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崇禎八年 第131章 白桿兵

《崇禎八年》 第131章 白桿兵

就在高迎祥兵圍壽州時,重慶府石柱宣司署衙外熱鬨非凡,歡樂的氣氛如同過節一般。無數的石柱青壯從四麵八方趕到這裡,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之。廣場上四都是售賣各種吃食、鮮魚臘以及針線棉布、鍋碗瓢盆之類品的攤位。

署衙前的臺階下襬起了一長溜的木桌,上麵鋪著潔白的棉布,擺放著文房四寶和一本本厚厚的寫滿名字的書本。數十名書辦吏員坐在桌子後麵,趕來的青壯們在重慶府過來的衙役聲嘶力竭的嚷和驅趕中派起了數排長長的隊伍。

今天是名聞天下的石柱白桿兵發餉的日子。

月前崇禎下旨後,閣和戶部、兵部行文給四川巡衙門,著巡衙門劃撥二十萬兩銀子給石柱宣司,用以發放白桿兵的餉銀,從前積欠的等朝廷國庫寬裕後再行補發。巡衙門劃撥之銀錢,從上繳朝廷的賦稅中抵扣。

白桿兵自萬曆二十七年隨宣使馬千乘平播州之起至今,為大明征戰無數,先後傷亡多達萬餘人,其中尤以天啟元年的渾河之戰傷亡最重。三千白桿兵以川人特有的執拗不服輸的氣勁,與八旗兵戰一天,最後幾乎全軍覆冇。秦良玉的兄長秦邦屏便歿於此役,其另一兄長秦民屏率百餘人突圍而出。

渾河一役白桿兵給予八旗軍以重大殺傷,數千所謂的八旗銳被白桿兵消滅。一向驕傲的認為自己戰無不勝的建奴,從此聞白桿兵之名而為之膽寒,從此石柱白桿兵名揚天下。

但朝廷重臣們向來隻重軍,對白桿兵這樣的土司武裝向來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糧餉隻有戰時纔會發放一些,並且不足部分一直拖欠。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秦良玉接到朝廷的勤王令後,變賣家產充作軍餉,召集三千白桿兵跋涉數千裡北上勤王。

Advertisement

當時的崇禎特意下詔褒獎,並於平臺召見秦良玉,賞賜秦良玉錢幣牲畜酒水等,並賦詩四首表彰秦良玉的功勞。皇太極退兵後,秦良玉才率兵回鄉。

對於秦良玉這位奇子,穿越過來的崇禎心中充滿了深深的敬意。設地的想想,如果當時他於秦良玉這個位置,他本不可能做到這位中豪傑的大義之舉。這位中國幾千年曆史中唯一載正史,甚至連滿清都為之樹碑立傳的巾幗英雄,今世自當給其以令人矚目的榮耀,而不是如原先的曆史中那樣,使其鬱鬱而終。

對於勇猛善戰的川軍,他也是發自心的佩。不管是當時還是後世的八年抗戰,川軍都為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因為川人的管中流淌著不服輸的,骨頭上鐫刻著不怕死的銘文,平日裡川人樂觀散漫,但當國家民族危難之際,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會選擇慷慨赴死,以報國。

簡陋的石柱宣司大堂穿大紅袍的四川巡傅宗龍正在與重慶知府謝充敘話,一錦袍的秦良玉敬陪末座,安靜的在旁傾聽,的兒子馬祥麟則侍立在母親後。

傅宗龍上任四川巡近一年來,利用天府之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號召紳士紳捐輸減租,用以當地府興修水利、扶持農桑之用。他一改前任邵捷春懶政怠政的作風,經常便裝下到民間,瞭解世民俗,足跡遍佈都府大小州縣。這對於通條件極度不便,各級主向來高高在上的大明場來說,確屬難能可貴之舉。

傅宗龍此次遠道親自趕來石柱,一是要親自監督餉銀的發放,二是要當眾宣讀崇禎的聖旨,以示朝廷對這位英雄的尊重之意,這是崇禎特意給傅宗龍寫信叮囑過的。

天啟三年的時候,秦良玉曾經給天啟上書,痛斥地方員、軍大將妒其戰功,因其彆而輕視怠慢之舉。天啟於是下詔文武大臣必須以禮招待秦良玉,不得有任何猜忌輕視的行為。

謝充待傅宗龍端起茶碗喝水之際,開口道:“臺大人,時辰也已不早,這發餉之事是不是……?”

