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崇禎八年 第181章 投賊

《崇禎八年》 第181章 投賊

黃茅關位於竹山縣城西北約三十裡,是竹山腳下的一座古隘口,也不知建於哪個朝代,青石壘就的矮牆基本都已坍塌。

原本寂靜無人的黃茅關自數月前突然變得熱鬨無比起來。先是數千流賊在張獻忠的帶領下來到這裡,在地勢平坦開闊的山腳開始安營紮寨,後來隨著在壽州參戰的劉文秀、艾能奇帶著眾多逃兵的加,荒僻無人的黃茅關整日人喊馬嘶,喧囂無比。

張獻忠先是分彆派兵打破了附近的良河鎮,將鎮上的士紳大戶搶掠一空後全部殺死。帶著搶來的財糧草,裹挾著鎮上及附近村莊的青壯返回黃茅關,留下一小隊人馬監督剩餘的老弱婦孺繼續種田拓荒。

他是看中了竹山易守難攻的地形,以及附近竹溪河、堵水兩條河流沿岸的大量田地。這裡完全可以當休養生息的據地,可以一邊經營一邊派兵四搶掠,等兵強馬壯後或者往東攻略襄、德安府,或者向西進四川打出更大的地盤。

他不知道的是,高迎祥在壽州兵敗後一路西逃,從竹溪東北方兩百餘裡的鄖縣穿過後直奔陝西而去。

雙方一個忙著搶掠建設,一個隻顧著逃命,竟都毫不知道對方的存在,更冇想到壽州一彆最後兩隔。

隨著劉文秀、艾能奇按照原先的約定找到竹山,張獻忠才知道壽州之戰的前後經過,並知道其可能直奔陝西而去。聞聽高迎祥被數路軍夾擊大敗虧輸後,張獻忠放聲大笑,中的悶氣一掃而

孫可、劉文秀、艾能奇俱是開心不已,高迎祥以及手下的驕橫狂傲早就讓他們心中不爽,此次大敗之下,想要再恢複元氣不知還要幾年呢。

四個義子中隻有李定國皺眉不語,張獻忠笑過之後看到他的樣子不有些奇怪,他開口問道:“定國,你為甚子皺著眉?高闖子日常可冇給咱獻營氣,這下看他吃癟,老子心裡彆提多高興了!你做這樣子是為哪般?”

Advertisement

李定國抱拳施禮道:“義父,孩兒亦是不耐高闖日常之舉,此次他實力大損,要想東山再起已是難上加難;可義父您可彆忘了,這幾年正是有高闖在前麵頂著,我獻營不用直麵軍圍攻,這纔有時機從容壯大!可現今高闖慘敗,我獻營冇了遮風擋雨之棚屋,軍定會合兵對我獻營形圍攻之勢,此事不得提早慮及,還請義父早作決斷!”

孫可等人聽完後都是陷沉思之中。

李定國的話很有道理。自崇禎八年正月間,張獻忠與老回回、曹、革裡眼等賊首率眾攻擊並焚燬皇陵後,在皇帝的嚴令下,各路軍對他們這幾夥義軍展開了猛烈進攻。經過幾次手被軍打的慘敗後,眾人不得不分散逃命。張獻忠無奈之下才率眾投到了高迎祥的麾下,以求保全剩餘的部屬。

“定國我兒思慮甚遠,實是俺的好孩兒!”張獻忠由衷的誇道。

孫可不服氣的道:“義父,俺覺著定國多慮了!那高闖壽州之敗並非敗於軍驍勇,俺看是敗在自家太過大意之故!若是其早做防備,不等軍合圍便打破壽州飽掠而去,一兩路軍決計打不贏他!現下這黃茅關地偏遠,加之地勢險要,軍要來也會被俺們輕易哨探而知,再想如壽州般圍住俺們絕無可能!”

劉文秀讚同道:“大哥說的冇錯!俺們這易守難攻,軍要來也討不了好去!不過二哥也是老之言,孩兒以為要多多哨探,以免大意之下為軍所趁!”

艾能奇則是在一旁沉默不語。不管軍來不來,他隻要聽從義父號令即可。

張獻忠讚許的點頭道:“幾個孩兒說的都有理,等下吩咐下去,哨探沿周邊道撒的遠遠地,以防軍突襲!”

孫可點頭應下,日常巡邏哨探這塊由他管轄,東路和北路是軍最有可能的來路,一會兒這兩路多多加派人手即可。

張獻忠接著道:“俺們獻營既是打算在此地久留,那便要好生經營!一是要多打糧草,二便是要招兵買馬後勤加訓,三是要遣人去襄這等大府采購食鹽、鐵料,順道打聽一些鐵匠、木匠這等匠人,尋個空將他一家老小捉了來,給咱們打造修補兵刃盔甲,此事便由文秀去做!要多遣人手,多帶銀錢!文秀腦子活泛機靈,正合適做這等差事!”

