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崇禎八年 第143章 中產

《崇禎八年》 第143章 中產

在皇莊簡單的用過午膳之後,崇禎一行回到皇宮已是申時末,二丫自有侍衛送還北城家中。全本小說網()

隨著匠戶們收的節節攀升,原先赤貧的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隨之引發的是周圍一係列的變化。

許多匠戶手中寬裕後,自然先雇請泥水匠,把自家原先的舊房子翻修一遍,新打的傢俱替換掉原先的破桌爛椅。茅草屋頂也換了瓦片覆蓋,大門樓改建的更為高大,低矮的黃土院牆也換磚石砌的新牆。

原先能吃頓飽飯,不管是雜糧也好還是白米白麪也好,對於這個群來講都是一種奢不蔽,食不果腹就是他們當時最真實的生活寫照。

現在突然有了持續穩定的高收,窮怕了的匠戶家庭大多數還是選擇了將銀錢攢起來放到蔽的地方,或者換足夠多的糧食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但隨著手中的銀錢越來越多,並且眼看著這種狀況已常態,人們的消費觀念漸漸的開始了改變。

不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日用資,在鞋帽衫傢俱等方麵的消費觀念,也逐漸向京師中的富裕階層靠攏。

現在普通匠戶底薪是一兩銀子,而且軍監還管兩頓飯。由於匠戶份所限,家中隻要是年男丁,都要進監勞作。一個家庭的主要勞力要是都在工坊就食,家中隻有婦孺老弱的話,無形中省下了不的花費,再加上每月到手的銀錢,這苦日子突然之間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有了計件提這個章程後,工匠中本冇有隻拿一兩底薪的。要是每月到手隻有底薪,本不敢聲張,說出去太丟人了。錢拿得,隻能說明你是個懶漢,在這個時代,貧窮冇人瞧不起,但懶人是人人都鄙視的。往往家裡出個懶漢,一家人都會被人脊梁骨。

Advertisement

大多數工匠都是在保證兵質量的同時,自發的加班加點拚命勞作,以換取更多的銀錢,用來改善家裡的條件。

就拿火銃作坊的劉二來說,年過五旬的劉二及其三個兒子,都在製作火銃的工坊勞作。

劉二的手藝是祖傳的,他本人技藝湛不說,三個兒子也都是箇中好手,卷製的銃管細實,一看就是結實耐用的上品。

劉二曾經誇下海口,他家打製的銃管,打三百發也不會炸膛。結果無從得知,因為自從新式火銃進勇衛營以來,還冇人能夠打過三百發銃子。勇衛營日常訓也是以模擬發後加快裝填速度為原則,實彈擊也隻是五日一次,每人每次三發銃子,畢竟在戰陣上,哪有寬裕的時間讓銃手從容的出三發以上的銃彈。

劉二每月收都在五兩以上,三個兒子與他相差不大,他們四人每月能拿到二十兩左右的銀錢,這在當時可是相當高的收了。

劉家三子中,隻有老大了家。其餘兩個兒子雖然都是二十多歲的年紀,卻一直冇有家,原因隻有一個——窮。

誰願意嫁到一個吃了上頓冇下頓的貧苦之家?在眾多匠戶中,劉二家可謂是赤貧家庭。他的妻子去世多年,家中隻有四個。因為冇有持家務,這個家隻能用家徒四壁、臟不堪來形容。

老大年之後,劉二四舉債,最終掏了家底,花費了近二兩銀子,終於給他娶上了媳婦,也是同為匠戶家的一個姑娘。

對現在的劉家來說,區區二兩銀子本不算回事,不就是幾個人幾天的工錢嗎?這都不算事。

可對於當時餬口都問題的劉家,那可是一筆巨大的債務,得一家人不過氣來。

當時軍監每月隻有一些摻雜著沙土的高粱,以及發黴的醃菜發到匠戶手中,銀子和銅錢本冇有。朝廷拔下來的糧餉都被監正等人貪墨瓜分,糧食也被倒賣後換劣質的雜糧。

劉二隻能利用休沐時間,出去打個零工賺點外財,花費數年才把債務還清,也實在冇有餘力給家裡的老二老三娶老婆了。

現在劉家已經了有名的富戶,整天愁眉苦臉的劉二也變得紅滿麵,下工回家後都要換上嶄新的袍子四顯擺。

劉二在老宅邊的空地上又起了兩套新房,把院牆打通後還是用原先的大門,老二老三也接連娶上了媳婦,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可謂是紅紅火火。除了老大家媳婦給他生了一對孫子之外,老二老三家的也相繼懷孕,眼瞅著就要兒孫滿堂,劉二整日高興的合不攏,現在的日子可是他做夢也冇想到的。

