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我見殿下少年時 第69章

《我見殿下少年時》 第69章

第69章

撇開中途離場的陳二小姐不談, 公主的百花宴上,諸位夫人小姐都很盡興,有幾個適齡出卻還未定人家的姑娘, 得了一些公侯夫人的青眼,想必今年秋,京中又要多幾起好事了。

高悅行尤其盡興,雖然在場的幾位貴似乎都心有忌憚, 有願意與之結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 與孔相談甚歡, 頗有相逢恨晚之意。

宴會尾聲,高悅行飲茶的時候, 忽見榴花臺上出現了一行侍衛的影, 以衛副統領丁文甫為首, 他帶著人, 巡查榴花臺的外圍時,站在花下,靜靜地著高悅行,在高悅行注意到他時候,遞了一個眼神。

高悅行了然于心。

是他想見我了。

榴花臺上俱是眷,李弗襄不方便來, 也不願意來。

高悅行向同席的兩個伴打了個聲招呼, 坦然起往外面去了。

公主指了自己邊一位宮, 讓跟著。

丁文甫見出來了, 便帶著巡行的衛走在前面, 高悅行不遠不近地跟著, 跟出來宮是公主的心腹, 什麽也不問,只顧低頭跟著,除了腳下的沙沙聲,幾乎沒有任何存在

李蘭瑤長至十七歲,甚至比的母妃賢娘娘還要周全。

高悅行跟著丁文甫傍湖而走,最後一轉,折進了一條偏僻的宮巷。

高悅行心說,怎麽到這兒來了。

前方不遠就是小南閣。

曾經是皇城地,如今依然鮮有人至。

是高悅行此生都忘不掉的地方。

的宮一見是這條路,心中有些猶豫,腳下便了一瞬,悄悄擡眼,見高悅行依舊面不改,走得四平八穩,于是也漸漸放下心。

倒是很久沒去過小南閣了。

現在宮裏的人依然不敢提那個地方。

Advertisement

那裏從前盛著皇帝的怒,現在盛著皇帝的愧。

總之不是個好地方。

想必,也就只有李弗襄敢往這來了。

記得幾年前,小南閣的外牆拆掉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無人打理,在這羅琦飄香的後宮裏,像一顆深紮進皇帝裏的刺,等閑沒有人敢來它。

可令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是,小南閣真正的害者,李弗襄居然對此十分淡漠,順路經過時必會去瞅上兩眼,舊地重游更是家常便飯。

小南閣東北角上那棵柿子樹越發濃茂了,也就兩年前,李弗襄還從這樹上摘了好些又酸又的野柿子,兜回了乾清宮,害得皇帝嘗了一口後,牙疼了好幾天。

後來,這棵柿子樹上就再也摘不到果子了。

一到了結果的季節,皇帝就派人日日盯著,結一個,摘一個,摘一個,扔一個,李弗襄撲空了好幾次,終于放棄了摘果的念頭。

本不是人能下咽的東西。

年的李弗襄寒之下或許曾靠它救過命。

丁文甫經過小南閣時,腳下并不停。

高悅行卻頓住了腳步。

等丁文甫帶人走遠了。

小南閣殘破的牆垣後,才轉出來一個人。

高悅行站在外面,著院子裏的他,說:“那日我們第一次相見,就是這樣。”

李弗襄說:“那不是第一次。”

高悅行沒聽明白:“什麽?”

李弗襄說:“我曾在夢裏見過你,不止一次。”

高悅行的表慢慢地變了。

李弗襄說:“夢中,我見到你站在半山腰傷,周都是海棠花,你拉著我的手,要我跟你一起走,于是我們便沒有休止地一直向前跑……當跑累了,不上氣了,覺得自己下一秒就要死了,我會驚醒,小南閣裏又黑又冷,四空落落的,只有我一個人。”

李弗襄每說一句,高悅行心裏就跟著一分。

他不知在心裏憋了多年。

每當在不見天日的地方醒來,他心裏在想什麽?是希多些?還是越發到絕

高悅行:“你那時還沒見過我,你怎麽會夢到我?”

李弗襄從小到大本沒深究過這個問題,他也不在意,說:“宿命注定你就是我的。”

高悅行最喜歡他子裏的幹淨不拖泥帶水,笑了笑,說:“是,你也是我的,我落到這個世間,就是專為你而來。”注視著李弗襄,一字一句:“你生我生,你死我死。”

或許當一個人到了極致的時候,人都會變得偏激。

高悅行在那一瞬,察覺到裏似乎滋生了一種毀天滅地的沖,自己都被嚇了一跳。

怎麽能有這種想法呢?

李弗襄招呼進牆,說:“今晚回家等聖旨吧,我們之間,定下了。”

高悅行驚詫:“皇上同意了?”

