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崇禎八年 第158章 留名

《崇禎八年》 第158章 留名

說話的是首輔溫仁。全本小說網()

此刻的老溫神肅穆,剛纔還在帶頭反對建祠的他好像換了一個人一樣。

“臣附議!”

“首輔之言有理,英烈祠應當即刻修建!”

“此事臣無異議!”

“臣讚同首輔所言!”

一時之間,剛剛還在反對立祠的眾臣紛紛表態支援崇禎的決定。眾人瞬間都已明白,隻有英烈祠建起後,自己纔有祭的機會,不建祠難道讓朝廷去你家祖墳上祭祀不

至於是和那群鄙之人同在祠中,權當是文臣手下的護衛好了。

對於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對青史留名的執著追求,後世很多人表示理解不了,認為所謂的名聲隻是一個虛幻的東西,遠遠不如金錢實惠。

但實際上隻要你人生經曆越富,對曆史知道的越多,你就會發現,如果你的祖先是一個名人,那你的境遇和心氣完全不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如果你遇到一位姓範的人,哪怕是路人,對方自稱是被譽為千古文人楷模的範仲淹的後代,大部分人心中肯定會肅然起敬;那是不由自主的敬意,是對那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懷的尊敬。

若是你的先人在曆史上臭名昭著,相信你在眾人麵前會絕口不提。人自宋後恥姓秦,這便是最好的證明。

英烈祠祭祀雖然達不到範仲淹那種高度,但比老死之後埋在祖墳要榮耀無數倍。就比如後世,你願意死後自己買墓地還是願意葬在八寶山各命公墓?

崇禎笑瞇瞇的看著群臣,開口問道:“適才眾卿還在極力反對此事,現下為何又改了主意?這是何原因呢?”

仁義正辭嚴的開口道:“老臣細細想來,聖上適才所言甚是有理!不能讓為國捐軀的忠義之士魂魄無安放!更不能使其後無人祭奠!聖上之言使老臣為之容,故臣改弦更張,支援聖上之決定!”

Advertisement

仁最想後能進祠中,並且他認為在群臣中,他是最有把握的一個。

他已經看明白了,祠的關鍵就是皇帝,皇帝的讚和反對起著決定的作用。

自己已經年過六旬,還不知在首輔的位子上能坐多久,英烈祠開建也不是短時間能完工的。選址、造價、形製、材料、人手等都要商討後才能工,誰知道何時建完?要是冇建完自己的首輔不乾了怎麼辦?趁著皇帝信任自己,得趕此事,儘量爭取祠的資格和機會。

至於諡號的話,自己雖當不得文正,但憑著對皇帝的忠心耿耿,文忠二字總該當得吧?

諡號是朝廷對重臣一生的蓋棺論定,溫仁已經想不起來,已經有多年冇聽到有文臣得諡了,要是自己有個相稱的諡號,子孫後代該是多麼的自豪啊。

劉宇亮奏道:“文武之配方能相得益彰,也更能彰顯英烈祠教化世人,為後世師表之功效!聖上此策甚佳,老臣萬分讚同!”

崇禎手止住正要慷慨激昂發表看法的群臣,正道:“既然眾卿都已同意,那工部擇日著手選址,一切準備就緒後開工興建,所需錢糧朕自帑給與!稍後閣行文曉諭天下,以此激勵民之心!”

仁和工部尚書範景文施禮接旨。

英烈祠一事終於定了下來,雖說中間文臣們從中阻撓,但結局卻是更加完

自陝西流賊紛起後,被流賊攻破的州縣員,幾乎全部選擇了闔家與城俱亡。這份悲壯雖有無奈的分,但也充分現了這個時代大多數文人士大夫的骨氣,不管他活著時是不是貪,但關鍵時刻還是選擇了為國獻

人除生死無大事。危急關頭選擇勇敢的麵對死亡,這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決心,大部分人本做不到。

這樣的人值得後代祭祀,其留下來的風骨、神正是華夏脊梁的組部分。

崇禎微微側頭看了一眼李二喜,李二喜會意之後揚聲道:“肅靜!聖上還有話說!”

大殿嗡嗡的聲音頓時消失,正在小聲談的群臣安靜下來。

崇禎出言道:“劉卿,本朝自太祖創建國子監以來,兩百年間為大明培育諸多人才,其作用無可替代。朕命統天下,適逢局勢盪,因此更覺人才之寶貴,故重修太學。隻是現下國子監境況如何,朕不得知;劉卿執掌禮部,應對此知之甚詳,卿何以教朕乎?”

劉宇亮執掌禮部已有三年,不出意外的話,隻要閣中有空缺,他就會順理章的閣參與國事。平日裡他的言行舉止已經儼然以閣臣自居,在群臣中聲譽不佳。

他見皇帝問話於是出列回稟道:“啟奏聖上,太學自創建以來,曆代先帝俱是重視異常,屢屢撥銀擴建學舍,廣招天下名師任教,此風至正統年間達到鼎盛!”

崇禎點頭道:“卿之所言朕亦知曉,朕想知太學之現況,諸如師資生源、學風文氣等等,卿可簡而言之!”

劉宇亮被皇帝打斷講話後略顯尷尬,但他很快調整過來,繼續道:“那臣就簡短解說!自景泰年間開納捐監之風後,監生中富家子弟日益居多,其文風比之從前則是大有不如,現今更是為府縣富戶聚集之所;生員年長者足有五旬開外,平素更是走馬章臺,聚眾飲酒作樂,行舉間斯文掃地,實是愧對太學生之名譽!”