他實在是不想跟傅宗龍敘談了。這位巡大人生嚴厲冷峻,言談間不茍言笑。兩人敘話本該說說本地風土人以及場趣聞,而這位大人則是詢問起重慶府歲幾何,民間佃租幾分,士紳是否有盤剝過甚之舉等等難以回答的問題。這哪裡是敘談,直接就是史問話了。

傅宗龍放下茶碗,麵無表的站起來,大步向衙外走去,謝充和秦良玉急忙起跟上。

來到衙前,傅宗龍負手站在臺階上,著廣場上攢的人頭和個人臉上的欣喜之,暗自點頭:士氣可用,民心可用,聖上此舉確實能大獲人心。

謝充向前一步,抬起雙手向下了一,旁邊的數名重慶府衙役立即亮開嗓子大喊道:“肅靜!肅靜!大人有話要講!”

連喊數聲之後,各種喧囂嚷聲逐漸停止,許多正在追逐打鬨的孩也安靜下來,熱鬨無比的廣場上瞬間變得雀無聲,偶爾有幾聲嬰兒的啼哭聲響起。

謝充滿意的點點頭,側肅手說道:“臺大人請!”

傅宗龍威嚴的目掃視一下廣場上的眾人後,沉聲說道:“有聖旨!石柱宣使秦良玉以下跪聽!”

年逾六旬的秦良玉健步來到臺下早已擺好的香案前,轉向著臺階上的傅宗龍跪下,馬祥麟跪在其後,廣場上的民眾以及書吏衙役也都紛紛跪倒在地。雖然他們不知道是何事,但長既然跪下,他們自然就會跟隨。

傅宗龍懷,掏出一卷明黃帶有祥雲圖案的卷軸,緩緩展開後,開始一句一頓的大聲誦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得國之正,無過皇明。蒙元暴,率食人。太祖以布起抗之,天下漢兒群起應之。期間無數英烈拋顱撒,終使蒙元倉皇南顧,我華夏冠始得複原。今之真建奴,本係通古斯之脈,終日與野混伍,其無異。久匿於白山黑水之間,覬覦華夏大好河山。自天啟起,趁軍疲弱,屢次狼顧中原,噬我大明,其效靼虜之心漸顯。幸有石柱白桿,萬裡赴死遼東,川人,天下得見。中有馬氏秦某者,以婦人之姿,俾睨天下豪傑,毀家紓難,率至親數度赴援,此壯舉世人儘為之歎服也。如此巾幗其名豈能不為天下知乎?白桿之犧牲豈能不恤乎?今特晉秦某奉天誥命夫人、左都督、四川總兵。已故原石柱宣使馬加晉左都督銜,立祠祭祀。朝廷撥銀二十萬兩,以白桿之忠心,欽此。”

跪伏在地上的秦良玉微微抖,眼眶中淚水大滴大滴的落在地上。十餘年的為國征戰付出,萬餘石柱子弟流犧牲,今日終於得到朝廷的認可,那些失去親人的孤兒寡母終於得到補償,自己的丈夫也可以含笑九泉了。聖人之恩無以為報,就讓我石柱子弟用熱回報之!

傅宗龍收起聖旨沉聲道:“秦夫人請起,聖上特賜山文甲一套與你,囑本待秦夫人,保重此,待大明四海平定後,請夫人赴京陛見!”

秦良玉莊重的磕了三個響頭,直起子大聲道:“蒙聖上如此厚待,臣秦良玉定不負聖恩,舍此殘軀為聖上效力!”

場下的民眾雖然聽不懂聖旨中說的到底是什麼,但最後二十萬兩銀子聽懂了,眾人磕頭後站起來。

隨著幾人開始拍掌跳躍,漸漸的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響徹整個廣場。一些笑著跳著的白桿兵,突然想到了長眠於遼東的父兄,忍不住泣起來,他們永遠見不到這一天了,今天的餉銀正是父兄們用生命換來的。

二十萬兩餉銀用了整整一天才發放完畢。不管是已故還是現役,每個登記在冊的白桿兵都有二十兩餉銀髮下。這二十兩銀子既是餉銀,也算卹銀。

崇禎自然知道些許銀錢對於流犧牲的白桿兵來講遠遠不夠,但一是若從京師長途押運餉銀到數千裡外的四川的話,耗時耗力,還不安全,隻能以四川本地賦稅替代。二是財政問題雖然得到緩解,但還不足以實額支付川軍的月餉及卹,隻能暫時先發些這些,等解決完鹽商問題後就能有足夠的銀錢來承擔了。

但二十兩銀子對於並不富裕的石柱土司的民眾來講,已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了。省著點花的話,足以讓一個五口之家花用好幾年,對於皇帝的恩典,眾人都是恩戴德。

第二日,傅宗龍回返都府,五千白桿兵則在修整幾日後集結,在秦良玉的率領下,北上漢中府。

陝西巡孫傳庭曾給朝廷上本,希川軍能派兵坐鎮漢中,防止翔府一帶的流賊自漢中川,兵部遂下文調白桿兵前往川陝界的要地漢中駐防。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