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武俠仙俠 一劍斬破九重天 七十、一劍縹緲

《一劍斬破九重天》 七十、一劍縹緲

這位老者出小黑山島,正是辛十四郎的大伯,做辛雙清。書趣樓()

他見得王崇隻是一劍,就破去了自己苦修多年的大擒拿手法,劍如電卷來,不由得煞是心驚,大道:“眾道友且齊心合力,共寢此獠。”

辛雙清心頭已是生出了懼意,並無十足信心,對敵王崇!

本來穩居大船之上,隻做陣之態,並沒想過,此戰還要出手的其餘六位金丹也都惶怒不盡。

王崇殺手順,也沒覺得死於他劍下的亡魂,有什麼了不得。

但這些十四島的前輩耆老,卻憤怒至無以復加,王崇斬殺的這些年輕弟子,卻是十四島數百年培養的菁華,多半都是他們的子侄,骨至親!

就算沒有辛雙清的呼喝,這些人也不會放過王崇,此時更各起遁了聯手之勢。

一個婦人足踏五,大喝道:“所有人都退開去,此獠兇狠,讓我們幾個長輩出手。”

剛才王崇著實把這些海外散修的年青一代殺的膽寒了,平時也自詡劍乘風,逍遙倜儻,是劍仙中人的十四島年輕人,再也不敢逞強,一起遁散開。

甚至有膽怯的,直接縱起遁,落回了大船上,船上有陣法保護,他們方纔能安心。

王崇隻求速戰速決,先殺了須發皆白的老者,本不管十四島的散修如何調兵遣將,也不管那幾個圍上來的金丹宗師,隻是一劍煌煌,如電斬去。

辛雙清自知,就算其餘十四島的金丹宗師來援,也要稍遲一刻,自己須得抵擋王崇三招五式!

他一咬牙,催了百幻金環,無數金勁氣化為圈環,四麵八方向王崇擊來。

辛雙清的先天厚土大擒拿被破,一時半會也聚不起來真氣,使不出這一招,隻能以小黑山島傳的百幻金環對敵。

Advertisement

這位小黑山島的耆老,心頭也是忐忑,隻恨自己並不通劍,也沒有一口好飛劍,麵對如此兇殘的敵人,居然沒得卻敵之法。

無數百幻金環浮空,但王崇的影卻如夢幻水泡,忽然散與空氣中。

辛雙清這一驚,當真非同小可,急忙催生十餘百幻金環護,但卻早就來不及了,一道無形的劍,從他肋下切,把這位小黑山島的金丹宗師,一劍貫穿了子。

卻是王崇盤算,自己若是強攻,未必能夠三招兩式,就將這位須發皆白的老頭殺了,就起了私,換了無形劍,襲得手。

辛雙清好歹也是金丹宗師,軀百煉,中了一劍,也還不得死,怒吼一聲,匯聚畢生真氣在手上,一掌就向著虛空拍下。

他拚死一擊,用盡了全力,隻可惜王崇一劍得手,早就換了方位。辛雙清全力一擊,都落在了空出,反而震得創口鮮噴湧,極為怕人。

王崇收了無形劍,一招——燮理

劍劍驟盛!

劍共有十二劍訣,對應一十二招劍法,王崇自從得了元劍訣,大半功夫都用在了修煉元真氣上,對劍並無太多苦功。

但是他與劍,倒也頗有天賦,這一招燮理,深的定休所創的元劍法的真髓!

燮理之語,出自《尚書·周》:“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

原意是輔佐天子,太平天下!

定休用在元劍的首式上,乃是寓意,元真氣雖然乃是純,但卻要理順,萬平衡!

這一劍,亦是中正平和,並無暴戾,盡顯玄門正宗劍法的堂皇大氣。

王崇襲辛雙清那一劍,知道金丹宗師臨死反撲,必然非同小可,就沒有出盡全力,及時移形換位,但這一劍是正麵強攻,卻再無半分顧忌。

距離辛雙清最近的一位十四島宗師,名喚極烈!

落珈島,乃是極夫人的侄兒,他的遁法最快,隻是剛才小覷了王崇,沒有搶先出手,這才讓辛雙清搶了先。

此時他催了落珈島的極真法,化五長虹,厲喝道:“小賊敢爾!”

