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貴妃娘娘榮寵不衰 第297頁

《貴妃娘娘榮寵不衰》 第297頁

姜云冉頷首,永寧的發髻,說:“永寧,你好好照顧太后娘娘,也要照顧好永昌。”

永寧挽著的胳膊,仰著小臉,面上都是關切。

“嫂嫂,”的聲音很低,沒有讓外人聽到,“大哥和二哥會無事吧?”

大哥是景華琰,二哥是景子

這兩人,都是永寧的親人。

姜云冉看著小姑娘難得表出來的驚惶和憂愁,慢慢頷首:“會的。”

不知為何,永寧就是很相信姜云冉。

聽到這兩個字,永寧就又高興起來。

“好,我聽嫂嫂的。”

駕親征之后,東圍場的日子也沒什麼變化。

不過隨著圍場開始修宮室,宮中偶爾會傳來敲敲打打的聲音。

一晃神,就到了八月末。

此時,景華琰已經抵達九黎,同西狄已經有過數次鋒。

軍報如同雪花,一封封飛回東

每一封上,都是小戰告捷。

駕親征,的確振興士氣。

邊關的將士們在景華琰的帶領之下,英勇無畏,同西狄士兵激烈鏖戰。

短短十日,就已經有過六次鋒,均以大楚獲勝為結束。

當又一封戰報發回東,姜云冉迎來了一位故人。

在外奔波將近半年的夏嵐,終于回來了。

風塵仆仆,滿落拓,可那一雙眼,卻清澈而明亮。

看向姜云冉的時候,滿眼都是意氣風發。

“娘娘,臣回來了。”

————

景華琰雖沒上過戰場,卻讀兵法,他自得鄭定國這樣的老軍師教導,不說用兵如神,卻也勢如破竹。

起先幾場戰事,都以勝利收場,甚至大楚并未耗費太多兵力。

這讓駐守九黎的士兵們士氣大振。

這次東圍場表現優異的幾名年輕校尉也被景華琰帶至九黎,讓他們隨軍一起參戰,皆有突出戰功,未來定是能為守家衛國的英雄將軍。

Advertisement

喜報接連傳回,舉國歡慶。

圍場中的繃氣氛,也因接連而來的勝利而放松,尤其戰報里說定國公雖然重傷,卻命無虞,只要細心調養就能康復,這讓皇貴太妃也是狠狠松了口氣。

在一片歡喜里,元徽六年九月便悄然而至。

過了暑夏最熱的那兩個月,到了九月的東便漸漸涼爽起來。

即便正午時分還有些炎熱,只要太落山,不見,微風一吹,立即就能覺出早秋的冷意。

這一日,姜云冉靠在牡丹苑的貴妃榻上,正在看景華琰送回來的家書。

這已經是第四封家書了。

展開灑金信箋,能看到悉的字跡。

云冉,展信佳。

陌上已至早秋,日夜冷寒,起夜時換上娘子親手所做棉靴,頓覺溫暖。

九黎天高日曬,城中樹木不多,唯有沙棗最好養活,哪怕干旱雨也不會枯萎。

聽當地的老人說,沙棗的系深廣,能努力找到地下水源,給自己博取生機。

唯愿你們母子平安,生機廣闊。

七個月,不知孩子是否會胎,若是驚擾你夢,便替我教訓他,讓他乖一些,不要折騰母親。

我于九黎一切安好,勿念。

這封信并不長,字跡卻一如既往鋒銳,姜云冉知曉他戰事繁忙,能空寫這一封家書,大抵都要出時間。

隨著這一封書信送回的,還有幾片沙棗葉,瞧著平平無奇,卻是干旱邊疆生命力最旺盛的植

姜云冉把書信仔細收好,正要起,就到腹中忽然痛了一下。

“呀。”

姜云冉愣了一下,隨即低下頭,看向自己的肚子。

有孕已經七個月,小腹隆起,已經有了很明顯的孕相。

因調養得好,看起來只比之前稍有,并未太過胖,以免生產艱難。

也正因為不是太過,讓行走坐臥都還算利落,并不顯得臃腫累贅。

此時宮燈明亮,照耀一臉溫存,甄承旨正給煮茶,聽到的聲音,便忙過來:“娘娘?”

姜云冉輕輕了一下隆起的肚子。

甄承旨的目自然也落在了的手上。

是出嫁婦人,自然知道是怎麼回事,見姜云冉這般,不由輕聲笑了。

“可是小殿下了?”

