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想下一道詔書!”
說到這里,崇禎沉頓了片刻,片刻后豁然抬起頭,轉看著兩人。
“詔書的容很簡單:
一、凡我大明人士,投降建奴者,殺!
二、凡給建奴運送運資者,殺!
三、在建奴工作的大明工匠,限期三月回歸大明,逾期不歸者,視為叛逆!殺!”
要說誰最了解漢人,那絕對是漢人呀。
所以努爾哈赤對漢人的第一條政策就是重用漢人,讓漢人做,職高的直接到了八旗的都統了。
更重要的是漢人的文化才是建奴最缺的東西,開智、明義、辯是非。
不讓運送運資,即便建奴現在自己能開采礦場,冶鐵制鹽等,但依舊不夠。
而工匠技,這是建奴最為缺的,他們自己的那點技和大明工匠的技比起來,簡直就是渣渣了。
“釜底薪?”
“打蛇七寸?”
孫承宗和袁可立兩人眼睛一亮,瞬間察覺到了皇帝的意圖。
直接從源頭上切斷了建奴再次壯大的機會。
“兩位卿合議一下,看看是否可行!”
崇禎說完,轉回到龍案前,端著一杯茶慢慢的喝了起來。
而孫承宗和袁可立陷了沉思之中。
前兩條,孫承宗倒也覺得很正常,道德仁義、忠孝禮儀廉恥、國家大義,這是儒家的風骨。
無論是哪位文人背叛國家,賣主求榮,即便他做出天大的功績,
史書上終究會記載一筆,投降之人,終究會被部分世人鞭罵。
第二條的運資,這是太祖時期就定下的控蒙之策,即便現在商人為了利益鋌而走險,
但現在再重提也是合合理的,為了朝廷,沒人會反對。
但第三條,就讓他有些想不通了,從道德和國家大義層面講,大明的工匠幫助敵人制造武,這是資敵。
可從個人層面講,大明沒有哪條律法規定工匠不能去幫助敵人做東西,手藝是自己的。
這條規定一旦發出去,搞不好會引起部分工匠的抗議,畢竟對他們來說賺錢才是最重要的。
“陛下,這三條均是釜底薪、打蛇七寸的策略,前兩條無可爭議,
但臣以為,第三條似乎有些爭議,臣肯定陛下三思!”
對孫承宗的話,崇禎沒有回應,而是看著若有所思的袁可立:“袁卿的意見呢?”
聽皇帝問自己,袁可立略微沉頓了一下:“陛下可是要將專利權給提上議程?”
“袁卿覺得時機不合時宜?”
“倒也不是,但臣擔心士紳勛貴商人會鬧事,
畢竟這直接打破了他們的控制,極大的影響了他們的利益!”
袁可立說完,遲疑了一下,又道:“臣覺得可以分兩步,第一,在這三項規定的詔書發出前,
可以提出,只要對軍事有用的新興技,都可以獲得重獎,
等局勢再穩固一些了,可以再實施專利權,這期間,也把該搭的框架搭起來。”
孫承宗乍一聽專利權有些懵,但聽到袁可立說新興技的時候,
聯想農業研究院和工業研究院的事,以及三條規定中的最后一條,他就有些明白了。
于是輕聲道:“陛下說的專利權可是工匠技上的權利?”
聽孫承宗這麼問,崇禎愣了一下,隨即反應了過來,
專利權這事是在西安時,他對工業研究院院長王徵提出的如何讓工業研究院正常的運轉的問題,給出的策略,還并未在閣中提出。
“孫卿見微知著!”
崇禎笑道:“袁卿,你給孫卿講講專利權的事!”
袁可立朝著崇禎拱了拱手,又看向孫承宗:“孫閣老,專利權的事是陛下在西安時,
是為了解答工業研究院院長王徵提出的如果朝廷以后不能撥銀子的問題……”
小半刻鐘時間,袁可立將專利權的事大致的描述了一遍,孫承宗聽的目瞪口呆。
等他完全消化之后,看向崇禎的眼神滿是佩服和驚嘆,皇帝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驚天之舉。
這種驚世駭俗,甚至是有些離經叛道的做法竟然出自皇帝之手。
這項政策一旦退出,引發的后果真的是難以預料的,同時也會讓工業快速的發展起來。
“孫卿有何看法?”
聽見皇帝的詢問,孫承宗略一思索,便道:“陛下,臣也認為此刻提出這項政策有些不妥,
但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做。例如將工匠班制三個月,調整為一個月,
如果不來班的,仍舊輸銀代役,甚至說,直接免除班匠制度,
畢竟每年征銀不到十萬兩,以如今太倉庫的存銀,這點銀子也沒有征收的必要了。”
孫承宗說這話的時候,忍不住笑了一下,頗有種腰纏萬貫的覺。
這點銀子,若是放在往年,那可是能發揮極大的作用的,可現在相對與國庫那都是九牛一了。
洪武十九年頒下法令,工匠三年流到京師服役三個月,如期代,名曰班,此后班時間屢有變。
“陛下,臣認為孫閣老所提甚好,法令規定實際班三個月,
但算上往返時間,至得六七個月時間,還到吏與作頭的勒索;
工匠為服役,常常要借錢絹帛,甚至典賣田地子,
故消極怠工、制濫造或浪費原料,乃至逃亡時有發生。
雖然在在化二十一年規定了可以銀代役,但征繳的時候出的問題更多,諸如層層加碼、克扣等等,
而且……而且規定了匠籍制度匠不離局、匠役永充,
凡被編匠籍的工匠,世代不得籍,連眷屬婚配府管制,
臣以為這是工匠逃離去建奴的主要原因了,如果能有保障,誰又想背井離鄉,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去建奴那邊呢?”
經袁可立這麼一解釋,崇禎恍然大悟,班匠這個說法,他有些印象,若不是孫承宗說,他都忘了。
得嘞,老朱又特麼的定了一個坑后代的規矩。
他也是搞不懂了,一個農民出生,逆襲帝的帝王,怎麼就逮著窮苦百姓一個勁的坑。
武世襲斷了普通百姓上升通道,然后軍戶、匠戶等等又將百姓坑了。
崇禎心中吐槽完后,將目看向了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