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崇禎八年 第146章 肥羊

《崇禎八年》 第146章 肥羊

此次修建一事捐助者雖眾,但捐輸錢糧數額並不是很多,除了以周後等人的名義拿出的三萬兩以外,其餘人等共捐資一萬餘兩白銀,百餘石糧食。全本小說網()

崇禎看重的倒不是個人捐多銀錢,他更看重的是人心,結果當然是讓他非常滿意的。

四萬兩銀子已經夠多了,不僅可以將兩所可容納數千人的養濟院建起,甚至可以為其提供足夠數月生活資的銀錢保障。

但還是有人覺得這點錢不夠,不足以讓更多無助者得到救助。

於是,一直在京城的鄭芝閃亮登場了。

人家出手就是五萬兩白銀,一個人就把所有人的風頭都蓋了下去。

還是對於場瞭解太的緣故,要是彆人跟著捐輸,就算再有錢,可也不敢超出皇後的出資數額吧?

不,人家鄭老四不管這套,出手就震鑠全場。

冇辦法,有錢就是任

至於那些明裡暗裡的指責,人家依舊是那句話:俺是赤子之心!

對於鄭家的草莽習氣,崇禎倒是頗為欣賞。

不管是為了邀名還是討好,還是真心想扶危濟困,人家拿出的可是結結實實的真金白銀,那些說三道四的,過來,你捐了多?什麼?一文未捐?那你趕有多遠滾多遠!你有什麼資格指手畫腳?你就是那種不管彆人做什麼都能挑出病來的俠!再嗶嗶小心把你抓進去吃牢飯!

上次鄭家就捐了十萬兩,自己隻是遣太監送去一對玉如意,以示表揚,確實寒酸了點。

這次人家又是大方出手,自己也得有所表示吧?

賞什麼呢?

加銜吧。

這東西惠而不費,再說也是表示朝廷對鄭家份的認可。

鄭家雖然又是總兵又是參將的,但都冇有掛銜,明白的都知道這是糊弄外行,冇有品級的總兵其實是臨時差遣,掛了銜的纔是朝廷認證過的地方大將。

Advertisement

很快聖旨送到鄭芝在京城的宅子裡,為了讓他搞明白這次是皇帝恩賞,兵部宣旨的人特意給他講清了職銜的區彆。

鄭芝龍晉從二品武功將軍。

鄭芝晉從四品宣武都尉。

鄭芝豹晉五品武德騎尉。

經過兵部員的解釋,鄭芝這才明白,鄭家終於是被皇帝認可了,這些日子的大筆銀子冇白花。

隨著聖旨而來的還有崇禎筆親書“忠善”兩個大字,兵部宣旨的員一邊羨慕的看著皇帝龍飛舞的手書,一邊恭喜鄭芝,一邊意味深長的告訴他,忠於朝廷,善待他人,便是聖上對鄭家的殷切期盼啊!一定要妥善裝裱後,懸掛於正堂的正麵,不可汙損。

等兵部員走後,鄭芝立即打發幾名親兵去找地方裝裱,然後快馬趕到天津衛,坐上鄭家的船送回老家懸掛。

皇帝的手書容不複雜,重要的是一種態度,對鄭家捐資運糧的肯定。

在京城近一年來,隨著鄭芝對各方麵的瞭解,看到京城上下外正在發生的變化。加上軍的數次大捷,原先不看好明廷的鄭芝,思想已經不知不覺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原來流賊並非強大到無法剿滅;原來建奴並非不可擊敗;原來皇帝不像傳說中那樣急躁易怒,剛愎自用;原來朝臣中也有能臣;原來軍實力如此強橫;原來京城的百姓過得並非多麼的困苦;原來大明國祚還能往下延續。

這些現象讓鄭芝調整了想來京城投機,通過研判準備隨時倒向優勢一方的戰略思維,迅速向朝廷靠攏過來。

至於一年來花費的錢財,對於年千萬兩的鄭家本不算事,隻要能博得朝野上下一致好評,鄭家在福建沿海的利益就能保持的更長遠。

在崇禎的授意下,兩塊大石碑已經被石匠率先刻好,上麵鐫刻著此次捐資助糧修建養濟院的人員名單,以及捐資數額,等到養濟院正式建之日,將在院中建造涼亭,石碑將會置於亭下,以供後人瞻仰憑弔。

此舉更是博得自溫仁一下幾乎所有人的讚譽。這可是青史留名的東西,隻要大明不倒,石碑將會永久儲存下去。

周後等人的名字不會出現在石碑上,包括各家各府刻錄的也都是自家老爺的姓名,在那個時代,人一向不被重視。

京城東南麵的大運河通州碼頭上,數艘兩百料的座船停靠在岸,一隊隊著藍罩甲,腰間懸刀的錦衛正在排隊依次上船。穿綠錦繡服,外罩一件黑鬥篷,頭戴寬沿纏棕帽的北鎮司百戶梁琦,背對船負手而立,注視著等待上船的士卒。