李弗襄沒說話。

只要他想,他有一百種方法能哄得皇上點頭。

可是皇上如果鐵了心不同意,李弗襄再鬧也沒轍。

高悅行此時終于察覺到,此生的軌跡,似乎已經離既定的路線了。一時憂慮,一時又生出些許歡喜。既然這些事可以改變,那麽日後的悲劇必定也有轉圜之機。心頭籠了好幾年的愁緒,終于散開了一些。

午後榴花臺那邊傳來了散場的消息。

高悅行不便久留,在宮的陪同下,一步三回頭地離開小南閣。

命婦們的車架都停在宮外,高悅行拜別賢妃和公主,由高夫人領著走出春和宮。

高夫人問:“你方才跑哪兒去了?”

高悅行說:“覺得席上有些悶,到外面氣。”

高夫人的心思一直在上系著,的一舉一都逃不過母親的眼睛,高悅行搪塞之後,高夫人半天沒有說話。高悅行能覺到母親心中的糾結,想要安又不知從何說起。

出了宮城,高悅行眼尖地發現,們的車夫換了人。

但不是外人,也是府裏的家生奴。

高悅行認得他,平常是跟在高景邊,替他趕車的。

高夫人尚未覺出有什麽異常,高悅行便出聲問道:“怎麽是你?可是父親有什麽吩咐?”

那人掀了掀鬥笠,悍的眉眼,說:“二小姐果然聰慧,大人代,先送您到大理寺,再送夫人回家。”

高夫人回頭:“他讓我兒去大理寺幹什麽?”

高悅行聽到這一聲質問,心裏咯噔一下,別是父母之間又生隔閡了吧。

車夫低眉順眼:“稟夫人,大人說,二小姐那日在山上遇襲的案子有眉目了。”

高夫人蹬上車,一甩袖坐下,冷冷道:“回去轉告你家大人,再敢把我兒往人家刀口上送,我勢必和離,絕不容忍。”

是為了那天清涼山上的事

已經過去幾日了,高悅行竟然完全沒發覺。

高悅行後上車,討好地上去:“娘親。”

高夫人坐得端莊,目不斜視,卻緩緩地嘆了口氣。

高悅行見母親無聲縱容,將頭靠在了的肩膀上:“是兒不孝,總是讓母親日夜懸心。”

高夫人:“你既知我日夜懸心,為何不能安安分分呆在家裏?你是個兒家啊……”

高悅行擡頭著目前鬢邊已經藏不住的華發,和地說道:“娘親,您當年決定嫁與父親的時候,有沒有因為他初場時的風波詭譎而猶豫過。”

高悅行一句話,瞬間勾起了高夫人久遠前的記憶。

那個時候。

高景不是世家子弟,也沒有如今的權柄和地位。

也不是什麽大家閨秀,沒有一繁瑣的規矩約束。

原本抄書只是為了供弟弟一個人讀書。

可自從認識了高景,得知他的束修微博,于是夜以繼日,白日裏抄書,晚上燈下做針線,知他絕不肯收的錢,便以他的名義,給書院裏的老師寄去,為此,生生熬壞了一雙眼睛,至今一到夜,便覺眼前昏蒙,視都不便。

世上那麽多的讀書人,并非每一個都有出頭之日。

高夫人點燈熬油供著長大的弟弟,最終只留在鄉裏,當了一個尋常的教書先生。高夫人最初一步一步地踏進京城,不知頭頂了多冷嘲熱諷。

其實對這樣的人來說,并無對榮華富貴的求。

但是只要高景願意往上走,前面就算是刀山火海,也會舍了一切去陪著。

高悅行勾起母親的手,說:“娘親,襄王殿下的未來,就是在刀上走,在火上烤,我既選了他,已經撒不開手了。我不忍心讓他自己一個人去面對那些。”

高夫人本能地攥住的小手,聲道:“可是,你的爹爹,你的娘親,你都不在乎了麽?”

高悅行:“恰恰相反,娘親。我們一家脈相連,一榮俱榮,一損俱碎,既然家裏已經在我的牽累下,站上了風口浪尖,我便更不能安然理得地藏在家中,庇佑,我必將傾盡我的一切,回護你們。”

高夫人心中震撼:“……你果然看得比母親要長遠,你父親說你錯投了胎,我起初還不信。”

大理寺距離皇宮太近了。

近到能容得下幾句話的功夫。

高悅行拿起帷幔扣在頭上,下車後,由高景的心腹接引,從側門進了大理寺。

高府的車片刻沒有耽擱,繼續上路,仿佛只是路過,什麽事也沒有發生。

高悅行前世今生第一次造訪大理寺。

進了門,就覺得森寒之意撲面而來。

廊檐下本沒有,可眼睛過去,外面分明正當豔

高悅行到了高景平時會客用的花廳,卻不是從正門進。

僚屬引進了側門,迎面便是一幅坐障,背靠著正廳,擺了一張小桌,上面放置著熱茶和新制的點心。

一張蝴蝶椅是專門給準備的。

高悅行滿心狐疑地坐下。

剛喝了一口茶,便聽外面有人高聲報:“啓稟大人,吏部侍郎陳大人在外求見。”

接著,坐障的另一邊,高景的聲音近在咫尺,道:“請。”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