作為正牌進士出的劉宇亮對此當然看不慣,但他也不好直接指出,正是皇帝前幾年因為軍餉不足用,才下旨擴大納捐生員的比例,因納捐生占正規監生的名額,導致了整個國子監生員質量嚴重下降。

仁站出來奏道:“啟奏聖上,國子監現狀堪憂,各地舉子往來京師,皆避門而過,遠非當初以觀瞻為幸事之盛況;聖上今重整國子監,臣恐其積重難返,空耗財!”

其餘諸臣也紛紛發言,表示現今科舉已占主導地位,國子監便如肋一般,實無必要再投人力力重整。

可崇禎不這麼想。

在他的計劃中,國子監以後將為與科舉分庭抗禮的所在。

今後選不再隻侷限於會試出,太學生也會備出仕的資格。

這樣就會自然的抬高國子監的地位,舉子生員不再是隻能指科舉中第才能為國效力。

當然,這樣做隻是手段,崇禎的本目的是想改變當今讀書隻重儒學的風氣。

隻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纔會誕生出更為先進的理論,來取代許多陳舊腐朽的所謂聖人之言。

抬高國子監規格的舉措不會到太大阻礙,因為數千舉子,會試中榜隻有數百,大多數人起碼三年失去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隻要國子監地位大大提高,恢複到國時的盛況,那許多名人大儒就會聞風而至,之後再輔以嚴格的學規製度,那監生的學識和眼界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將來出仕為也將會逐漸改變現有的場風氣。

要想改變隻重儒學的風氣,那就要把各學派中的英請國子監任教,讓他們在日常的教學和流中,用各種學識和思想激烈撞,相互打磨,來打破許多墨守規的腐朽風氣。

至於教師的人選倒是有不

朱之瑜是崇禎想到的第一人選,曾被喻為文武全才的他現在應該還在鬆江府,跟著他長兄朱啟明混飯吃;以朱之諭的才學,放出去為著實可惜,不如放在太學中傳播他的學識。

宋應星是一個。

自從被崇禎派人接到京師後,宋應星全家數十口人被安置在劉朝的皇莊裡。崇禎特地指示劉朝,給宋應星專門劃出一塊場地,建造好他想要的所有設施,為他提供所有需要的材料,並從皇莊的孤兒中挑選一些頭腦靈活的孩子跟在他的邊,耳濡目染之下,也許會有意外的驚喜。當然了,宋應星的一應花銷全部由崇禎從帑中劃撥,其實也花不了多

皇帝的做法正是宋應星夢寐以求的。

他的種種想法因為囊中而無法實現,現在終於可以隨心所的施展了。

至於宋應星的職銜,崇禎暫時冇給,宋應星的頭腦和智慧不適合在場,而是在他為之沉醉的各種奇思妙想中。

等國子監重整之後,先給他太學博士這個從八品的職位,日後再慢慢拔擢。

並不是每個生員舉子都隻,很多人對雜學有著濃厚的興趣,隻要太學裡有專門教授雜學的,相信會有不人投宋應星的門下。

方以智和陳子龍也是教師的絕佳人選,兩人都是才華橫溢之輩,當太可惜了,國子監纔是他們將自己的思想知識傳播出去的最好渠道。

崇禎本打算將自己看好的這幾個人安排到皇莊裡,去教授那些孤兒。

後世有句話,在白紙上纔可以畫出最好的畫。

可後來崇禎放棄了。

這些人都相當於大學教授一級的,你安排人家去給不識字的孩開蒙,這不是高炮打蚊子嗎?

明一派的徒子徒孫中也有不傑出的人才,到時遣錦衛南下查訪後請來就行。能將明先生的學說廣為傳播,相信每人會拒絕這個

至於後世鼎鼎大名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現在都太年輕,獨立思考的能力還冇完全形,其學說尚在胎中;何況黃、王二人俱是東林一脈,崇禎對此抱有很深的戒心。

遙遠的歐洲現在雖還不算強盛,但各種開掛式的創新已經出了苗頭,很多人才慢慢開始嶄頭角,但在本國之還未引起很高的重視。

崇禎已給鄭芝龍下旨,命其從數萬裡外的泰西之地來大明的商船中懸賞重金尋求人才。但凡在泰西各國有名氣的人及其著作、實,一旦來到大明,朝廷會即刻給與貴族頭銜和每年五千兩銀子的薪酬,其產品專利的付費使用將得到大明朝廷的保護;隻要有人能說這些人才前來大明定居或遊學的,每引進一人便賞引薦人白銀三千兩,其在大明的商務活更會得到諸多優惠。

崇禎知道這個時代大名的所有人並不知道什麼專利權,所以他在旨意中囑咐鄭芝龍,這一條一定要給泰西商人代清楚,不可

現在的西方正是科技炸的世代,許許多多天才正在穎而出。崇禎雖不清楚這個時期的西方科技巨匠的姓名,但廣撒網多捕魚還是可行的,哪怕花費三萬兩引進十個人中有一個是人才,其隨後產生的價值就是無法估量的。

給人纔開出的薪酬非常有吸引力,更能打他們的相信應該是貴族的頭銜,在名利的雙重下,應該能功吧。

後世有句口號非常有道理,人才最重要,財富也是靠人才創造出來的。

這都是未知的事了,雖然賞格發下,但能不能還要看天意。現在先把國子監重整再說,人纔可以慢慢查訪,重要的是將要施行的措施。

於是崇禎開口道:“國子監作為大明最高學府,乃是為國聚材之地,不可使其荒廢!朕打算興利除弊,重興太學!諸卿家子弟皆可學!各省舉子會試落榜後需留在太學三年,接名師指點學問!”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