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燕宮殺,公子他日日嬌寵 第309章 我運即是國運

《燕宮殺,公子他日日嬌寵》 第309章 我運即是國運

依稀記得從前也為那人烤過番薯。

是有這樣的事吧?

似乎是在大營,但到底是在行軍大帳,還是薊城大營,也記不清楚了。

也許有,也許沒有。

但那人看見了小番薯,咳聲很快了下去。

聽見那人的袍發出輕微的沙沙聲,那沙沙聲好似正往這邊來。

把木紗門掩住了,唯一的一條被關得嚴嚴實實。

就在室,那人就在外室,一道薄薄的木紗門隔著,雖能約看見人影,但到底把人隔了兩個世界。

外頭的人將手扶在門上,溫聲道,“小七,你出來,我們說說話吧。”

小七背過去,“但我并沒有話與你說。”

“那我說,你聽,可好?”

小七想,給那人番薯,是因了那人的好,并不是旁的原因,但他既愿意說,聽幾句也無妨,因而只是坐著沒有答話。

“你以前也給我烤過番薯”

他還沒有說完,小七便打斷了他,“我不是為你烤的,是為自己烤的。”

真是自作多

因為從小喜歡吃烤番薯,這才手來烤,見他可憐,才送他一個,才不是為他而烤。

那人好一會兒沒有說話,隔著木紗門亦不知他在想什麼。

他大約還想再說些什麼吧,但又不知該如何接話,因此遲遲也沒有開口。

Advertisement

小七不再等他,端起小盤子回到窗邊,自顧自吃起了烤番薯。

已是二月底了,薊城的雪仍舊鋪天蓋地地下著。覆住了蘭臺的亭臺樓閣,覆住了長廊的神瓦當,縱目去,卻再看不見那高聳云端的青瓦樓了。

而這富有山野雅趣的茶室庭院在蘭臺之一派,檐下垂著長長的冰柱,木廊邊沿也掛了一層

淺淺的雪,那株壯的青松仍舊迎雪傲立,那壯的枝椏,那碧綠的松針,那褐的松果,全都覆了厚厚的一層。

護衛將軍們一個個人高馬大,就在抱劍挎刀立在廊下。

持掃帚的寺人將院落清掃得干干凈凈,他們駐足對面長廊下躲雪,閑談起這場雪又要下多久,談起半月前的地死了多人,也偶爾說幾句對今年的祈盼。

但在他們臉上,并不能看出對未來有多大的盼頭。

是了,這年頭活著已是不易,過了今朝未必能有明日,終究是活一日算一日,得過且過,茍且生罷了。

是了,杞人憂天能有什麼用,人要樂天知命,過好當下才是最最重要的事。

寺人們手哈氣,凍得輕輕跺腳,他們仰頭天,也時不時地盯著庭院,不等雪落得厚了,便疾疾奔出長廊,在院中掃出一條小徑來。

小七烤著爐子,已是兩塊番薯進了肚。

還看見有一只小貍奴在雪里閃過,“喵嗚”了一聲,踩著石階竄上屋檐,不止跑到哪里去了,唯在雪里留下一串小巧可的爪印。

聽見那人低低地咳嗽,而窗外鄭寺人與啞婆子端來了這一日的湯藥,正穿過庭院匆匆往茶室里來。

小七轉頭去,那人還兀自坐在木紗門外,不知道那番薯他有沒有了腹。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地過,愿說話就說,不愿說話就不說,這道木紗門大多時候都關得嚴實,不出去,也不許外頭的人進來。

心如止水,好似從來沒有這麼安穩過。

公子與他的軍師將軍們議事時,大多都在外頭茶室里,并不避

聽見他們商議有關魏公子的事,說魏宮派使臣來薊城談判,說武王已撕毀與楚國的盟約,下令從燕國邊境撤軍,但要求放了魏公子,并接章德公主與小公子一同回國。

但聽公子說,如今通往魏國仍舊大雪封路,章德公主才有孕,不得舟車勞苦,仍要留魏公子與章德公主在燕宮小住,只是撤去虎賁軍,許他自由出萬福宮。但仍困在燕宮,不許出金馬門。

魏宮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為了魏公子的安危,只得一退再退。

聽說魏武王與燕莊王不辭辛勞,親至兩國邊境雁門筑臺結盟,以國運歃立誓,并布告天下,約定姻親之國,永以為好,再不起戰事。

既提到國運,有人便提議,說北羌王帶來的大薩滿十分靈驗,不如請大薩滿來占一占燕國國運。(一般認為,薩滿教起于原始漁獵時代,其理論基是萬有靈論。在各種外來宗教先后傳之前,薩滿教幾乎獨占了我國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壇。薩滿一詞最早在我國史籍《三朝北盟會編》中出現,“兀室而有才。……國人號為珊蠻。珊蠻者,真語巫嫗也,以其通變如神。”)

公子不悅,斥道,“國運是什麼?我運即是國運,何須問道異族,荒唐!”

即便他如今負重傷,仍舊說得出這般霸道的話。

是了,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那人從不信什麼鬼神之說。(出自唐·柳宗元《非國語·神降于莘》,是柳宗元關于治國的無神論命題,即強者只憑借人的力量,弱者才求助神明)

從近些年看,燕國在諸國之中勢頭最勁,大有席卷宇,一匡天下的氣運。

  軍師謀士們再不敢提什麼國運,而不幾日的工夫,駐守燕關的魏軍已撤回了魏境之

一晃眼的工夫,已到了三月中。

茶室外的卿大夫們又說楚國二十萬大軍仍在燕關駐扎,另有戰車約計千乘,不肯退兵。

楚國自古阜民,是膏之地,因而不必擔心糧草輜重的問題,年前那一戰,楚國雖敗,但并未傷及本。

他們提到公子雖負傷不能督軍,但燕國大將如云,鐵騎亦是驍勇善戰,何況還有北羌兵馬在前頭沖鋒陷陣,在兵力上不是沒有勝算,只是燕國這年冬天太長,糧食產量低下,若要遠征伐楚,只怕供養不起三軍的口糧。

因而薊城之分為兩派,一派主站,一派主和,雙方槍舌戰,不是西風倒東風,就是東風倒西風,就在這茶室之論戰了七八日,仍舊僵持不下。

小七便日聽他們舌戰群儒,高談雄辯,聽得頭昏腦漲,耳朵都要炸了。

有一回好不容易人都走了,推開木紗門鉆出腦袋便沖那人道,“要不你走!要不我走!我不想聽你們議事!吵死了!”

他們議他們的事,的清閑日子,何必讓聽見。

別到頭來,再給安上一個里通外國的罪名。

切。

打就打,想和就和,愿吵就吵,本不想聽,一句也不想聽。

趴在窗口,看雪,烤火,吃鋪,不是很好嗎?

知道得越多死得越快,又不是不懂得這個道理。

早在許久許久之前,早在魏昭平三年冬便知道了好吧。

真是。

什麼玩意兒。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