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23章 求月票!!!
托爾本質上是個戰士,他對於外啊,政治啊,都不太懂,甚至非常厭惡。要是一般的政,擁有這樣一個領導人,那絕對是災難!畢竟一個組織,一個國家,領導人想要選擇繼承人,肯定不能馬虎。首先要有政治才能,皇帝的繼承人當然不能馬虎,擁有很強的政治能力是第一的,否則你怎麼團結大多數來治國?比如魏武帝曹,在最喜歡的兩個兒子曹昂和曹沖死後,剩下的兒子裡面,最有文采的是曹植,可曹植過於重文,整天和所謂的文人客舞文弄墨,曹丕就不同,比較腹黑,默默的準備著一切,拉攏臣子,打擊競爭對手,曹當然心知肚明,可選擇繼承人反而需要的就是曹丕這種政治至上的,既能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手段也不差,遠比只知道詩作賦的曹植強,所以曹選擇了曹丕。
其次看品行,政治才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品行,能否在老皇帝歸天之後善待手足兄弟,雖然皇家無親,但任何一個皇帝還是希自己的後代都能夠善終,他們其實也害怕兄弟鬩於牆所以生前只能儘量選擇純善的繼承人。至於生後,那只有天知道。比如隋文帝廢除第一個太子楊廣,就是覺得他的品行不好,奢侈,不足以繼承江山社稷,還有唐太宗李世民,在廢除太子李承乾後,在考慮四子李泰還是九子李治做新的繼承人時,因為李泰說百年之後要殺自己的兒子傳位給弟弟,所以毫不猶豫的把太子之位給了李治,就是擔心一個連親兒子都能開口殺的人,未來一定不會善待兄弟。;
最後,當繼承人上述兩項特質都沒有怎麼辦?一種是直接換掉,還有一種是看三代,有的朝代困於禮法,即使繼承人是扶不起的阿斗,但也有很多臣子們固執的支持,這種況下不太好廢除嫡子、長子的繼承人份,那麼就看第三代。比如晉武帝司馬炎的繼承人司馬衷就是一個傻子,晉武帝怎麼說也是開國君王,才能也是頂尖的,不會不清楚自己的兒子是什麼德,可司馬衷有一個非常聰慧的兒子司馬遹,晉武帝想的長遠,兒子不行,孫子可以啊,所以就沒有廢掉司馬衷。雖然晉武帝死後,孫子司馬遹還是被繼母賈皇后害死但晉武帝看第三代來考慮繼承人的方法也是可取的。
同樣有如此考慮的是明朝的永樂皇帝朱棣,朱棣曾經也在長子和次子之間反覆為難,長子有先天優勢,恪守禮法的文臣們支持他,但次子有武勇,更像他這個馬上皇帝。反覆之間,朱棣最後也看在長子有一個能幹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為了至三代興旺,朱棣最終沒有換掉長子的太子之位。;
總之,選擇一個繼承人是非常非常慎重的事。
可在托爾上,國政府看不到任何一點點適合為阿斯加德這個強大國度國外的優點!
他熱衷於戰鬥,過度追求榮耀,對於政治極為厭惡。 獲取最新章節更新,請訪問s🎺to.c💻om
他太單純了!
他把人和事總是看的很分明,好的就是好的,壞的就是壞的!
可政治不是這樣的,對政治人來說,道德從來不是重要,至不可能是唯一的評價標準!
不是不能用道德來評價政治人,而是說,不能夠單純的用道德標準來評價政治人。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廟堂之上的人,其上客觀存在的三種不同份,他既是一個政治人,也是一個普通人,同時還是一個名人。;
什麼做普通人?普通人的一生影響在百里之,他的人生他的行為對於其他人的悲歡離合影響限,所涉及的範圍也不過是親戚朋友數十百人而已。所以說對於普通人的判斷往往非常簡單,非常清晰,非常明了。
什麼做政治人?他們行為的影響往往在千百里之外,乃至於萬里之遙,甚至在某些時候,他們的所作所為會影響普天之下的所有人,也恰恰是因為他們的行為牽扯範圍大,影響人數多,所以這導致他們無論做任何一件事,都會在有意無意中傷害一部分人或者幫助另一部分人。即使他們本的目的是幫助所有人,也有可能在行中傷害另外一部分人。即使他們本的目的是傷害所有人,也有可能誤打誤撞幫助一部分人。
當把一件事放到一個非常龐大的基礎上的時候,無論是得到幫助的人還是到傷害的人的相對數量都會非常大!
普通人而言難以接,很難以理解的。;
某一個政治人的政策造福了百萬人,但卻傷害了1000人,這說明這件事本就是善政,如果普通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只去審視對那1000人的傷害,那善惡就會變得非常模糊。反之亦然,如果某一個政治人傷害了百萬人,但卻造福了1000人,這說明這件事本就是惡政,如果普通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只去審視對那1000人的幫助,那善惡也會變得非常模糊。
而地位越高,牽扯的範圍越大,影響的人就越多,即使僅僅是因為某些行為傷害了一小部分人,而這一小部分也有可能是千上萬人,如果這個時候用普通人的標準來強調政治人的行為,這將是極其荒誕而且離現實的。
因為這一小部分的千上萬人對於普通人的標準而言已經是極其令人震驚的龐大了。
什麼意思?就是普通人吃一頓飯,可以吃掉一條魚。鯨魚吃一頓飯,會吃掉幾千條魚。二者的食量是截然不同的,這個時候你不能以普通人的標準去批評鯨魚吃的多,造的傷害多。;
因為這是不公平的。
雙方的境不同,要面對的況不同,所以造的影響也不同但是你用低階段的標準去去要求高階段的事,那勢必造評價標準的荒誕和混?
