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是世家早早拉攏了讀書人,就像那個南濟民北秋蘊的說法,南北名氣最大的兩個書院竟然都和世家有關。
首先,世家原本就擁有一批優秀的讀書人。
科舉制沒有把這些人攔在外頭。
其次,在世家之外的那些讀書人呢,在世家的經營下又為南濟民北秋蘊所迷,就像現代的小學生各個都夢想去北大清華一樣——啊,雖然拿北大清華來類比濟民秋蘊,十分拉低這兩所大學的檔次,玷污萬商小學時的信仰。
濟民和秋蘊是最最優秀的書院,只有最最優秀的讀書人才能進最最優秀的書院,這個念頭已經在讀書人心里深固。
相當于在皇上用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之前,世家就先把人才篩了一遍。
只要讀書人進濟民、秋蘊兩家書院,他們就已經一腳踏上了世家的船。
然后世家還會在學院中挑挑揀揀,從中選出真正的人才,再用各種方式將他們收為己用。
于是文人清流偏向世家。
文的各個利益集團背后也多有世家的控。
皇上帝位穩固,是因為他手里有兵權。
但在文人心中,皇權雖然占優,卻沒有大幅度占優。
“所以,只要世家不愿意承認近親婚的害,那麼在他們的番控下,朝廷若執意宣揚近親婚不好,百姓們不僅不會聽,反而還覺得朝廷在醞釀謀。
比如,如果世家宣稱,朝廷之所以宣揚近親婚有害,是為了分化宗族的勢力呢?”萬商道。
詹權驟然一驚。
如果世家真這麼去宣傳,有多人會信?說不定十之七八的人都會信!就算朝廷拿出了證據又怎麼樣,比起近親婚造了危害,人們更愿意相信厲鬼詛咒、祖上造孽、蛇報復等等。
因為這既符合大家的傳統認知,又能滿足大家的獵奇心理。
而如果民間真信了朝廷要分化宗族、抑制族權,到時候豈不是民反嗎?朝廷打宗族,而宗族不想被打,就會視朝廷的政令為無。
只一瞬間,詹權就覺得后背冒出了層層疊疊的冷汗。
萬商又說:“等世家把輿論徹底弄壞,他們自己著改了,從此以后都不近親婚,或者就算近親婚也不生孩子,都讓妾去生,如此他們后代倒是逐漸健康了。
但民間那麼多信了他們鬼話的人呢?如果民間近親婚反而更多了,那怎麼辦呢?”
世家的可惡就在這里!
他們主導輿論時,只為自家的利益,而不為對錯。
為了維護自己這一階層的利益,哪怕他們心里真信了近親婚不好,但他們上會繼續吹噓,吹到天下人都恨不得去近親婚,然后他們自己倒是著吸取教訓了。
詹權越發覺得自己這個任務難以完。
他安自己說:“所以我們辦事時一定不能急。
一方面呢,我們還要繼續收集實證。
另一方面,我們又得防著世家……”
萬商心道,在世家占盡優勢的前提下,要怎麼去控輿論?
辦報紙?
不行,皇上能辦報紙,世家也能。
回頭報紙被世家學去,反倒是更方便世家去宣揚他們的“規則”了。
“要不然就釜底薪吧。”
萬商忽然說。
“什麼?”
萬商在心里說,科舉制明明已經很完善了,而它應該是對抗世家最好的工,為什麼不徹底斷掉世家和科舉制之間的聯系呢?科舉選出來的是天子門生,只是天子門生。
世家想要永遠霸著桌子吃頭一等的大餐,只留殘羹冷炙給別人?
那就把他們的桌子掀了唄!
作者有話要說
這是一個從小兵到將軍的故事。主角沒有部下,但是兄弟萬千。女性人物不少,可是真愛唯一。雖然白手起家,卻是志在天下。主角在戰場上的表現:反人類罪,搞大屠殺。日常工作上的表現:搞上司的女人。生活作風上的表現:搞一夫多妻。經濟作風上的表現:史上最大的貪官,最清廉的將軍,最兇狠的強盜。作者言:我們yy結果,但我們不yy過程。讓一切奇蹟,都變得合理而自然。
楊洋、李一桐、蔣璐霞主演軍旅題材電視劇《特戰榮耀》原著小說!中國軍事文學領軍人物、《戰狼》編劇紛舞妖姬,繼《戰狼》後再寫特種兵鉅作,書影聯動,為讀者奉上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寫透一群不知道死亡和畏懼為何物的超級敢死隊,打造新特種兵形象,創造出屬於中國的“兵長”!首部換代衝突、信息化轉型、鬼才大兵的特種兵大作!兄弟情滿分,衝突值滿分,愛情也不浮於表面!女性角色不再是花瓶!有撕逼,不狗血,有動作,不套路!內容簡介:全套小說講述了燕破岳從一名技能突出,卻與集體格格不入的“兵王”,在嚴酷環境與艱鉅任務的捶打之下,逐漸融入群體,與軍中工程師艾千雪、女兵王郭笑笑、戰友蕭雲傑等並肩作戰共同成長,最終成長為優秀武警特戰隊員的熱血軍旅故事。第四部:“始皇特戰隊”肩扛普通人無法知道的巨大責任,潛伏在黑暗裡,時時刻刻等待出擊。他們經過了嚴格的訓練、扛過了驚人的淘汰率,能在“始皇”活下來的人,都是國家手裡最為鋒利的劍、強大的殺敵利器。在槍砲聲的洗禮中,等待著他們的,是一場棋逢對手、勢均力敵的大決戰!
“島寇荼毒,痛及滇西,誰無血氣,忍棄邊陲,桓桓將士,不顧艱危,十蕩十決,甘死如飴,座中有壙,名勒豐碑,懍懍大義,昭示來茲。”謹以此文獻給曾經為了保衛國家出國在緬甸與倭寇決一死戰的遠征軍將士們!歷史不會忘記,中國人不會忘記,雖然你們曾經被記憶…
秦瑱穿越三國,成了一個寒門士子。 為了改變命運,四處求學,最終投入曹操麾下。 憑著超越時代的見識,屢次建功。 本想輔佐曹操成就霸業,沒想到卻因功勞太大,引起曹操忌憚。 正逢宛城之戰,眼見老曹要一炮害三賢,秦瑱再次勸誡,卻惹得曹操怒斥。 於是秦瑱果斷掛印而去,你老曹不是多疑嗎?那這軍師不當也罷! 至此,秦瑱轉入劉備麾下,以一人之力,提前改變天下大局。 奪淮南、戰呂布、敗孫策、取荊州,短短數年之間,輔佐老劉成就霸業。 多年之後,曹操遲暮,病榻之前,謂眾人云: 「孤一生行事,但無悔過,唯秦子瑄離去,孤之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