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一品代嫁 第225頁

《一品代嫁》 第225頁

如此,司夫人便不再教訓,只下人去問了問,得知司儼還不曾出來,便人將酒菜送過去,自己領著兒用過飯,各人自去休息。

司秀文這頓飯吃得食不知味,好容易得了嫡母的話,退出房來就拉住了司敬文,急急道:“哥哥,難道母親將我的親事定下來了不”嫡母來了杭州可從沒見過袁家人,若是定了親事,絕不是袁家。

司敬文眉頭一皺:“婚姻大事,哪有你一個姑娘家自己過問的”但到底是疼了許多年的妹子,看一臉惶然,還是忍不住安道,“父親母親自有道理,定會給你挑一個才華橫溢,妥當上進的。”

他這是為了安妹子,豈不知司秀文一聽才華橫溢四字,只覺得仿佛一瓢冷水澆了下來。袁勝玄雖然比之普通武將文雅許多,肚里也有些墨水,但以司家標準,還遠遠夠不上這四個字,既有這個話,那必然是在文清流中結親了。

“哥哥——我,我不嫁!”

司敬文只當妹子是家,搖頭笑道:“傻丫頭,大當嫁,哪有不嫁的道理好了好了,快回房去吧,這是驛站,被人瞧見不統。”

Advertisement

司秀文一腳深一腳淺地回了自己房中,失魂落魄般坐了半晌,才忽然抓住了小紅的手:“你去瞧瞧,袁二爺來了不曾”

小紅嚇了一跳:“姑娘,今日是中秋……”誰家不是闔家團聚,袁二公子為什麼會跑到驛站來啊

“你去。”司秀文抿,一臉決然,“若是他今日不來,便是我與他沒有這個緣分,我也就從此死了心。若他來了,你便對他說,我要見他,若是他不肯跟著你來——那也就罷了。”若是他真的來了,那就是天意!

司儼可不知道兒已經抱著破釜沉舟的念頭了,他正在跟幾個心腹下屬談話:“據這些日子的調查,倭寇之患確是有的,沈家奏折之所言,并不算夸大。”只不過本地海匪人多,甚至有些還是錯把倭寇當本地海匪給報了上來,就顯得倭寇不那麼扎眼了。

幾名下屬都點頭。這個結果是他們在各沿海村鎮仔細查問出來的,找的都是田間地頭的農戶,或撒網捕魚的漁民,全是那頂不起眼的百姓。若說這些人都是沈家收買了來蒙騙史的,那沈家從西北帶來的五百人馬全撒出去恐怕都不夠。

而且這幾名下屬有的是司儼的門生,有的是他在都察院的下屬,都是相數年,對其人品甚有信心,也絕不會被沈家收買。相反,這些人都生怕他的名聲玷,不得能查出沈家有問題來呢。故而這調查結果上來的時候,人人都有些心復雜。

“先生——”其中一個就忍不住出了舊日稱呼,“如今,該如何是好”

司儼便嘆了口氣:“說起來,既然沈家沒有夸大,我當日的彈劾便是錯的,該向陛下告罪才是……”

那學生忍不住便道:“雖說沈家對當日戰績沒有夸大,可他后頭的話卻也未免有些危言聳聽。自前朝那次倭患之后,倭寇也并未有大舉侵,并不似沈家所說,將為肘腋之患。如此,先生彈劾他也并不算錯。”

另一人也點頭道:“且咱們做史的,原有彈劾之職,風聞奏事亦是尋常。大人若是因此告罪,言因言獲罪,日后誰還敢直言呢到時候恐怕人人鉗口,反不利于言路開闊了。”

司儼便默然,似乎有些心

他素來名聲好,簡直就是清流中一桿大旗,跟著他的人無不希這桿旗屹立不倒,不染點塵,如此既是保了司儼之名,對他們這些景從之人亦有好,于是紛紛附和。

司儼聽他們七八舌說了幾句,便嘆了口氣道:“容我再想想。今日中秋,原該闔家團聚盡天倫的日子,倒是勞各位跟著我出來。我已托驛丞備下酒菜,各位不妨小飲幾杯。南節先慢一步走,我還有話問你。”

諸人便皆起道謝。其實他們這些在京中做小的,多有家中清貧者,說個布蔬食也不算過份。司儼家中富裕,既備酒菜自不會吝嗇,倒也是難得打打牙祭的機會,便說說笑笑都出去了,只留下韓南節一人在書房之中與司儼相對。

韓南節便是那日被沈云殊綁去桂池村,他親眼看見丁守備率人打扮海匪模樣進村的那個年輕吏。他是個八品小史,在京城里沒沒基,司儼卻是甚為欣賞他,便將他也塞進了這次欽差隊伍之中,不想卻偏偏正被他看見了這事兒,回來便回報給司儼,除此之外不曾向任何人過。

司儼聽房外靜了,便道:“這幾日可有人向你問過此事”

他不必細說,韓南節也明白:“是有人拐彎抹角打聽過。下只說去過,但見村民在修繕房屋,說是有軍來村里抓過海匪,后查知乃是有人陷害,雖是燒了幾間屋子,卻也留下了賠償的銀子。”

他也不說自己沒去過桂池村,卻將時間往后延了一日。

司儼便點點頭:“做得不錯。”桂池村不小,若一味說不曾去過反易于引人疑心,倒不如這般說,倒能打消那些人的懷疑。

韓南節便試探著道:“大人這奏折——”他總覺得司儼不會不上請罪折子。這位大人素來都是推崇君子坦的,便是有錯也不該藏著掖著,那反而落了下乘。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