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懸疑推理 濱江警事 第三百二十二章 團結的良莊人

《濱江警事》 第三百二十二章 團結的良莊人

;

  良莊出人才,韓渝早領教過。

  但只有出來了,才知道良莊人有多麼團結。

  乘坐良莊建築站在特區的劉經理提供的桑塔納,跟著十六個從高州過來上班的學生跑了一天,剛回到徽安省慶安市駐深辦,就被等候已久的劉經理拉到一家酒店,說在特區的老鄉聽說老家來人了,要給他這個假老鄉接風。  

  盛難卻,跟著劉經理趕到酒店包廂,相互介紹了下,赫然發現在特區的良莊人真不

  職務最高的當屬慶安市人民政府副書長兼駐深辦徐主任,但最影響力的卻是深正市建設公司一個分公司的李副總。

  李總跟徐主任一樣是軍轉幹部,原來是基建工程兵。

  1983年9月份,兩萬多基建兵集轉業,以支隊為單位立公司,團轉為分公司,營轉為工程隊,連則負責工程段,是打響特區建設的第一批拓荒人。

  回憶起當年,李總慨萬千:「我們剛來時這裡就是一個小漁村,到了火車站,一下車,廣場周圍都是坑坑窪窪的,污水橫流,一片荒蕪,路上看不到本地的年輕人,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我們當時駐紮在現在的市政府大樓附近,當時『路通、水通、電通』這三通都沒實現。我們到這兒的第一個晚上,沒水,做不了飯。附近群眾很熱心,讓我們先用他們家的井水,這才解決了做飯的問題。

  結果吃飯問題解決了,睡覺時又遇到波折。那會兒沒房子,只能用竹子搭工棚,我們營的戰士躺下之後,竟然發現有蛇鑽進了被子,可見那會兒特區有多荒蕪。」

  李總的人錢大姐也是良莊人,很早就隨軍,當年跟李總一起來的。

Advertisement

  想到剛來時的艱苦,用帶著濃濃良莊口音的普通話說:「現在的竹子林一帶,九千多基建兵在山坡下搭棚子,一個排四十幾個人在一間棚子裡,平時熱得要死,一下雨,山坡上的泥水就衝到床底下。

  附近村民家雖然有井,可我們人太多,那幾口井的水不夠我們用。只能下雨時儲存些雨水,平時有什麼水就用什麼水,連池塘里的水都喝過!」

  現在的特區到都是高樓大廈,宛如一個大工地,還有更多的高樓正在建,誰能想到十年前這裡什麼都沒有。;

  韓渝嘆道:「太艱苦了。」

  「我們本來就是基建工程兵,改編前不管去哪兒,也是去時一片荒涼走時一片輝煌。剛來時在生活上是比較艱苦,但跟後來相比那本算不上什麼。」

  「李總,後來不是應該越來越好嗎?」

  「理論上應該越來越好,但我們要面臨份的轉變。以前雖然艱苦,但不管是生活上的必需品,還是工程上的原材料,全是上級供給的,工資雖然不高,但每個月都能按時發放,戰士也有津。」

  李總喝了一小口酒,接著道:「改編之後一切全靠自己,剛來那會兒可沒現在這麼多活可以干,只會苦拼沒用,我們要走進市場,四去爭取工程。以前的軍了經理,要四奔波攬活兒,小到裝電錶、修廁所,各種髒活累活,只要給錢都干。」

  錢大姐苦笑著補充道:「有些戰友為了養家湖口,甚至跑去車站兼職拉客拉行李,去殯儀館幫著抬!」

  他們以前是基建工程部隊,突然間變了建築企業,不再吃皇糧,一切全靠自己,想想是不容易。;

  韓渝反應過來,不心生敬意。

  李總不知道小老鄉在想什麼,又看了看良莊建築站特區項目部的劉經理,慨地說:「好不容易完份的轉變,走進了市場,也找到活兒干,可更大的考驗也來了。

  我們幹得了活,卻幹不了細活。挖坑、打地基這類賣力氣的活兒,我們工程兵幹得認真到位,但像凹個弧形的玻璃造型之類的細活干不來。

  職工隊伍結構要調整,技型人才的比例要增加。公司領導跑遍全國高校,去招懂技、有知識的人才。同時鼓勵職工參加電工、木工等培訓。

  可遠水解不了近,我就想到了老家建築站,趕給盧書記打電話。盧書記得知我這邊急需工程技人員和經驗富的技工人,當即讓汪總組織工程技力量來幫忙。」

  劉經理舉著酒杯笑道:「我就是第一批來的,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都過來十一年了。」

  搞民用建築,良莊建築站肯定比基建工程部隊改編的建築企業專業。

;

  盧書記在幫李總的同時,也幫良莊建築站打開了特區的建築市場。

  由於資質和資金實力的關係,良莊建築站雖然在特區沒有總承包的工程,但有十幾個分包工程。

  許多工地,尤其深正建築公司的項目工地,都有良莊建築站的施工隊。

  八百多個良莊人在這兒幹活,這邊的工資又比較高,干建築雖然很辛苦,但一年下來的收不會低於一萬。

  這就相當於造就了八百多個萬元戶,惠及八百多個家庭!