姜云冉慢慢頷首,片刻后,抬起頭,滿臉驚喜。

“是呢,踢了我一下。”

們這位皇貴妃娘娘一貫沉穩老練,總讓人忽略的年紀,仔細算來,也不過是剛及二十的年輕郎。

的生辰在八月十二,因為戰事和仁慧太后的病便沒有大辦,只簡單擺了一桌宴席便做罷。

所以現在的姜云冉,已經是雙十年華的子了。

即便如此,對于已經初生華發的甄承旨來說,依舊是年輕孩子。

這樣高興,甄承旨也跟著笑了起來。

生得本來就很慈和,這樣一笑,便讓人更覺溫

“如今娘娘有孕七月,小殿下開始胎是很正常的,”甄承旨說了一聲恕罪,便也出手,在小腹上了一下,“哎呀,小殿下還怪有力氣的。”

雖然有些疼,但姜云冉卻還是滿心歡喜。

這孩子一直都很乖順。

有孕的這一段過程里,幾乎沒怎麼遭罪,一是宮人們圍著伺候,二是太醫細心醫治,三也是因為這一胎懷相好,孩子不折騰人。

之前仁慧太后還同說過,當年懷永寧的時候,小家伙太活潑了,總是翻來覆去的,快生產那段時間都睡不好覺。

這樣一對比,這孩子就太乖了。

一直都是溫溫吞吞,也不怎麼,今日難得了一下,也沒有讓母親太過痛苦。

仿佛只是因為聽到了父親的掛念,同母親說一聲,自己很好很乖巧。

“可不是,還擔心他懶惰,不呢。”

說著,兩個人就一起笑了起來。

小寶寶似乎只是翻了個,等了一會兒,就又安靜下來。

甄承旨就回去繼續忙碌,姜云冉則取出桃花箋,開始給景華琰寫回信。

陛下,展信佳。

行宮中一切安好,因為天氣轉涼,梧桐慢慢褪去綠意,染上一抹胭脂

過不了幾日,就能看到東的層林盡染。

近來顯懷,低頭時瞧不見腳尖,頗有些新奇。

剛讀陛下來信,腹中忽然一,想來是孩子也想念父親,同你打招呼。

孩子很乖,夜里總能安睡,不會擾我清夢。

陛下在邊關注意,好好吃飯,好好保暖,待你歸來,便是團聚之日。

我于東一切安好,勿念。

回信也并不長。

姜云冉知曉,東行宮一切事宜,景華琰都知曉,不過從旁人口中聽來的稟報,和一封封家書相*比,便不值一提。

不過三言兩語幾個字,說一說安好,訴一訴想念,便足夠。

姜云冉把信折好,放到信封之中封印,便給了甄承旨。

然而這一封家書剛抵達九黎,過了兩日,九黎便發了大楚同西狄最大的一場戰事。

阿兀戍被大楚的大軍打得招架不住,節節敗退,幾乎用不了太久,就要在這場戰爭中慘敗。

可若西狄這一次敗了,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軍心和聲就要散了,而西狄再也不可能卷土重來,奪取那沃野千里的中原。

到時候,西狄就亡國了。

所以阿兀戍破釜沉舟,調集所有兵馬,接連鼓士氣,揚言要與大楚殊死一戰。

這一仗,必須要搏出個你死我活。

九黎同西狄的戰事,其實已經纏綿多年,前后算來,足有十年景。

這十年來西狄韜養晦,從來不會掀起大戰,而大楚因先帝病重,后新帝登基,也的狀態之中。

所以,一直沒有激發出大戰。

興許是再也忍耐不住,也怕景華琰徹底掌握權柄,所以到了元徽六年,這一場戰事終于發。

從六月至今,已經打了三個多月,數次鋒,爭斗不停,其實兩方都有些疲憊。

然而同大楚不同的是,西狄已經沒有退路。

慶草原聽起來草木沛,但前兩載接連干旱,導致草場干枯,牲畜也多病瘦,再這樣下去,西狄將會迎來最難熬的荒年。

這也是為何西狄今年手的原因。

沒有退路,就意味著士兵們英勇無畏。

大戰發,景華琰親自披掛上陣,奔赴前線。

消息傳回東,朝堂一片嘩然,當時姜云冉正坐在芳景書齋,同閣臣們議論政事。

整個大楚的凌煙閣議政制度已沿用百年,閣臣們又多為在場博弈廝殺多年的老臣,他們置政事可謂是得心應手。

每份奏折上的批條幾乎都是最完的方案,不需要上位再行改判,但涉及大事要事,凌煙閣卻不敢僭越,還需皇帝裁奪。

哦豁,小伙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09_b/bjZLT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