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迭現。
三天,白虎(白化東北虎)、白熊(苦兀即庫頁島上的北極熊)、凰(紅腹錦)、麒麟(長頸鹿)紛紛呈現在京師城街頭,讓京師百姓無不震驚喜悅,歡呼盛世即將到來。
馮紫英都沒想到,這瑞的出現與《今日新聞》的輿論配合,再加上張氏一族前朝宗室數百人在午門外歡呼新舊更替,天命所歸,竟然有如此的聲勢和效果,弄得整個京師城乃至京畿地區都沸騰起來了。
當然對馮紫英來說,他更看重來自各地方員們的上表。
並沒有什麼太驚人的意外,南北各省三司乃至各府州的上表都如雪片一樣向京中飛來,連帶著各地的報紙也同樣在歡慶新朝已立。
國號華,年號大觀。
本來這大觀也是有人用過的年號,但是對馮紫英來說,大觀二字結太深,也就顧不得那麼多了,他希這個大觀年號最好能有用上三五十年,最不濟也要像前朝的元熙年號一樣,一用就是四十二年。
選什麼國號也是煞費苦心,齊,晉,都列了選項,但是都因爲前朝就有,且不那麼吉祥,所以被否了。
齊是因爲馮紫英原籍山東,齊魯作爲山東指代可用,而晉則是因爲馮氏一族發跡於晉北大同,所以用晉亦可,但是考慮到黃巢的大齊和司馬氏的東西晉,似乎都有點兒像短命王朝,所以最終還是馮紫英拿定主意選了華爲國號。
蓋因漢人其實就是華夏淵源而來,而在古語中,華即是夏,相互通用,但正史中只有大夏王朝,尚無大華王朝,那麼他這個穿越者也就僭越放肆一回了,順帶也將整個中華民族涵蓋進來。
華朝初立,自然是要大肆慶典一番的。
那麼在小暑和大暑期間,舉辦慶典燈會就了一個最好的娛樂民間的方式。
但這一切都需要一個新的閣和八部都察院來承擔。
當後續幾天裡各地上上表和祥瑞相輝映時,馮紫英已經意識到了新朝的立就是一個水到渠的故事了。
一些士人原本還在那裡糾結頑抗,但是等到輿論起來,祥瑞並現,各地紛紛擁戴,商人們更是在各地都紛紛造勢以慶賀新朝,這些人也都不傻,立即就意識到大勢已去,除了極數人外,絕大部分都通過各種渠道向朝中表達了意願。
新朝的立朝大典在六月初一正式舉行,屆時普天同慶,大赦天下。
再三斟酌之後,馮紫英最終仍然選擇了崔景榮作爲首輔。
一來,崔景榮是北地士人首領,而且格中正平和,善於團結各方,二來崔景榮年齡也不小了,一屆首輔之後,也差不多就該棒了,屆時像練國事就可以考慮接班。
按照馮紫英的設想,練國事最遲在大觀八年就要接班,如果崔景榮幹得順暢,也還行,那麼可以考慮在多幹兩年帶一帶,第二屆閣可以考慮讓練國事接任次輔,算是一個學習鍛鍊和適應。
次輔選擇的是柴恪。
一來柴恪素來和馮紫英關係切,二來湖廣士人也是較爲團結且主向自己輸誠的士人羣,同時柴恪也較爲識大顧大局。
比起北地士人的對立分裂和江南士人的一盤散沙,湖廣士人反而更爲齊心聚力。
羣輔,也就是其他閣臣,選擇了徐啓、練國事。
實際上相當於增補了一名,也就是練國事閣。
四個閣臣其實是不適合的,按照馮紫英的預定也應該是五人,但考慮到未來樞院的設立,將會由武人擔任樞院的樞使,而樞使則要閣擔任閣臣,同樣也要首輔制約,所以預留了一個名額。
這也是馮紫英與崔景榮、柴恪、徐啓、練國事以及自己老爹幾番商議下來得出的一個妥協方案。
既要穩定武人的緒,給他們一個說法保證,這也算是自己的基本盤,又要平衡文臣們那邊的態度,怎樣制約武人,那麼就兩邊都需要做出讓步。
安排一名武人閣,對武人來說已然是一個天大的恩賜了,這在之前已經是想都沒想過的好事了。
當然有一點武人們可能有所忽略,那就是武人擔任樞使,閣爲羣輔,卻仍然要服從閣的統一調度,這相當於因爲武人安上了一個籠頭。
但不管怎麼說,在武人們看來,這已經是一個他們爭取來的巨大進展了,可喜可賀。
至於說誰來大人樞使,這馮紫英還在考慮當中。
尤世功和曹文詔,以及文龍和劉東暘都在候選人之列。
相較之下,文龍和劉東暘競爭力弱了一點,文龍剛當上遼東總兵不久,哪怕是在軍中的威信都還不足,而劉東暘雖然能打仗,但是他的寧夏反叛經歷讓文臣們極爲牴,所以哪怕馮紫英不太在意這一點,但是也算是一個短板了。
尤世功和曹文詔兩個人就真的是勢均力敵了。
一個是馮唐在榆林時一手舉薦起來的,一個則是馮唐從大同帶出來的,論資歷,論戰功,論威,二人都不相上下,正因爲如此,才讓馮紫英都覺得頭疼。
好在擺在面前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誰當樞使,那麼另外一個人就能爲對蒙古一戰的大軍統帥。
