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五百幽騎快速離開一座尸橫遍野的戰場,后是糧秣被燒毀引發的一濃郁硝煙,這已經是幽騎在葫蘆口外第五次幫北莽點燃“狼煙”了。北莽戰兵輔兵被殺多達一萬四千人,牛羊走散將近二十萬頭。幽騎的馬蹄足跡最北,其實已經踩在了龍腰州境,然后迅速南下,剛才這場戰役,已經不是幽騎的主出擊,而是北莽的堵截,北莽等于是用兩千戰力平平的游騎命來確定這支銳幽騎的位置,以此來幽騎輾轉騰挪的余地,相信很快就有龍腰州主力騎軍聞風而。
郁鸞刀在撤退途中,猛然抬頭,看到兩頭飛禽在天空中迅猛追逐,與此同時,徐年從箭囊中出一羽箭,挽弓如滿月,箭頭隨著那海東青和北莽游隼的疾速飛掠而緩緩偏移,當那頭游隼被迫降低高度下墜逃命時,砰一聲,徐年一箭出,將那游隼殺當場,巨大慣將游隼撞云層,而那頭神俊非凡的六年則隨之拔高,眾目睽睽之下,只見這頭海東青刺破云霄,向徐年沖來,它雙爪鉤住那只被箭矢貫穿的游隼尸,輕輕拋下,在主人頭頂盤旋幾圈后,一閃而逝。徐年丟掉游隼的尸,把那羽箭放回系掛于馬鞍左側的箭囊。涼弩制造良,但一場大戰下來重弩往往不堪重負,仍是很容易大量損毀,幽騎人手攜帶一副的輕弩雖然比起重弩在使用次數上更有韌,但是五次騎戰追殺下來,不論是弩本還是弩箭,都所剩不多,所以不得不換上那些戰后繳獲而得的北莽騎弓,徐年和郁鸞刀就都用上了一張帶有濃重西蜀匠作烙印的鐵胎弓。
郁鸞刀環視四周,憂心忡忡,如果不是還能夠以戰養戰,甚至不用北莽后續兵力來圍堵,自己這支騎軍就真的已經垮了,先前薊州奔襲五百里,不是健壯的騎卒扛不住,即便當時就已經是一人雙馬,但戰馬仍是被禍害得很慘,長途奔襲追求兵貴神速和出其不意,但既然是“長途”,那麼騎卒可以憑借堅毅格來支撐,可戰馬卻不行,尤其這個時節不是秋高馬之季,馬膘不足,北涼牧場馬政員不是神仙,同樣改變不了這個現實。后來稍作休整,又是急行六百里趕往葫蘆口外,好在當時有收繳來的北莽戰馬來最大程度降低這種無形的戰損,可連續大規模轉移且間隙短暫到不足以的五場騎戰下來,就算戰馬依然可以不斷換,但是現階段已經變是“從一個戰場火速奔赴另一個戰場”的騎卒扛不住了,之所以還未流出顯著疲態……郁鸞刀下意識看了眼邊一披甲戎裝的徐年,郁鸞刀收回視線,轉頭去看周圍那一張張臉孔,這名年輕主將心中充滿自豪,一萬幽騎能打到這個地步,即使以郁鸞刀偏冷的,仍是到足以自傲。殺敵一萬四千多,并不稀奇,北莽護送輜重糧草的騎軍都是南朝邊鎮二三流的戰力,有兩場騎戰從接到收尾,本就是一邊倒的屠殺。可龍腰州和葫蘆口之間的這條補給線給他們打得癱瘓大半,以及最后牽扯了起碼過萬北莽邊境銳騎軍的被轉移,給他們幾千騎牽著鼻子兜圈子,這才是郁鸞刀和幽騎最大的功績。
騎軍南下途中,早先樊小釵和糜奉節都先后護送幽騎傷患離去的徐年輕聲道:“我們這張弓崩得太了。”
郁鸞刀點頭道:“現在難就難在找個地方停下來,既然東邊被譽為秋冬兩‘捺缽’的兩名年輕將領也大軍開拔了,我們往東撤退已經不可能。何況王爺也說過,諜報上已經顯示楊元贊命洪敬巖率領一半然鐵騎撤出葫蘆口,要堵死我們的南下路線。”