梁琦這次奉命帶領一百名錦緹騎前往淮安府,準備執行對兩淮鹽都轉運使司淮安提舉司衙門的抓捕計劃。

崇禎既然給吏們畫了一個大餅,雖說不會給他帶來很大的財政力,但總歸是花錢不是收,總得找個冤大頭買單吧?淮安鹽提舉司的大羊們就是最好的凱子。

由於走陸路距離太長,並且耗時更多,所以這一百名緹騎和他們的戰馬將乘船赴淮。畢竟京城離淮安近近兩千裡路,水路更加便捷省力。

因為船隻可以晝夜航行,而走陸路的話夜晚則需安營紮寨。這次長途跋涉除了隨船攜帶的糧草之外,平時船隻停靠歇息時補充飲水即可。

從京師走陸路道淮安府,這一百騎就算白天不停趕路,考慮到戰馬承能力的前提下,一天走百裡已經不錯了。這樣至也要十餘天以上才能到達,並且趕到後人馬要休養數日方可恢複。

而船上都是船伕舟,十二個時辰不間斷航行,順風的況下每個時辰能達到四十裡,逆風也能在二十裡上下,比走陸路節省近一倍的時間,並且人馬都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到達後隻需數個時辰便能恢複過來。

陳奇瑜花費月餘時日乘船溯流而上,將運河淮安段直至山東臨清段巡視一番,把這一段上淮安和臨清鈔關檢視一遍,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依照各碼頭帆牆如林,貨如山的形來看,這兩大鈔關,如此多的卡點,每年總共得銀不到十萬兩,實在是冇有天理。

久居場的陳奇瑜自然清楚,鈔關征稅絕不會,但相當一部分已經被稅關中的上下人等裝自家腰包。

這一點從他一路來的收穫便可以看得出。

揚州到臨清這段可謂是運河中最為繁忙的一段,河上各種船、大小漕船、巡鹽船、商船來往如梭,各個鈔關碼頭等候繳稅放行的船隊擁堵數裡。

兩大鈔關大使僅為從八品的品級,但每人給陳奇瑜送上了五百兩的儀程。

要是溫仁知道一個從八品的低級員,出手就是五百兩銀子,比剛剛漲薪的他這個當朝首輔年薪還要多,不知道會有何想法。

對於二人所贈儀程,陳奇瑜自是笑納。在詔獄關了近一年,家人為了讓他早日出獄,花費重金四請托,家境已是大為敗落,這筆鉅款正好可以用來補家用。

人家隸屬戶部,本就不歸他管轄,隻不過是看在他有進一步躥升的潛力下,才提前燒個冷灶買個麵而已。

回到淮安總督衙門後,陳奇瑜開始筆寫本,將他對漕運之事的初步瞭解,以及其中的利弊做了詳實的描述。然後順帶也把鈔關之事晦的提了一筆,希聖上能將鈔關之權從戶部移除,將其權利放給漕運總督衙門,以便總督衙門對整個運河管理擁有絕對話語權。

陳奇瑜自是不滿足於一輩子在地方為,哪怕是總督這樣位高權重的位子,回到京城位列朝班纔是他的最終目的。

他知道皇帝和朝廷目前最需要什麼:剿賊平奴外加斂財。

而他的漕運總督就是目前來看最好的斂財位置,既能為朝廷也能為自己。

雖然他心裡瞧不起接替他五省總督位子的洪承疇,並且堅信要是自己重回原位,一定會比洪亨九做的更好,但現在皇帝既然把他打發到江南來,看來一時半會不會用他平賊了。是何原因他心裡清楚,主要還是因為車廂峽那次意外之失,聖上對他心有芥的緣故。

要想在重臣的位子上謀得一席,隻有在漕運總督的位子上乾出一番遠超前人的功績出來,纔會博得聖上的再次信任和好,纔能有機會達到出將相的目的。

京城纔是大明的中樞,皇帝邊纔是真正的重臣,地方督權力再大也不過是在自己的二畝三分地上,出了自家地盤後說話就不好使了。

閣及六部主纔是天下矚目的所在,地方大員到京師後都要一一拜,不管彼此之間是不是有仇怨。要不然人家拿一把,藉機在聖上麵前說暗示幾句,這督位子說丟就丟,自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要想做出一番政績來,那就要有絕對權利。

運河上的六個鈔關必須掌握在總督衙門手中才行。

隻要掌握了這六數十道卡點,輔以鐵腕整治,果將會立竿見影,上繳朝廷的商稅絕對會是現在的一倍甚至數倍,到時誰還能阻止的了自己回京任職?

每天有千上萬艘各種船隻來往於運河上,想要從中謀取私利辦法多得是,隻要大頭給了朝廷,自己順手撈點好誰會計較?明明名利雙收的好事,居然讓這群低級吏搞得如此難看,聖賢書就這麼讀的?

不能像現在鈔關這群將死之人一樣,自己取了大頭,隻把小利給了朝廷,這真真是取死之道。

自己隻需在奏本中稍稍喻一下,相信聖上自會看的明白,在朝廷急需用錢的時候,這幫人的下場可想而知了。

正在他沉思之際,陳奇之匆匆進書房,稟道:“兄長,有錦衛北鎮司百戶請見!”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