劉文秀抱拳接令。

張獻忠這幾個義子中,孫可勇悍,適合帶兵衝陣;李定國多謀略,適合訓領兵;劉文秀聰明,適合與外界打道;艾能奇木訥忠厚,適合做死士。

李定國開口道:“義父,孩兒覺著這黃茅關雖是險要,但地界稍顯仄,俺獻營若是想做大,還得要往四周擴展纔好!”

張獻忠笑道:“俺家定國將來決計是個帥才,比俺老張強出太多!這才十幾歲便有如許眼界,長大了還了得!定國孩兒,你說說,俺們接下來該如何行事?”

孫可嫉妒的瞥了一眼李定國:這老二就嘩眾取寵,義父何許人,豈能不會早有打算,要你這般逞強!

李定國從容的抱拳道:“義父過獎,孩兒隻是一己之思,說出來還義父多多指教!”

張獻忠滿臉欣的看著李定國,目裡滿是讚賞之意:自家這幾個義子,將來唯有李定國就最大。遇事不慌,從容大氣,總能迅速找到應對之策,說是智勇雙全毫不為過。剛纔幾個人所說他心裡早就明白,來此也是早有打算,但自己幾十歲的人能想到的,這幾個十幾歲的孩子便能慮及,這纔是最值得他高興的。

李定國接著道:“孩兒覺著,現下應向東西兩側分兵,分彆攻略竹溪縣及竹山縣,打破這兩座城池便能獲取大量財糧草和人口。之後便仿前期良河鎮之行徑,遣人監視督促老弱屯田拓荒,至此兩縣之間大片田地便儘數我獻營!待明年夏收有了大批糧草,兩縣便已徹底穩固,再派兵將房縣拿下,至此鄖南這大片土地儘屬我獻營!三縣之地編練數萬士卒當無問題。除非軍遣五萬以上銳來剿,不然難擋我獻營崛起之勢!”

張獻忠點頭道:“定國之言甚合俺意!之前俺們義軍都是四攻掠,並無在一地駐留之習!朝廷那些大兒都稱俺們是流賊!哈哈!這名兒著實起的妙!俺閒暇時也曾想過,要想大事,這個流字要不得!俺們得跟朱皇帝的老祖宗學著,得找個安好生經營,須得沉得住氣悶聲發大財纔可!這鄖府便是個好地界,這回啊俺們就在這塊紮下跟腳,安安穩穩的乾他幾年再說!”

隨後張獻忠下令,孫可、李定國率一千老營兵及三千普通士卒向西打下竹溪縣,並駐留當地經營;劉文秀挑選數十人攜帶大量銀兩前往襄辦差;他自己則率三千人攻打三十裡外的竹山縣城,艾能奇留在黃茅關守住營盤。

竹溪和竹山縣城都無軍卒把守,眼見流賊來攻,縣衙隻能組織青壯上城防。這些未經戰陣的青壯大部分手持棒農,怎經得起流賊的刀槍弓箭?城頭的青壯基本是一即潰,兩座城池都在不到半個時辰陷落,知縣、縣丞等主不是戰死就是全家殉城,獻營大掠全城,獲得資無數。更令張獻忠高興的是,當他率兵打破竹山縣城後,竟然有兩名縣城諸生親自來降。

這兩人都是縣學生員,一個潘獨鼇,另一個徐以顯。兩人年齡相仿,俱是年過四旬。二人平素切,皆是自詡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平日裡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卻是數十年連府試都過不去。

兩人並未從自尋找原因,竟然一致認定是朝廷不公,那些中舉及第之人皆是走托門路才上的榜,二人因此對朝廷極度不滿,心中也是怨恨無比。

潘獨鼇和徐以顯雖然於八之上無甚就,但兩人日常都喜讀雜書,尤其對兵略智謀一類的書籍頗興趣。時間長了,慢慢對兵演武之事有了一些心得。

隨著大明局勢越來越盪不安,流賊似有崛起之勢,兩人也了彆樣的心思,私下閒談時都對大明的前景極度悲觀,認為其覆滅已是必然之舉。他們一致認為,高迎祥、張獻忠皆是一代梟雄,將來兩人定能就大事。

若是按原先的曆史軌跡來講,兩人的判斷非常準確,大明最後確實亡於流賊之手,並且張獻忠最終也是在蜀地稱帝,兩人最後也確實都居高位。

但是由於資訊極度閉塞的緣故,他們不知道的是,有個本不該出現之人來到了這個世界,原本岌岌可危的局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流賊攻城中開始大肆搶掠時,早就聽說過張獻忠大名的潘獨鼇和徐以顯湊到一起一商量,反正在大明這邊也不待見,不如乾脆燒個冷灶投了流賊。以兩人的智謀見識幫助張獻忠乾出一番大事來,說不定將來也能博個封妻廕子,從此耀門楣。

得知兩名讀書人前來歸附的張獻忠大喜過,立刻在竹山縣衙中接見了二人,並當場贈予兩人紋銀各五百兩,封潘獨鼇和徐以顯為左右軍師,並慨然許諾,若是將來得大事,兩位先生定當為左右丞相雲雲。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