郁鸞刀向西邊,去西?那里可是涼州北線,南院大王董卓親自坐鎮指揮的北莽主力大軍就在那里,正在向虎頭城發起攻勢,雙方兵力總計得有七十萬。去那里就真是自投羅網給北莽蠻子送人頭送軍功了,別說僅剩的三千五百騎,就是三萬五千騎,在沒有己方大軍策應的前提下,本不夠北莽包餃子的。郁鸞刀就算遇上那兩名捺缽或者是洪敬巖的然鐵騎,縱然麾下幽騎全軍戰死,他也不會往西走。
徐年也遙西邊,似乎在等人。
徐年是在等待那馬賊頭目宋貂兒,此人在皇甫枰暗中扶植下拉攏起來的一千馬賊青壯,也許改變不了幽州大局,但畢竟可以幫助郁鸞刀的幽州騎軍緩上一口氣。幽騎當下就像一位疲力竭的武道宗師,換上一口新氣,那還能再戰,若是連這口氣都換不上,那就只能是油盡燈枯。徐年之所以沒有說出口,不是打著給這支騎軍意外驚喜的小算盤,只是因為他對只有一面之緣的宋貂兒不敢抱有太大期,如果不是宋貂兒馬賊隊伍中有北涼高手潛伏掣肘,徐年甚至都不會讓宋貂兒趕來領路,設地去站在宋貂兒的位置考慮問題,一千馬賊投靠誰不是投靠?北莽如今形勢穩居上風,宋貂兒若是起了反心,拿三千五百幽州騎軍去當投名狀,被郁鸞刀這支騎軍折騰得焦頭爛額的楊元贊恐怕不會吝嗇一個萬夫長。甚至在徐年看來,本就是南朝士族出的宋貂兒如果一點心思都沒有過,從頭到尾都站在北涼這邊,那才是怪事。至于真相到底如何,徐年得跟宋貂兒的信使見過面才能判斷,一旦宋貂兒不敢親趕來,不在隊伍中,那麼徐年就只能把這顆棋子視為變了。那麼郁鸞刀和無路可退的幽騎,注定就只能著頭皮跟兩大捺缽或是然鐵騎死磕到底,而他徐年也會單槍匹馬去找到宋貂兒,既然他可以讓北涼讓皇甫枰帶給宋貂兒稱霸關外的馬賊勢力,他徐年也可以親手拿回來。
給予希然后讓人失,還不如一開始就什麼都不要說。
徐年問道:“范的斥候還剩下多?”
郁鸞刀苦道:“原先斥候老卒如今不足六十人,后邊陸陸續續頂替上去了八百多騎,才堪堪維持住四百斥候的數目。所以可以說范都尉的折損最為慘重,沒法子的事,在關外作戰,為斥候,肯定會死在最前頭。”
郁鸞刀抿了抿那干裂滲出的,浮現出一抹笑意,嗓音沙啞道:“不過我們這些仗打下來,也不是白打的,三千五百騎比起離開幽州境前,戰力提升了很多,只要讓我們松口氣,能徹底緩過來,對上洪敬巖同等兵力的然鐵騎,我們也敢言勝。在這之前,只以步卒著稱于世的幽州誰會有如此想法,這三千五百人如果能夠活著回到幽州,肯定對于整個幽州戰局都大有裨益。”
副將石玉廬和蘇文遙都神微妙,不敢搭話,他們是生怕徐年誤解了主將的話語,誤以為幽騎是在抱怨自己陷死地的尷尬境。
郁鸞刀突然笑了,開懷道:“給咱們這一鬧,不是龍腰河西橘子三州傷筋骨,元氣大傷,恐怕北方草原上也要繼續割下來,拓拔菩薩之前好不容易鎮下來的那些大悉剔,說不定又開始蠢蠢了。他們本來對先打北涼就有異議,在這些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家伙們看來,啃一個渾上下只有骨頭沒有的地方,誰都不樂意,哪里比得上去打兵力空虛的薊州,只要過了薊州,那就是沃土千里的富饒中原,數不清的金銀和人口,搶到手。要不然打兩遼也行,一勞永逸,只要打趴下顧劍棠,那就是長驅南下,兵臨城下。我們這趟葫蘆口之行,殺敵多不去說,肯定可以讓執意先下北涼再謀中原的董卓和太平令,恨得牙,說不定這會兒正在跳腳罵人吧?”
