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大明:我能複製戰略物資! 第184章 李建安分發盔甲,朱由樞囤積糧食

《大明:我能複製戰略物資!》 第184章 李建安分發盔甲,朱由樞囤積糧食

楊文嶽道;“大人的想法是這樣的。建安的戰車營可以在城裏推。韃子從哪個城門打進來,把戰車推過去,堵住幾個主要路口,又是一道防線!”

    “我的想法和大人不謀而合。老陳,到時候你出把力,好好幫建安推車。咱們都在城裏,要是敗了,誰也跑不了!”

    陳洪範拱手;“放心吧大人,我肯定好好推車。”

    陳洪範說完自己都想笑,我一個總兵啊,徹底淪為車夫了!

    楊文嶽又道;“另外,知府徐大人是城總調度,負責後勤安排。有事你們可以找他。”

    李建安道;“大人,我那邊還有一千多套破爛盔甲,我帶著也是麻煩,不如您置一下?”

    楊文嶽看了看幾人;“你們誰還缺盔甲?”

    幾個人的盔甲現在都夠了,隻有陳洪範三千人還缺。

    不過他剛剛拿走李建安三百套,不好再要了。

    楊文嶽問李建安;“你有什麽想法?”

    李建安道;“我看不如這樣,拿去送給臺,讓他分發下去,給將士們守城使用。”

    楊文嶽點了點頭,笑道;“甚好。我就不去了,你自己送去吧。”

    “謝大人!”李建安答應了。

    散會後,李建安回營裏,讓劉耳朵(獨耳劉)套二十輛大車,帶一千套盔甲去護漕軍那邊。

    劉耳朵這次跟來,主要管理騎兵營的後勤。騎兵營還有一百多人的馬夫車夫夥夫,都歸他管理。

    一行車隊進護漕軍大營,立刻引起一片

    二十輛大車沒有蓋苫布,一套套盔甲引起將士們一片片驚嘩!

    很多人追隨著,奔跑著,瘋傳著,喊著。將士們紛紛去找各家營頭,趕過來搶盔甲!

Advertisement

    這些破損盔甲在登萊軍那邊不算奢華,可是到了這邊,那絕對是搶破頭的香餑餑!

    最先趕過來的是躍升,那一臉親的笑容,真能把人融化;“爵爺!您去哪啊?先到我營裏喝兩杯啊?”

    李建安還沒說話,龍璽臺老遠就喊起來;“李哥!李哥!”

    龍璽臺飛奔過來,滿臉歡喜,他非常熱地抓住李建安手臂,笑道;“李哥!到我那邊坐一會啊!上回喝的好酒,我那邊還有呢,給你拿回去幾壇啊?”

    這時劉清澤也跑來了,不過他有些尷尬,沒說什麽,隻是向李建安拱手。

    李建安向三個人還禮,笑道;“大夥別拉我,我要送去給臺,讓他分配。你們跟我一塊去就是了。”

    龍璽臺抓著李建安不放手,笑道;“李哥!這邊一共是多副?”

    “差不多一千副吧。”李建安道。

    三個人驚了,出手就是一千副啊!

    難怪都說李建安豪橫,今天真的見識了!

    龍璽臺了;“李哥,上次我們真是對不住你。像您這樣的敞亮人,我們還懷疑你,真是……”

    躍升道;“就是,我們也是聽信了小人的讒言。”

    劉清澤這個氣啊,好嘛,鬧了半天我小人了!

    李建安笑道;“沒事,一回生,二回,以後咱們相久了,就相互了解了。”

    躍升笑道;“說得對,我帶您去找臺大人。”

    兩個人拉扯著李建安,向中軍大帳走去。

    劉清澤急忙跟上。

    不怪三個人激,馬上大戰在即,如果多幾百副盔甲,戰鬥力直線飆升!而且還能減許多傷亡,誰能不激啊!

    世祖接到消息,帶人迎出來,笑容滿麵,拱手笑道;“青藍兄,雪中送炭啊!謝!謝!”

    李建安還禮,笑道;“大人哪裏話。這是我給大人的回禮,不敬意,何足掛齒。”

    世祖發現幾位將領跟來了,看了看後麵車輛,說道;“一共有多副?”

    “差不多一千副吧。”李建安道。

    世祖大喜,對周圍親兵說道;“快!攔在外麵!別讓那幾位巡檢和團練知道。”

    幾個親兵答應了,帶領家丁出去守護。

    李建安笑道;“大人無需擔心,我那邊還有幾百副,隻是更爛一些,一會給他們送去,免得吵架。”

    世祖高興了;“還是你有心啊!想到周全!”

    幾位將領眼看著世祖。

    世祖道;“那這樣吧,督標營四百副,其他兩營三百副,如何?”

    三個人大喜,世祖還是公道的。

    一輛大車是五十副,李建安讓車隊分散,跟隨三位武將回營。

    龍璽臺和躍升大喜,謝一番,高高興興去了。

    劉清澤上前拱手,笑道;“爵爺,此前多有誤會,還見諒。”

    李建安還禮,笑道;“都是誤會,何足掛齒。隻要咱們這些兄弟一條心,把濟南守住了。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劉清澤抱拳;“爵爺大氣!宰相肚裏能撐船,老劉佩服!有空到我營裏喝一杯。”

    李建安還禮;“肯定的,等搬到城裏,我就過去。”

    當下,李建安讓車隊跟劉清澤回去了。

    世祖把李建安請進帳篷,送了一張濟南城區圖,當作回禮。

    李建安回到營裏,車隊已經回來了。他來不及吃飯,又裝上五百套盔甲和一些武,去史可法那邊。

    團練和義士那邊缺乏武,李建安把繳獲的弓箭和武都帶去了。

    當李建安的車隊到達地方軍營地時,整個營地轟了!