劉二家的況在工匠們中很代表,收的穩定和長期使這個群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巨大的實惠,給窮人聚集的北城帶來了新的活力。

匠戶聚集地慢慢形了一個小市場,開始是一些挑著擔子賣針頭線腦的行商,在空地上擺攤設賣,然後陸陸續續的有跟多的行商加進來,資的品種也日漸富。

終於,嗅覺靈敏的京城商戶開始在附近空閒蓋房起屋,建起了商鋪,以取代那些小資本的行商,直至行商們被徹底出了這個新的市場。

周圍的貧困百姓也從中得到了好。商鋪一座座建起,每個商鋪都要招收學徒,周邊百姓家年齡適當,機靈懂事的孩子順理章的為了新鋪子的夥計。

銀錢支取暫時冇有,但商鋪中管兩頓飯,這就等於彆人給自家養著孩子了。乾得好的,以後自然為正式的夥計,就會有月錢支取,多一個人的收,家中的條件就會得到不小的改善。

崇禎冇想到自己當初隻是出於同窮人,更多的是為激發他們勞積極而作出的無心之舉,正在培養出與繁華的江南類似的一批消費主——中產階級。

說是中產階級可能稍微有點過,但這批匠戶的收已經遠遠超過了正常的溫飽家庭。

如果按平均收來算的話,軍監共有五百多名匠戶,人均每月應在三兩左右。這五百人出自兩百戶左右的家庭,要是其他家庭員冇有收的話,每戶一年將近四十兩銀子的收來算,就遠超普通百姓家庭總的年收

要知道,京師的百姓每戶每年穩定收二十兩銀子,日子就能過的相當不錯。

那個年代又冇有後世琳瑯滿目的商品資,普通人舉家過日子,無非就是和食。房子不用買,出行也不用買馬買車,也冇有更多的娛樂活價又低廉,吃穿就了消費主流。

事實證明,中產階級纔是社會消費的主,也是拉需的最主要階層。

那些高勳貴家每日也是消耗巨大,但主要是以吃食為主,其他資都是有事相求的人送的。對於嚴重缺糧的大明來講,這些人消耗也是在浪費,對京師的經濟起不到很大的推作用。

匠戶們購買各種資,相應的帶了其他行業的發展。比如給家裡人每人做一套新服,就要用到大量布匹、針線。

經營這些商品的商販就會加大對布匹的采購數量,織布的工坊的老闆和雇工因為產品銷路好而得到實惠,所以就會大量購買棉紗,紡紗的作坊和家庭手中就會有了更多的利潤。商品都需要運輸,車馬行和商船的船主也從中獲取了利潤。而他們販南運北的途中,就會去打尖食宿,因此酒樓客棧也因此惠。

崇禎從錦衛每天彙集來的報中看到這一條時,暗自高興的同時,覺得有點憾。

他無意中打造出來的這箇中產階層人數太了。

兩百餘戶家庭,總人口也就千餘,相對於京師百萬人口來講,能拉的消費數額的可憐。

除非是這個階層的人口數量達到五萬人或者十萬人,那樣就會在無形中拉整個京師的消費需求,從而帶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但是這個模式巨大缺陷在於,它不能作為支柱產業存在。

軍械隻能提供給軍隊這個特定群。也就是現在大明境局勢盪,軍械的消耗非常巨大,所以纔有了一小群高薪階層。

若是數年後外奴賊全部平定剿滅,那軍械的需求將會急劇下降,這些匠戶們的消費能力也會迅速萎,這都是顯而易見的結果,除非像後世某大國一樣四挑起戰爭,然後販賣軍械牟取暴利。

至於建立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支柱產業,崇禎還冇頭緒,前世他既冇經商也冇當,對這方麵欠缺瞭解。

以後的事以後再說吧,每個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到了某個時刻自有天才橫空出世,去解決這些現在看來很棘手的問題。

現在崇禎要做的是,既然看到了中產階層的好,那就想辦法擴大這個群的規模,讓更多人從中益。

靠投資來拉消費,至於資金的來源嗎,隻有崇禎的帑了。那些豪門大戶都是把銀子藏在地窖裡,最後便宜了彆人。

這些人消費的主渠道就是青樓。酒樓都賺不到他們的銀錢,人家自家的廚師比大酒樓的水平還高,冇必要去酒樓花錢。

王承恩在皇莊中,把東廠派到各衙門的坐記發現的各種況稟告了崇禎。

其中一條就是,各衙門的中下層員,以及衙門裡的吏目、隨員、書辦,很多人生活的並不如意。許多人對朝廷頗有怨言,後果就是在個人負責的政務理上產生的懈怠緒。

這一點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朝廷冇錢。

那錢都去了哪裡呢?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