縱然他全力出手,卻也救不得辛雙清了!

王崇一劍如經日赤虹,把已經沒有了還手之力的辛雙清一劍斬殺,劍轉折,從容麵對極烈的極真法。

極烈把家傳的極真法,催運到了極限,一真氣在他的諸般手法催下,隔空拍擊,整個人都宛如在發發亮。

饒是元劍犀利,王崇終究經驗不足,一時間也找不到反擊之機!

“這傢夥!一實力,怕是不輸給黃袍兒!”

極烈出落珈島,不但修家傳的極真法,還從姑母極夫人,學了金沙教的道法,兼兩家之長,就算放在名門大派,也是極出的傳人,遠勝出十四島的其餘人

王崇又不是跟他鬥法,見極烈功法厲害,手段豪強,劍一轉,就換了對手,和另外一位十四島的金丹宗師上了手。

這位金丹宗師,出朱家島,是朱瑬文的長輩,一手丙丁雷法,老而彌堅,比朱瑬文強盛不知多

王崇劍如龍,在漫天的丙丁雷火轟擊下,遊走不定,一時間居然也近不得。

其實若非是辛雙清大意,上來就跟王崇拚,被元劍破了先天厚土大擒拿,他也未必就幾個照麵,就被王崇所斬。

有了辛雙清這個先例,極烈和諸位朱家島的耆老,全不跟他近遊鬥,一個以極真法,鋪天蓋地之勢,得王崇隻能見著破招,一個以丙丁雷法,轟烈之勢,得王崇要麼捱上幾記雷火,要麼就隻能避走。

極烈的手段,還算是鬥法的正途,但這位朱家島的耆老,卻知道,暴風驟雨,終不持久,自己不過是仗著,還有其他十四島的道友幫手,並用不著跟這兇殘的小賊持久苦鬥。

王崇倒也有信心,百餘招,斬了這位朱家島的耆老,但哪裡有人會給慢條斯理鬥法的機會?

一位穿青貌婦人,素手輕挽,了一個劍法,喝道:“去!”

一口青,就如電飛來。

這個青貌婦人,乃是青萍島島主,名許竹青!號青萍仙子,一手劍法為十四島第一,劍,僅僅隻在極夫人之下!

王崇虛虛一引,元劍飛出,化為赤虹,和青萍仙子的劍,在虛空糾纏刺擊,兩人的劍都快,頃刻間拚鬥了千百次。

極烈在雙方劍錯的一剎,極真法全力鋪開,繽紛十氣縱橫,王崇不得收劍回,抵極烈的極真氣。

青萍仙子收了自家飛劍回來,心頭頗有震駭,數百年苦修的劍,自然是遠在王崇之上,但是飛劍品質,卻遠遜對方,若非極烈適時出手,再有這般狠鬥下去,的飛劍隻怕就要被元劍斬斷。

“不愧是峨眉的飛劍,就是不知道,這一口飛劍是什麼名目!”

都傳說王崇竊了峨眉的四口飛劍,青萍仙子原本還不深信,但此時卻信了十足十,畢竟能夠比數百年祭煉的飛劍,還更勝一籌的飛劍,世上也沒多幾口。

極烈跟王崇手不過十招,又換了一位十四島的金丹宗師,此人催十餘口飛叉,黑煙繚繞,出手鬼氣森森。

王崇的元劍,最克邪祟,手不過一招,就一招——大日焚空!

如火,連斬七口飛叉,嚇得這位宗師急忙收了飛叉遁走。其實他的道行法,在十四島中也算名列前馬,原也不至於如此慘敗。隻可惜他的魂飛叉,被元劍所剋製,連一個照麵都沒能撐下來。

王崇斬殺了辛雙清,跟十四島的諸位金丹宗師手,雖然並未落於下風,卻心頭警惕,暗忖道:“若是一對一,除了那個使用五十彩,罕有元磁之力真氣的傢夥,我是誰也不懼,但一挑六,可就力有未逮。在他們合圍之前,我須得盡快逃走。”