    將士們把車輛團團圍住,要不是礙於李建安的麵子,就差手搶了。

    地方上幾位巡檢,團練總兵,剿總,把總,義士首領,將李建安團團圍住,好一番拉扯。

    最後還是史可法出來解圍,才控製住場麵。

    史可法將李建安請進大帳,眾軍頭急忙進去。

    史可法拉著李建安的手臂,非常激;“青藍兄!真是太激了!雪中送炭!雨中送傘啊!有了這些盔甲和武,我們這些小營頭,簡直如虎添翼,敢和韃子拚了!”

    哈哈哈,眾人高興笑了。

    李建安笑道;“憲之兄所言甚是,有眾家英雄在此,何愁賊虜不滅!”

    李建安說著,掏出賬本;“這是賬本,請道鄰兄分配下去吧。”

    史可法大喜,當下讓眾營頭座。

    大夥看著賬本,商量怎麽分配。

    李建安不了解況,就不參與了。

    史可法了解況很詳細,哪個營頭有多裝備一清二楚,誰也蒙不了他。

    史可法比較公正,分得不偏不倚。

    眾營頭心悅誠服,喜笑開。

    當下,眾人出去卸車,很快東西就分完了。

    將士們拿著好武,一個個喜笑開,歡聲笑語。

    李建安想走,被眾人攔住了。

    正是晚飯時間,哪裏肯放他。

    史可法讓擺上酒宴,沒啥好酒,大壇子高粱酒。

    李建安見眾人這麽興到害怕,急忙讓二狗子去人。

    震天東和鐵和尚帶人趕來,兩個人都是酒壇子,幫李建安擋了不

    幾個人喝高興了,回去後呼呼大睡。

    …………

    濟南,德王朱由樞沒有睡。

    興!他太興了!在書房裏走來走去,興得直抓耳撓腮,搖頭晃腦。

    作為一個中年胖子,朱由樞姿拔,人高馬大,典型的營養過剩。

    有明一代,在山東共有六位親王,其中三位已經絕戶。

    現在還剩下三王,兗(yan三聲)州的魯王,青州的衡王,還有濟南的德王朱由樞。

    明朝對藩王實行圈養,各地的藩王沒有兵馬,隻能生活在城中。

    朝廷給予藩王宗親的俸祿非常優厚,以德王來說,封國時是五萬石,現在降為一萬石,還有布匹、綢、鹽、良馬、花朵,牲畜,草料等等數十種。

    明朝開國時,朱家隻有幾十人,到現在已經繁衍到超過百萬(直係男丁22萬,算上家口過百萬)。

    龐大的宗親需要朝廷供養,每年的花費超過朝廷整稅收的一半!

    嘉靖年間,出臺《宗藩條例》,可惜治標不治本。

    張居正時,嚴控支出,況稍好。

    首輔申時行主政期間,河南,山西,陝西俸祿定為永額,不再增加(加無可加,本省全部稅收都不夠!)

    天啟四年,魏忠賢定了全國永額。

    崇禎開始,全國宗親開始拖欠俸祿,開放四民之

    所謂四民之,就是士農工商。

    之前宗親不可以從事士農工商,現在都放開了,可以自謀生路。

    德王朱由樞被欠俸好幾年了,拖拖拉拉,林林總總加在一起有七八萬兩。

    幾天前,朱由樞聽說來了上千車資和牲口,他找到濟南知府鬧了一次,結果隻鬧來一百頭牲口,已經快吃完了。

    今天,朱由樞興了,他謀劃已久的發財路子,通了!

    朝廷拖欠我俸祿,我自己掙!

    當當當!房門響了。

    朱由樞大驚,心澎湃;“進來!”

    房門開了,賴師爺鬼鬼祟祟的,進門來,又把房門關上了。

    朱由樞盯著賴師爺的表

    賴師爺猥瑣地笑了;“王爺,定了!兩路大軍全部城,死守濟南!”

    “太好了!”朱由樞興得直拍手,說道;“你馬上去銀庫拿金子,把那些糧行的存貨全部盤下來,還有那些大磨坊。”

    “小人明白。”賴師爺笑道。

    朱由樞道;“記住,要神不知鬼不覺,夜裏拉糧食。”

    “放心吧王爺,小人都明白。”賴師爺笑道。

    朱由樞見賴師爺沒走,有些奇怪;“怎麽還不去?”

    賴師爺猶豫一下;“王爺,小人多,想多問一句?”

    “你說?”朱由樞道。

    賴師爺道;“咱們囤積糧食。可是,萬一要是城破了,糧食可不好藏?”

    朱由樞喝道;“你愚住了吧。城要是破了,金銀就能藏住嗎?藏住了,命還在嗎?”

    “本王賭得就是城不破!城破了,大夥一塊玩完。城要是守住了,這全濟南的財富,就會源源不斷流到咱們手裏!”

    賴師爺笑了;“王爺高明,佩服,佩服!”

    “去辦吧。”朱由樞道。

    賴師爺答應一聲,鬼鬼祟祟出去了。

    朱由樞興起來,拿來算盤,盤算起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