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國士之士不可疑(第二更)
張說還是糾結,怎麼可以這樣啊,你李易頭頂生瘡、腳底冒膿,你壞腔了。
你若是沒文采,本相也就不強求了,可你明明……
「陛下,臣給後面重新寫一下吧。」張說像得了強迫癥一般,要把後面的給『糾正』過來。
然後這就是一個能夠寫在史書里的上表,以賦的形式。
現在這個誰給寫?後面那是人話麼?還能再白一些不?
「道濟莫急。」李隆基安,他是無所謂,只覺得有意思。
「張相,後面說了什麼可是記得?」王皇后又一次出聲。
「說啥了?」張說一直在糾結行文的事上。
「給百姓好。」王皇后不怎麼高興了,你一個宰相你非盯著文字作甚?辦正事啊。
「長安百萬餘眾,只城中常住人口和流人口日常可見百萬之數,另有周邊村落,外來寄宿者,怎能給好?」
張說算,說出來的話也開始有了李易總說的名詞,常住、流。
長安城裡面各坊加起來的有戶籍的人口是七十多萬。
不過有流的和寄宿的,尤其是寺廟裡。
再加上沒有錢的,跑到城外村子住的,如以前的張家村子,人口更多。
整個長安城周邊五十里,不下一百五十萬人,俱是算在長安縣中。
「所以你沒有仔細聽。」王皇后扭過頭去,發小脾氣了,叔叔寫個東西,你一個宰相竟然不好好聽,你有本事了?
「皇后莫氣,臣這廂錯了。」張說怕王皇后了胎氣,再跑去莊子看病。
李隆基這時也有些不滿地看張說一眼:「易弟是說把這錢用來買葯,太醫署的人給百姓看病,沒病的自然不需要看。
有錢人家的看病,就說給打個折,有優惠,實際更貴,但太醫給看,也值。
窮苦人也打折,比如一副葯一文錢。易弟又要拿出一本醫書了,與太醫們說好的。」
張說懂了,錢是給窮人免除藥費,然後用太醫署的免費診斷來收富人的錢。
也算是幫助百姓了,富人想請太醫不可能,除非達到一定程度。
即,用錢補沒錢的,用太醫的人工費補有錢的。
誰都不吃虧,太醫幹活,拿醫書,要說虧,只有李易賠。
但李易卻讓孩子們玩耍的時候給打廣告,賣了好多摔炮。
「這買賣轉的,腦袋咋想的呢?」張說發現轉一圈,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摔炮富貴人家的孩子玩耍開心,還不用擔心出事。
「各取所需,陛下,李易好本事。」張說又一次誇讚,即便他都誇麻木了,但還得佩服!
「叔叔隨手而為罷了。」王皇后輕輕著肚子說。
在看來,從讓吃了葯和三郎有了孩子后,李易做什麼都是對的。
張說躊躇了一下,道:「若朝廷管制火藥,所賺錢財更多。」
李隆基盯著張說看,沉聲問:「知道本錢幾何?」
「不知,姚相說,應有十倍。」張說心虛。
「大哥傳話過來,目前不足九倍,應是八點六倍到八點七倍,給朝廷員管,能給朕五倍之利?」
李隆基直問賺錢比例,投一緡,讓其他員管了,給我拿回來六緡,能不能?
張說咽口說,小聲說:「朝廷員管轄,自是有其他損耗,故此……」
「就是說一緡錢拿不回來六緡?易弟那裡一文卻能拿回來將近十緡,那朕給易弟好,跟易弟分紅多好?何必你們管?」
李隆基生氣,但憤怒不是對著張說發,張說總算是說實話了,一旦給其他人,就賺不到那麼多錢。
錢哪去了?貪了唄!還用說嘛!
「有容你說是吧?」李隆基聲對王皇后說。
「記賬啊,叔叔給我們看的賬一目了然,叔叔甚至給出了查賬統籌法和法則。誰賬目不對就誅誰。」
王皇后不生氣,笑著說。
但『誅』字一出,張說哆嗦,誅,最是一族,上面父母、周圍妻妾、下面子。
當然,子年歲小就不殺,像楊思勖和高力士。
誅三族、誅九族,不用說了。
張說還知道那賬,政事堂正在用,而且已經傳到各大唐州府,有人上書,怨聲載道。
說這麼記賬不行,不聊生,只能用兩本賬的辦法了。
可是要走兩本賬,就有個問題。
一本是說自己地方虧欠的賬,一本是說地方發展好有錢的賬。
一個賬用來出錢,一個賬證明自己為好。
兩個賬一對,究竟是有錢還是沒錢?好還是不好?一目了然啊!