蘇文遙正在低頭一一檢查攢簇在箭囊中的箭矢,皆是質地縝的木重桿,箭頭十分沉重,只不過跟北涼箭矢相比還是有些細微差別,但是大上屬于一類箭矢,這如同“近親”的兩者跟離境許多弓箭可謂截然相反的兩種類型,后者更重程速和恪守古代兵書上的“臨敵三擊”,這倒不是后者走岔路,只不過地戰事以步卒對步卒居多,推進速度相對騎軍沖鋒自然緩慢。而前者涼莽羽箭哪怕有著北方健兒的出眾膂力支撐,所求仍然不過是“破甲致死”四字,其實北莽騎軍一開始并沒有走上這條極端道路,只是二十年對峙中被鐵甲更優的北涼嚴重影響,否則以北莽的湛騎,對上其它大部分離邊軍,很多時候可以放風箏一般把人活活耗死。
蘇文遙隨手丟掉兩箭桿出現一裂痕的箭矢,聽到主將郁鸞刀的諧趣說法后,輕輕笑出聲,抬頭說道:“那些悉剔也不是都是真蠢,也曉得不打下咱們北涼,什麼由薊州叩關南下大掠中原,什麼一路打到太-安城,都是虛的,我們幽騎才多人?就已經讓他們的補給線飛狗跳,要是全部北涼邊軍都沒人管,他們南朝還要不要了?指不定連北莽王庭都被咱們搗爛了。只不過道理歸道理,是個人,就都希做事多獲利。他們北莽權貴想著去打薊州打遼東,我蘇文遙還不得他們這麼多呢,咱們北涼可以死多人啊。”
石玉廬點頭沉聲道:“董胖子和那太平令真是該死!”
斥候主范一騎突至,跟幾位將領稟報軍,“正南方向三十里外有八百騎,甲胄比起先前我們遇到那些北莽騎軍要更勝一籌,應該是從葫蘆口撤出的先頭部隊,看況咱們若是接著往南,最多再上兩三撥這類做魚餌的小騎軍,然后很快就可以遇上然鐵騎了。”
郁鸞刀皮笑不笑,英俊臉龐上滿是那些積郁已久的戾氣,猙獰道:“然鐵騎不鐵騎的先不管,魚餌不吃白不吃,咱們就先拿這八百騎打打牙祭!石玉廬,蘇文遙,一切照老規矩來!”
打人數僅有八百騎的敵軍有打八百的打法,打八千敵騎也有打八千的打法,現在郁鸞刀手頭的幽騎不過三千五,一切都得怎麼“持家有道”怎麼來,因為說到底,現在幽騎的敵人除了明面上的北莽騎卒,還有幽騎“自己”。郁鸞刀必須把己方士卒的力、氣神和戰馬弓-弩等等一切潛在戰損都考慮在。如今幽騎的騎手可謂攀至巔峰,但是再有太過持續的長久纏斗,也一樣會導致不可挽回的后癥,這意味著如今幽騎只能打“三板斧”的戰役,以最的沖鋒次數迅速解決掉敵軍,迅速撤離戰場,迅速進安全區域進行休整。在得到范傳遞來的軍后,幽騎主力開始主放緩速度,鋒線拉出三個層次,在上一場戰事中“墊底”的蘇文遙率領一千騎當先,郁鸞刀領一千余騎居中,石玉廬的一千騎卒護送著大量軍馬“殿后”,范麾下馬力最盛的四百斥候則開始最先開始奔襲,在左翼前突進行“兜圈”,防止走失網之魚。
郁鸞刀要做的就是憑借人數優勢,分割出那等于同時展開的多次沖鋒,爭取三次肩而過就帶走那八百騎,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再讓部下來回沖殺。幽騎的戰馬扛不住,作戰已經足夠頑強的騎卒也扛不住。舍棄殺傷力更大但十分累贅的重兵,主要是以戰刀對戰刀的輕騎對沖,哪怕各自心存必死,但在雙方匯合錯的那道死亡線上,留下的尸原本都不會太多,只不過在郁鸞刀授意下,除薊北銀鷂城外那場廝殺,在葫蘆口外六場大小戰役,幽州輕騎都被要求在沖鋒中殺人,這種命令的代價,就是殺人,以及被殺,輕傷再戰者,重傷致死者多。郁鸞刀這種打法最蔽最冷的地方在于,幽騎很容易一開始就奠定勝局之外,戰后離開主力大軍撤向東面的幽州傷患騎兵,不多。石玉廬和蘇文遙心知肚明,那些校尉都尉也都清楚,但沒有人反對,沒有人出聲質疑。
我非英雄,義救天下! 我非梟雄,屠戮蒼生! 我非古皇,宇宙共尊! 我非聖人,傲古淩今!武道至上的世界,修武才是強大出路,廢材一次機緣巧合,走上武學巔峰,傲視群雄!
一心求道的候蔦陰差陽錯之下被派往魔門劍派臥底,整日翹首盼望立功受賞能重回道門……直到成爲劍道巨擘,他才悲哀的發現,已經沒人再有能力來收網了!
十年前在京都無意撞見公主出浴,被父親接到塞北之地拜師學藝,十年后回到京都,與當年公主再次相遇,卻不曾想自己的王爺老爹又給自己定了一門婚事,且看王權怎麼攪翻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