更有能力,隻不過是所的位置給他們罩上了一圈環而已,他們不備真正的世家子弟理事務的能力。

朱由檢其實更傾向於用優秀的世家子弟來治理國家,他對一部分世家出的人抱有良好的印象。

這部分人從小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有著很高的個人修養與道德水準,做事講究原則規則,絕不偏激執拗,也不屑於從百姓上牟利來滿足於自己的私慾,他們吃的時候也知道讓彆人喝一口湯。並且這些人更善於與人通,遇事懂得妥協退讓,都想留下一個好名聲,做事絕不過分。

當然,他們的缺點也很明顯。自視過高、不接地氣就是其中最突出的兩點。

如何讓他們變得更實際,對整個社會有更深的瞭解呢?

更多的接社會最底層的百姓,深到民間去傾聽百姓的呼聲纔是正道。

這會讓他們將來執掌更大權力後,在製訂相關方略政策時,能更多的考慮到社會底層人群的所需所盼,而不至於使某一方的切利益到巨大傷害,以致造嚴重的後果。

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等人就是世家子弟的傑出代表。

宦世家的他們無論是眼界還是能力都遠超許多寒門出的同僚,他們從小接到的人和事,為他們提供了更寬廣的視野和見識。

用現代流行的一句話來講,許多世家子弟的起點就是絕大部分人的終點。這些世家子弟中的佼佼者,格局遠勝出寒門、後居高位者。

對於許多貧寒家庭出的士子,朱由檢心深並不看好。

這些人由於自小家境不好,所以讀書時異常勤和努力,最終有部分人金榜題名後平步青雲。

但這些人掌權之後,由於窮怕了的緣故,所以對金錢的貪念遠超一般人。

他們會不擇手段的攫取大量財富以供自己樂,對治下的百姓更加狠厲和殘忍,早就忘了自己和家人窮困時的淒涼與悲慘。

剛放下要飯子就打花子,這句俗語就是對這些人最好的寫照。

但不管怎麼說,甭管是世家還是貧寒出,隻要科舉製度不變,將來治理天下還得靠著這幫人。這同樣也是一種平衡的策略,科舉也是寒門士子改變命運的唯一通道。

絕大多數讀書人的夢想就是執掌大權,號令天下。一方督、六部主閣參讚機務,這是場中人都想達的目標。

不經州縣不得擢升高位這隻是一條。吏部對地方期滿的考覈也不會是單方麵的,而是會在地方史與錦衛的嚴格監督下進行,以各種指標作為參照,達不到者將會記檔,將來拔擢時有汙點者在仕途上將會難以寸進。

吏部尚書周雲打破沉寂出列奏道:“臣有一事不明!敢問聖上,五年之期有何寓意?現下地方每任為三年,聖上所言五年讓臣有些疑,臣愚鈍,還請聖上為臣解!”

周雲已由吏部左侍郎的位子被朱由檢力排眾議擢為吏部尚書,朱由檢看中他的正是善於揣和逢迎自己的心思。聽話的大臣纔是好臣子,敢於仗義執言的有督察院那兩位就夠了,能不折不扣執行自己意誌的臣子必須要重用。

朱由檢笑道:“是朕疏忽了!朕意將地方之任期由三年延長為五年,故此有適才之說!吏部諸卿回去後行文各地,自現今最後一任止,下一任起始,地方任期改為五年!”

周雲施禮接旨退回。

他未再出言多問,既是聖意已決,他不會輕易反駁皇帝的旨意,再說三年改五年也不是多大的事。

作為最有資格閣的禮部尚書,張國維當然要問清楚皇帝為何接二連三更改祖製,尤其是不經州縣不得朝堂一事,這可是關係到以後朝堂政局走向的大事。

他施禮奏道:“自隋唐開科取士至今數朝,臣皆未聞有不經州縣不得朝堂之說。曆朝曆代名臣輩出,卻有久曆地方者,許多名臣甚至從未出任地方,但不妨礙其為青史中人。聖上驟出此舉,豈不是使得現今朝堂眾臣絕了閣之心?臣不敢茍同,還請聖上三思!”

除了溫仁等幾位閣臣以及周雲事不關己以外,其餘眾臣紛紛引經據典,堅決反對朱由檢擅改祖製之舉。

開什麼玩笑,在場的除了吏部天不能閣以外,其他人都閣的資格。這還眼盼著溫仁等幾位閣老致仕後能更進一步呢,你這一改,把我們晉升之途徹底斷絕,這不是明擺著瞧不上我們嗎?

朱由檢這才意識到,自己是燈下黑了。

想著讓以後朝堂上的決策者們先在地方曆練一番,備了富的治政經驗後再行重用,卻忘了眼前這撥大部分未在地方待過的老傢夥了。

無奈之下,朱由檢最後隻得妥協,不得朝堂的條文改為從此次會試中榜者履任後施行,眾臣方纔罷休。

議事不歡而散,眼見已近午時,朱由檢帶著李二喜回了坤寧宮。

穿越回來已經快兩年了,自己從武英殿回到後宮居住後也是各宮流安歇,可週後與田貴妃、袁妃等人都未傳出有喜的靜,這一度讓朱由檢懷疑自己的是不是出了問題。

幾位流給朱由檢把脈診斷後,一致認為聖上非常康健,隻要勤加耕耘就必會有所收穫。前麵的太子等人已經證明,聖上註定是多子之,現在的結果可能是憂心國事才導致的。之後吳有給朱由檢開了補子的藥方,囑他定時服用,時日一長自會見效。

朱由檢雖然對朱慈烺等幾個孩子視若己出,平日裡更多考慮的也是如何挽救當前的危局。但隨著局勢的穩定,他的心深還是能有個真正與自己脈相連的親生骨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朱由檢的賣力耕耘下,喜訊接連傳來——周後等人相繼有喜,這讓朱由檢也是開心不已,隨即他重賞了幾名醫,並給後宮的所有太監、宮雜役也都發了賞銀,皇帝的慷慨讓宮氣氛更加的和諧喜慶。

走到坤寧宮門口,正巧到朱慈烺帶著隨小太監趙秦下學歸來,朱由檢停下腳步,微笑著看著從遠行來的太子。

朱慈烺遠遠看到父皇立在宮門外看著他,於是趕忙加快步伐行至朱由檢前躬施禮:“參見父皇,兒臣將將聽完龔先生講解通鑒歸來,有勞父皇在此等候,兒臣失禮了,還父皇莫怪!”

朱由檢看著小大人似的朱慈烺笑道:“烺兒不必多禮,朕亦是才至此,看見你之後方纔停步。後日乃立春之日,你要隨同朕前去山川壇祈親耕。朕會著人告訴詹事府,明日讓你停課一天做一下準備。現下該去用膳了,你母後應是等的心急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