你們不是欺君麼?要麼撈錢,要麼陞,只能選一個。
「什麼法則?」張說找到了關鍵點。
「叔叔說本福特定律,你們這些員作假賬,以為查不出來是吧?兩套賬、三套賬?你們上來什麼賬,我們自然有辦法知道你們作沒作假,但不告訴你們。」
王皇后眉開眼笑。
「李易給皇后的賬,皇後用那什麼本什麼定律了,沒問題?」張說問。
「沒,我本不查,叔叔那麼多好東西,我要叔叔就給,不要也主給,叔叔何必在賣個米花糕的上面瞞著錢?」
王皇后對李易是一萬個相信,米花糕才有多錢?
海產品和未來的養,李易本不問,出完主意,說給他多他就認可多。
說是給他的這些錢要投進去,他也不要,提都不提。
張說捂臉,為下面的員發愁,你們還以為琢磨好新的記賬方法,就能從中作弊?
只要你用了那個記賬法,人家李易就有辦法查你。
一旦判斷你作弊,還需要什麼其他證據嗎?陛下一句話的事兒。
「如何?」李隆基舒坦,知道了吧?你們這些人,想糊弄朕?呵呵!
「臣,無話可說,當善用李易,不可輕疑,以免寒士心。陛下應知,士為度知己者用,為悅己者容問,吾其報智氏矣!」
張說深吸一口氣,以宰相之想回答。
他承認,李易值得信賴,不要懷疑了,總是往外拿好東西,疑神疑鬼的沒有意義。
他說的話的意思是典故語: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張說選擇相信李易,勸李隆基珍惜,在他看來,李易就是國士,國士無雙!
因為李易的東西不藏著掖著,就在莊子里,對於兩個見到面的兄長,看什麼都行,不懂的便問,問了就告訴你怎麼回事。
「李易不是國士,是朕的易弟。」李隆基反駁張說的話。
國士已經是最高的評價了,但李隆基不想要,他就想要個易弟。
所以他一直害怕暴了份,又覺得不坦誠告訴易弟自己的份不對,很糾結。
說了怕失去,不說則對不起。
「三郎,叔叔沒想那些,他也不在乎。」王皇后勸。
「看看過年蕃邦都送了什麼東西,給易弟送去。尤其是沒見過的種子。」
李隆基很快恢復過來,他知道李易喜歡一些新奇的東西,不算珠寶,珠寶易弟看不上眼。
(本章完)
“我這一輩子想過的是一紙一筆,不驚不擾;一茶一酒,不慮不思這樣的閒淡日子!” “可命運之手卻讓我一步一步的從百花鎮那地方走了出來,走入了大辰的京都,走到了這廟堂之上,那麼我總得給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的人民做點什麼。” “我所希望的是能夠在有生之年為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凝聚一道魂!” “當然,首先要做的是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 扶貧幹部許小閒帶著四顆土豆一粒玉米穿越到了風雨飄搖的大辰王朝,數年之後再觀天下,唯大辰風景獨好。
趙定 一朝穿越到的大乾,成為大乾戍邊的燕王。 胸無大誌的他並不想稱霸天下,也不想當皇帝,怕死的太快,隻想在封地裏麵當個逍遙自在的土皇帝。 沒事遛遛狗,養養花,調戲調戲侍女,順帶著弄點連珠弩,神機大炮護護身。 一邊上書朝廷和朝廷哭窮,一邊建設封地。 於是乎,八年之後。 大乾邊疆外,一座座塔樓平地而起,一架架神機大炮立在城頭。 三十米高的混凝土城牆,八架馬車並排的超長戰時要道。 底下無數密網橫行。 眼看著封地固若金湯了。 趙定終於心滿意足的收手了。 也就在此時,皇帝來了。 皇帝:好家夥,我讓你戍邊,你給我建成戰爭堡壘了?還有你給我哭窮,但倉庫裏那比國庫還多的銀子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