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一品代嫁 第234頁

《一品代嫁》 第234頁

善清回道:“從司家人去了江浙之后,這幾日沒有新消息,大約還是那樣罷。太后別急,若有消息很快就送進來了。”

袁太后嘆了口氣:“總覺得有些不安。沈家去了江浙,就沒好事。只但愿老四能住他們罷,至也不能讓他們再立什麼功勞了。”向窗外看了一眼,看著天空那銀子似的圓月,嘆道,“只怕這個中秋,他們也過不好。”

袁家的中秋的確過得不怎麼好,就是中秋之后也不太好,至比起沈家來說那是遠遠不如。

“夫人!”翠羅一溜小跑進了院子,“二爺回來了,二爺回來了!”

沈夫人正有一搭沒一搭地做針線,聞言一針險些在手指頭上,呼地站了起來:“安兒回來了”

翠羅連忙點頭。自紫羅被攆后也過得戰戰兢兢的,今日原是去門上找個小廝替出去買花線,正看見沈云安回來,連帶邊的小廝青硯澄硯都是一臉喜,便曉得多半是中了。這可是在沈夫人面前討喜的好時機,立刻連給門上小廝的錢都不及要回來,撒便先跑回來報信:“奴婢看二邊的人都喜氣洋洋的,定是中了!”

沈夫人喜得不知該說什麼好,正要親自往外頭去迎兒子,便聽腳步聲響,卻是沈云安已經風塵仆仆地從外頭進來,先給沈夫人跪倒磕了個頭,才道:“兒子沒辜負母親的期,總算考了個秀才回來。”

Advertisement

他后頭跟著同樣風塵仆仆的剪秋,喜氣洋洋地補充:“夫人,二爺是第二名呢!那考都夸二爺是年輕俊彥,將來前途無量!”

這下沈夫人更喜了,連忙親手上去扶了兒子,只道:“瘦了,黑了,定是累著了。”連說了幾句,才想起吩咐紅羅去準備沈云安吃的菜,又連聲給全府下人放賞,每人多加一個月的月銀。

一時間滿府的人都來給沈夫人磕頭道喜,喜得沈夫人合不攏,直到見沈云安臉上出疲,才想起兒子千里迢迢地回來,連忙他去洗漱先休息,自己在屋里轉了一圈,才想起來對沈云道:“給你父親寫信報喜。”

沈云也樂得合不攏:“娘,哥哥這回了秀才,是不是要向董家提親了”

“對對對。”沈夫人直點頭,“我高興糊涂了,竟忘了這事兒,是該辦起來了。”

紅羅笑道:“夫人別急,這一樣樣地來。今日先給二爺接風賀喜,再向老爺那里報喜,然后夫人再去向董夫人探探口風——其實奴婢這話也是多余的,董夫人怕是也早相中了咱們二爺,只差夫人去捅破這層窗戶紙了。”

沈夫人笑得十分暢快:“不單這事兒。安兒中了秀才,董夫人那里還要薦他去書院呢。”

紅羅忙道:“這可是好極了。有個大儒做先生,二爺下頭就是先折桂再簪杏,喜事連連了。不不,奴婢還說了,是小登科后大登科,還有花燭之喜呢。”

沈夫人笑了好一會兒,才發現屋里缺人:“大呢”連香姨娘和沈云婷都過來向道喜了,卻不見許碧的影子。

“大還沒回來。”紅羅正打算趁著這喜勁兒提提自己的事,卻聽沈夫人提起許碧,連忙把到了邊的話又咽了回去。今日一早許碧來請安的時候就說沈云殊養傷無聊,陪著出去散散心。

“都這時候了還不回來。”沈夫人皺皺眉頭,“哪有一日都不著家的,許氏這是越發的沒規矩了。”

其實許碧并不是不想著家,只是這會兒沈云殊正在跟人談話,而且興致頗濃,完全沒有要回家的意思。當然,也聽得起勁的……

是茶樓雅間,一張圓桌之旁除了沈云殊與許碧,還有三個男子。居中那個,就是梅皇后的族叔,嶺南一帶有名的大儒,梅汝清。左右則是他的長子梅若明,次子梅若堅,據說都是那一帶的才子,皆是在十七八歲上就中了舉人,但尚未應春闈。

這三人從面貌上看就知道是父子,都是國字臉膛,和風雨打磨了蜂,比之沈云殊這個武將都差不許多,完全不是許碧想像中的白面儒生模樣。

梅汝清端起茶杯飲了一口。他只穿一件普通的青布袍子,出來的手也是皮糙簡直似個農夫,可舉手投足卻見出一派儒雅灑,教人看了說不出的舒服。

“自閩南行來,沿海亦偶見有倭寇,此為前朝所未有,可見倭寇之患,確系日重,不可輕忽。”梅汝清的話還略帶點兒嶺南口音,聽起來有點綿綿的,可語氣卻十分之剛,很容易讓人想起《論語》里說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這句話。反正許碧對他頗有好

“梅先生是自閩南一路游歷過來的”沈云殊神一振,“便是為了倭患”

梅汝清并不拐彎抹角,點頭道:“閩南尚且如此,何況江浙。老朽與兩小犬皆略通倭語,或于將軍有所一用。”

哎喲這是自薦來的日語教師啊!朝廷三催四請的都弄不來一個通譯,這會兒人家自薦的一下就來了三個。可見大儒就是大儒,不僅僅是學問好,還有一顆為國為民之心。

沈云殊也是大喜,立刻就請梅汝清三人到沈府去住,卻被梅汝清婉言拒了:“老朽以為,軍中斥侯均應略習倭語,若得主將應允,老朽公開授課。”他略一遲疑,又補充了一句,“犬子倭語未,不足為師,若有不棄共同商討修習,倒是無妨。”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