普通人只能影響自己和周邊有限的人的悲歡離合,而政治人所影響的是千上萬人乃至於天下人的悲歡離合。所影響的是千上萬人乃至於天下人的悲歡離合。當你和螞蟻的生存環境一樣大的時候,你絕不可能失足踩死一隻螞蟻,當你和奧特曼的生存環境一樣大的時候,那你極有可能在打怪的時候,失足踩死地上的一個人。
這就是環境的不同,評判一個人要從各個方面分開來看。
既評價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又評價他作為一個政治人,儘可能客觀的審視這個人當時所的環境,然後給予他客觀公正的評價。
即使這樣就夠了嗎?不過為什麼?因為這涉及到他們上客觀存在的第3種份——他還是一個名人。這個名人份,最大的作用是對於後來者會有客觀上的榜樣作用——無論是好的榜樣還是壞的榜樣。也就是說他本的客觀存在,以及他的所作所為就會給後來者帶來名人效應。;
而當事人的地位越高,則影響越大,對於後來者的榜樣效應也就越明顯,所以說客觀的評價。一個歷史人,對於後來者還有懲惡揚善的巨大價值。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世民。
這位老兄給李唐後人可是埋了一個超級大雷!
一提起唐朝,我知道大夥第一時間就會想起被無數文人史家謳歌過的大唐盛世,那盈富足的生活,那萬邦來朝的盛況,那恣意飛揚的詩歌,恐怕至今讓人懷念,不錯,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王朝,但很有人注意到,唐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發生政變最多的朝代,是從公元618年,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倆建立大唐王朝開始算起,到公元7年,安史之發,短短一百三十多年,這還是唐朝最強盛的時期,發生過的政變,比較大規模的就有:玄武門之變、武周革命、神龍政變、景龍政變、唐隆政變、先天之變、馬嵬驛兵變、大大小小,至不下十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唐盛世,輝煌燦爛,流溢彩。但很有人注意到,這卻是個腥的盛世,在皇宮多次上演子父,父殺子,妻弒夫,兄弟相殘的戲碼,看得人不寒而慄,可以說,政變貫穿了整個大唐近三百年的歷史。有人統計過,唐朝歷代儲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皇太子,有46%死於非命,唐朝歷任宰相三百多人,非正常死亡的有83人,安史之之前,八個皇帝,除了唐高宗李治是從父親唐太宗李世民手中和平接班,剩下七位皇帝,幾乎每一位皇帝的登基都伴隨著流和殺人。
都知道玄武門之變,這是歷史上記載的唐朝的第一場政變,這場政變距離唐朝開國才僅僅過了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殺了自己的哥哥李建和弟弟李元吉,功上位,並迎立自己的父親李淵為太上皇。隨後李世民勵圖治,開創了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貞觀之治。然而,李世民開了一個無比壞的頭,大唐皇室鬥由此不斷,並且一直循環往復,持續了近三百年,一直到唐朝滅亡。大唐是亡於和政變的,而老曾認為,和政變的子就在李世民這位被後人為千古一帝的人上。;
當初,李淵建立唐朝,立的是長子李建為太子,應該說,這是符合嫡長子繼承制的法統,中國曆朝歷代,除了清朝,大都採用這種嫡長子繼承制,是因為立嫡立長,能夠有效避免皇室的鬥,保證皇權的和平班。雖然李建作為一個太子還算合格,問題是,李世民太優秀了,大唐的天下有一半是他打下的。(這個無需多說,李世民的功績實實在在的擺在那的,要是李淵和李建能夠在功績上李世民一頭,李世民沒有政變功的可能!要知道這可是開國皇帝啊!是一個封建王朝皇帝權威最盛的時候,基本上可以做到朕即國家的地步,看看那些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殺功臣跟殺什麼似的,誰敢反抗?朱元璋殺功臣都殺那樣子了,也沒人真的敢明目張膽的造反,就可見一斑了,可李世民不僅造反了,而且特麼的還功了,他沒殺李淵,而是把李淵架空了,要是李世民的功績和威是假的,他不可能辦得到!)
一場腥的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雖然李世民最後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但也壞了規矩,什麼規矩?今後的皇位不再遵從嫡長子繼承制,誰本事大,誰就可以覬覦,誰先手,誰就可以上位。唐太宗萬萬沒想到,自己一手製造的玄武門之變結束還不到二十年,他的兒子就有樣學樣,想再來一場宮廷政變,一不留神,他就要重蹈父皇李淵的覆轍,了被在後宮的太上皇。而這個寶貝兒子居然是被他寄予厚的太子李承乾。;
的確,當我們翻開唐朝的歷史,到了唐太宗晚年,歷史似乎又在重複上演了,雖然李承乾是太子,然而李世民另外兩個兒子李泰、李恪的勢力也很大,甚至看到李泰同樣也很寵,李承乾到了一種潛在的威脅。於是李承乾便試圖暗殺李泰,結果失敗了。此時,李承乾不僅不收手,反倒一不做二不休,與大將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宮,也搞一個「玄武門之變」出來,也像當年唐太宗唐高祖退位一樣,父親禪讓,結果事敗,李世民氣急敗壞,將太子廢為庶人,扶植老實的李治接班,就是唐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