此時十四島的六位金丹宗師,早就把他圍困起來,每個人都恨意充盈,畢竟給他殺了數十位十四島的晚輩,還一劍斬殺了辛雙清,此等大仇,傾盡三江四海,也不能洗清。

十四島的人,本來就是想要奪取峨眉的劍訣和飛劍,還想著留王崇一條命,送去峨眉差,盡管去了峨眉,他也肯定活不得了。

此時卻都生了殺心,隻是大家都知道,殺了這小賊之前,一定要問出來峨眉劍訣,所以並未合圍,而是番邀鬥。

每次都是極烈出手,接下王崇的反撲,然後再換一位金丹宗師出手。

足下一朵五婦人,一直都沒有出手,悄悄把一口袋靈砂放出,漫天都是稀碎的點,這卻是十四島的人,聽說王崇善於,剛剛他又藉助襲了辛雙清,故而纔想出來的破解辦法。

這位婦人放出的靈砂,滿空遍佈,就算王崇能夠,都會給的靈砂顯出來方位。

王崇被人番上來鬥劍,一時間還未覺察,待得他發現,滿空都布滿靈砂,自己劍一劃,就有五華,心頭就是一,暗道:“不能繼續鬥劍了,須得趕。”

王崇駕馭了元劍,直撲使用魂飛叉的那位十四島金丹高手,但卻故意讓元劍被青萍島主許竹青的飛劍絆住,自己出一臉驚慌的模樣,向另外一個方向撲去。

守護這個方位之人,乃是白沙島主彭真人!

他祖父乃是漁民,出海的時候,被一條母龍汙,後來施展計謀逃出了母龍的巢

三年後,母龍在他祖父出海的時候,跟隨了半日,拋了一個嬰孩上船,便是彭真人的父親。這位人龍相之子,天生有鱗片,能潛深海,遊玩的時候,發現了一位前輩散仙的水下府,就此學得道法,創下了白沙島一脈。

彭真人天生力大無窮,尤勝其父,煉就一手滾龍拳,一拳便有崩天裂海之力。

隻是他雖然拳法通神,卻也知道,赤手空拳,抵擋不得仙家飛劍,一直都沒敢上前去,跟王崇鬥法。

此時見王崇的飛劍被絆住,自持滾龍拳法,強橫無雙,大吼一聲,一拳轟出,虛空之中,被拳勁打出了六道白氣,都有蛟龍之態。

這是滾龍拳的一招,九龍破海!

如是修煉到了極致,一拳就能有九龍鬧海之力,彭真人雖然還未修煉至這一招巔峰,卻也威勢赫赫。

彭真人曾以此招拳法,轟殺三位金丹大妖,在十四島也是極有名頭。

王崇施展十二形訣,連破五道拳勁,但第六道拳勁,卻出手稍慢,沒能卸開,被轟中了後心。

嚨一甜,噴了一口“鯨”,被彭真人看出“破綻”,大吼一聲,又復一拳搗出,使出了滾龍拳法最為霸道的一式——滄海

王崇被這位金丹宗師“欺近”邊,雙手掌抵擋,頓時呈現不支。

彭真人正要一鼓作氣,斃殺了這小賊魔,忽然想起來峨眉的劍訣,不由得收了幾分真氣。

便在此時,王崇上氣勢陡然暴漲,一拳反擊,竟爾比未有創的時候,氣勢更勝。

若是王崇出劍,彭真人本不會拚,隻會退開,讓極烈上來纏住,但王崇竟然“垂死掙紮”,要用拳法跟他拚鬥,彭真人哪裡害怕?

滄海加了一分力氣,以泄勁為主,雙方拳掌拚,彭真人才覺察不對,王崇的拳勁剛猛莫京,一層層大力湧,一瞬間拳勁就疊加了三十三層,遠遠超出了滄海所能化卸勁力的極限。

彭真人可不知道,王崇故意被青萍仙子絆住元劍,就是為了算計他。

他不是沒辦法接下六道滾龍拳勁,而是故意捱了一記,為了不至於創太重,他還先化去五道拳勁,試探滾龍拳勁的威力,更出手化散最後一道拳勁的威力,這才以甲玄罡煉接了一記。

饒是如此,他接一道滾龍拳勁,也的確了傷,讓彭真人一時大意,被他拉近了距離。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