  丁湖一樣有建築站,並且一樣掛靠在濱江七建下面,但在外地沒幾個工程,上次跟老丈人回思崗時聽村里人說,好多瓦工、木工、水電工都在良莊建築站干。

  韓渝正暗暗慨一個鄉有沒有一個有能力的書記是多麼地重要,李總好奇地問:「小韓,聽說縣裡要把我們良莊併丁湖,我們平時很回去,你跟你岳父經常回老家,有沒有聽說過,到底有沒有這事?」

  「聽說過一些,好像有這事。」;

  「丁湖一塌湖塗,我們良莊怎麼能併丁湖!」

  「有盧書記在,應該不會這麼快撤併。」

  想到春節在良莊吃飯時聽到的那些議論,韓渝接著道:「良莊沒派出所,思崗公安局去年打算讓丁湖派出所接管良莊戶籍。盧書記沒同意,良莊的老幹部和群眾也不同意,還去縣裡反映過況,縣裡見阻力很大,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徐主任一樣關心家鄉,追問道:「那現在的戶籍誰管?」

  「鄉政府管,其他鄉鎮群眾的戶口簿是派出所發的,蓋派出所的公章。良莊群眾的戶口簿是鄉政府發的,蓋鄉政府的公章。」

  「那份證呢?」

  「份證去思崗公安局辦。」

  「總這麼下去不行。」

  良莊建築站特區項目部的劉經理抬頭道:「良莊離思崗那麼遠,去思崗公安局辦份證太麻煩,好多工人都沒辦。可現在出門沒份證又不行,就因為沒份證辦不了暫住證,我今年去了十幾趟派出所。」;

  一個工程隊長深有,忍不住說:「劉經理,要不跟盧書記反映反映。」

  「不能因為這點事麻煩盧書記,縣裡想把我們良莊鄉撤掉,丁湖窮極兇惡對我們良莊虎視眈眈,全靠盧書記頂著,他當這個家不容易。」

  李總深以為然,立馬換了個話題:「小韓,你們的事辦得怎麼樣?」

  「順利的,之前以為那個騙子學校跟特區的企業有合作,來了才知道本沒所謂的校企合作,而是跟人販子似的,把剛結業的學生『賣』給一個中介,所有的工作都是中介安排的。」

  「這邊的中介很多,而且魚龍混雜。」

  「是啊,從那個電子廠回來的這一路上,我看到好多中介。」

  徐主任則好奇地問:「那你們接下來有什麼打算?」

  韓渝笑道:「送學生過來的那個所謂的老師沒走,看樣子三五天不打算回高州。那個中介是開門做生意的,短時間也不會關門走人。

  這次送來的十幾個學生上都沒什麼錢,雖然『安排』的工作不是很好,但他們要吃飯,只能先在電子廠幹著。;

  所以我不是很急,等老家那邊把況查實了,等老家的援兵帶著傳喚手續到了,再採取必要的行。」

  徐主任追問道:「你昨天說王記者會過來,他什麼時候到?」

  「他已經到了廣洲,他在廣洲有朋友,也是記者,而且是群工部的負責人,人家提供了許多反映同一況的群眾來信,他正在朋友的幫助下採訪幾所高校和廣洲那邊的幾家大企業。」

  「採訪高校做什麼?」

  「那個騙子學校聲稱跟幾所高校有合作,他們的大專班就是跟那幾所高校合作辦的。」

  「到底是不是?」

  「我在回來的路上給王記者打過電話,他說高校那邊說沒這回事。」

  「那採訪廣洲那邊的大企業做什麼?」

  「那個騙子學校也聲稱跟東廣的幾十家大企業有校企合作,主要是用人用工方面的,甚至聲稱部分學費由那些大企業承擔的,這些況也要查實,不然我也不會讓小龔去廣洲跟王記者匯合。」;

  李總笑問道:「只要查實了,你們就可以收拾他們?」

  「沒那麼容易。」

  在座的都是自己人,並且正需要人家幫忙,實在沒什麼好瞞的,韓渝苦笑道:「他們是騙我們濱江的學生,但在法律適用上可能存在爭議。就算所有況都能查實,人家也可以說只是涉嫌非法經營。」

  李總不解地說:「非法經營一樣可以定罪量刑。」

  韓渝耐心地解釋道:「非法經營是可以定罪量刑,但非法經營屬於經濟犯罪,一般是由工商部門查再移給我們公安,或者由檢察院直接偵辦,我們師出無名。

  再就是非法經營涉及到罪行發生地,到這個桉子,主要的罪行發生地不在我們轄區,這就意味著我們沒管轄權。」

  徐主任下意識問:「那怎麼辦?」

  韓渝笑道:「所以我們要收集到足夠證據,認定他們涉嫌詐騙。詐騙是刑事桉件,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立桉偵查。而且要麼不打,打就要把他們打疼了,非法經營量刑較輕,主犯很可能只判一兩年,甚至可能緩刑。;

  詐騙就不一樣了,如果涉及金額大,涉及地域廣,害者多,影響惡劣,就能把他們抓回去從重從嚴查!讓他們以後再也不敢騙我們濱江的孩子,再行騙時要繞著我們濱江走。」

  不愧是盧書記介紹來的人,就是有魄力。

  基建工程部隊一樣是部隊,作為軍轉幹部李總一向嫉惡如仇,不笑問道:「能認定他們涉嫌詐騙嗎?」

  「老家那邊的領導正在組織法制民警研究法律法規,甚至打算請檢察院提前介,只要收集到足夠的證據,認定詐騙應該問題不大。」

  「好,幹得漂亮,其他地方我幫不上忙,特區這邊遇到什麼難事給我打電話,我來特區這麼多年,在公安系統也認識幾個人。」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