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門開啟,張凱穿著睡驚愕地看著來人。
老李揶揄道:“張凱,我們可是師兄弟,你就這麼害我?”
張凱有點臉紅,他側過,尷尬地說道:
“李哥,您先進來,有些話我要您說說。”
來到客廳,茶幾上擺著幾盤小菜,一瓶白酒,電視聲音很小,播放的是外國足球比賽。
“弟妹和孩子睡了?”老李低聲問道。
張凱點了點頭:“李哥你坐,我去拿個酒杯。”
老李一擺手:“別,我開車來的,酒就不喝了,你把事跟我說清楚就行。”
兩個人坐下,張凱想了一下說道:
“齊跟一個外地人有矛盾,他只知道對方什麼,住在哪家酒店,但長什麼樣不知道,他領著幾個人在酒店蹲守,為了防止酒店的監控拍下來,他把監控弄壞了。”
老李靜靜地坐著,沒吱聲。
張凱又說道:“誰知對方不是個善茬子,應該會武功,他們幾個人都被打了,而且打的很重。”
“誰報的案?”
“接警那邊記錄的是普通市民,實際是酒店的保安隊長,齊經常去那家酒店,跟保安隊長悉。”
“本來我想照一般刑事案件理,可我剛到現場,郭所的電話就過來了。”
老李擺了擺手:“你跟我說說那個當的怎麼回事?”
“這件事把天捅了!” 張凱苦笑道:
“省委辦公廳副主任,書一長何青雲。”
“什麼?”
老李竟然被嚇站了起來,他手指著張凱,哆了哆嗦問道:
“張...,張凱,這麼重要的況你為什麼不報告所裡?”
張凱已經過了驚嚇期,他一下把老李拉住坐下,小聲說道:
“我思想向後,還真不敢說。”
“為什麼?”
“如果何主任只是路過,隨便問兩句,我怎麼跟所裡代?
老李瞬間就明白了張凱的想法,案子本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人心。
齊仗著家族勢利,在春城橫行霸道管了,打個人而已,一堆人幫著他就能把事磨平。
現在有點麻煩,不是他打人而是被人打了,那這個人只要還在春城,離死不遠了。
這一切都得暗箱作,當然面上的文章也得做的圓滿。
所以才有周局長,郭所長,張凱甚至自己都了幫手。
按照常理,這件事必須按照齊家意思辦,至把那個打人的人判幾年,打幾頓才算解恨。
這個時候,你一個小民警把何青雲抬出來,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何青雲只是隨便問問,過後就忘了,你讓領導們怎麼理這件事?
張凱有自己的顧忌,說與不說都難。
如果何青雲和齊家關係很好,說了也無妨,但如果就是一般關係甚至關係很差,那就麻煩了。
出警帶隊是自己,審案子的也是自己,整理卷宗提出理意見的還是自己,真要有一天翻案,首當其中自己得先制服,至於其他責任,一個也跑不了。
張凱也是人。
當他想明白一切的時候,直接來個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藉著父親不好直接請假回家,這個案子誰倒黴誰接,跟自己沒關係了。
張凱看著神魂不定的老李,他站起來走到電腦前,開啟電腦說道:
“師哥,你看看,就是這個人。”
老李快步走過去,一屁坐在椅子上,目盯著螢幕。
這是政府網。
一個四十左右歲的中年人,目迥迥地看著鏡頭。下面的職務是書一長。
書一是個特定部門,當長的人基本不管事,他主要的工作是給領導當書,掛著辦公廳副主任的銜只是說明他級別很高。
何青雲,滇省第一大!
老李艱難地回過頭問道:“真是他?”
“師哥,我沒想到所裡把這個工作給你了,真是對不起。”
老李嘆了口氣。
以前這種七八雜案子也沒辦,但這次太明目張膽了,自己還是第一責任人,看來是兇多吉了。
真要對上何青雲,齊家一點勝算都沒有,而且這件案子並不複雜,說顛倒黑白都不為過。
張凱拉開屜,拿出一張紙給老李:
“師哥,這是最初的筆錄,齊也在上面,不過何主任沒見過。”
老李追問道:“何主任見過齊嗎?”
張凱遲疑一下說道:“按說他應該沒見過,不過我有種預,何主任去而復返,絕對不簡單。”
老李站起來說道:“別管見沒見過,我們都得當他知道這件事,否則這個黑鍋我背定了。”
“師哥,要不你也裝病吧,這個案子太明目張膽了,我擔心您被牽連。”
老李搖搖頭:“再裝病就不像了,郭所本不信。”
老李走出張凱家,心沮喪地開車回所裡。
大街上行人很,老李心不好,汽車開的也慢。
看見街邊一個小飯店開著,他直接把車停在路邊,去上的制服,一個人走進小店,要了兩個小菜,兩瓶啤酒。
張凱這個王八蛋,鬼鬼的,一看事不好,轉跑了,自己這個黑鍋是背定了。
昧著良心把案子按照齊家的想法做了,也不是不行,以前這種事沒做,不差這一件。
哪個廟裡沒有屈死鬼?只怨那個年輕人倒黴,何苦得罪齊呢?
不過真要做了,風險也大,何青雲這一槓子,到底是什麼目的?真要是他跟齊家不對付,將來翻案,自己首當其衝,直接變炮灰了。
講影響力與實權,齊家還真沒法跟何青雲比,差太多了,齊家畢竟是已經過氣的家族。
齊家老太爺曾經在省裡當領導,門生故吏很多,現在是他兒子在臺上,財政廳副廳長。
何青雲是當紅炸子,後面站著一言九鼎的封疆大吏。
在全省,蔡書記就是天!
僥倖心理是不能有的!
老李邊喝邊想著心思,也許是心鬱悶,兩瓶酒很快就喝完了,他回到車上,剛要啟汽車,猛然間,他突然打了自己一掌。
“我真是傻子!”
“這麼重要的細節我為什麼沒注意到?”
老李坐著不,過了不長時間,他竟然哈哈大笑起來:
“富貴險中求,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