這同樣是一個極力的位置,甚至能夠名垂青史,比起當樞使來,可謂不遑多讓,要知道只要對蒙古一戰功,這主帥回來,遲早也是要安排一任樞使位置的,無外乎這大華朝第一任樞使這個稱謂顯得有些唯一罷了,畢竟是首任。
在這兩個位置的選擇上,估計尤世功和曹文詔其實都更傾向於選擇當征伐蒙古大軍的統帥,對武人來說,打仗纔是最力的,而爲反而沒那麼有吸引力。
只不過樞使這個位置基本上是代表著武人的巔峰,也需要爲軍隊爭取利益,這一個位置也不容許文人手。
都察院左都史選擇了楊漣,也算是衆所歸。
楊漣子剛直,就算是韓爌也不住,而他能與柴恪等人達一致,主輸誠新朝,在馮紫英看來已經是極爲難得了,那麼自己肯定也要有所回報了。
右都史則讓原大理寺卿曹於汴出任,這也是一個最早輸誠的北地文人,而且和韓爌、孫居相他們關係不睦,這也是馮紫英讓其擔任右都史的一個主因。
吏部尚書由王永來出任。
這也是一個妥協。
王永算是北地士人中較爲中立的角,不過其對考法的接度比較高,認爲地方上的政績考評早就應該改革,如何量定地方員的業績,應該有一個較爲合理的方略大綱出來,在這一點上和考法的初衷一致。
戶部尚書則選了畢自嚴。
這也震了整個朝野。
從商部右侍郎直升戶部尚書,這樣一個巨大的誇升讓很多人都難以理解,就算是畢自嚴是皇上的山東鄉人,但這是戶部尚書之位,非絕對心腹不能擔當,單純一個鄉人是解釋不了的。
當然後來也有各種傳言出來,比如畢自嚴在北地士人分裂的時候,力馮紫英,而且率先表明態度,因此贏得了皇帝陛下的認可云云,但其實是馮紫英印象中前世歷史中畢自嚴就是明末有數的財計專家,崇禎初年全靠他的財計,才能讓崇禎帝繼位那幾年勉力維繫下來。
現在新朝的財政肯定比前世明末不可同日而語,但是面臨要對蒙古一戰,也需要一個於財計的人來統籌安排,所以馮紫英才力排衆議將畢自嚴擢拔爲戶部尚書。
禮部尚書馮紫英選了張鼐。
也就是那個在陝西擔任過左布政使接馮紫英班,後來又回京擔任禮部左侍郎的松江士人。
松江士人在這一次的新朝初立中出了大力氣,態度也格外堅決,加之松江未來會日益爲南北經濟發展的中樞,所以給所有士人一個鼓勵,或者說一個示範效應很有必要。
加之張鼐此人相對務實,雖然是老牌士人,但是對格財計這些“旁門左道”沒那麼排斥,甚至和徐啓、李之藻這些人都有,所以讓其擔任禮部尚書,也算是人盡其用。
兵部尚書仍然是孫承宗,沒有變化,但袁可立取代熊廷弼出任左侍郎。
既然不願意爲新朝出力,馮紫英也沒有慣著熊廷弼,那就回家好生休養,好好想一想,想明白了,再來說做的事。
刑部尚書由左斗出任。
左斗格剛直,嫉惡如仇,不過在這一次新朝立過程中,他也表現出了較爲理的一面,有保留地表示了支持態度。
能做到這一點已經很不容易了,以他的士人氣節,這也算是一個妥協了。
工部尚書李之藻,這也沒什麼懸念,哪怕李之藻信西教,但是一來態度鮮明支持新朝,二來此人的確在格上頗有造詣,而且大力支持向西夷學習格技,並組織翻譯西夷這一類的書籍。
商部尚書由賈化出任,這也算是這個在關鍵時刻總算是站對了陣營的傢伙一個獎勵。
農部尚書由潘汝楨出任,這也是對自己嫡系的一個獎賞。
傅試出任順天府尹,這也沒有懸念。
章節報錯 分給朋友:
這是一個從小兵到將軍的故事。主角沒有部下,但是兄弟萬千。女性人物不少,可是真愛唯一。雖然白手起家,卻是志在天下。主角在戰場上的表現:反人類罪,搞大屠殺。日常工作上的表現:搞上司的女人。生活作風上的表現:搞一夫多妻。經濟作風上的表現:史上最大的貪官,最清廉的將軍,最兇狠的強盜。作者言:我們yy結果,但我們不yy過程。讓一切奇蹟,都變得合理而自然。
楊洋、李一桐、蔣璐霞主演軍旅題材電視劇《特戰榮耀》原著小說!中國軍事文學領軍人物、《戰狼》編劇紛舞妖姬,繼《戰狼》後再寫特種兵鉅作,書影聯動,為讀者奉上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寫透一群不知道死亡和畏懼為何物的超級敢死隊,打造新特種兵形象,創造出屬於中國的“兵長”!首部換代衝突、信息化轉型、鬼才大兵的特種兵大作!兄弟情滿分,衝突值滿分,愛情也不浮於表面!女性角色不再是花瓶!有撕逼,不狗血,有動作,不套路!內容簡介:全套小說講述了燕破岳從一名技能突出,卻與集體格格不入的“兵王”,在嚴酷環境與艱鉅任務的捶打之下,逐漸融入群體,與軍中工程師艾千雪、女兵王郭笑笑、戰友蕭雲傑等並肩作戰共同成長,最終成長為優秀武警特戰隊員的熱血軍旅故事。第四部:“始皇特戰隊”肩扛普通人無法知道的巨大責任,潛伏在黑暗裡,時時刻刻等待出擊。他們經過了嚴格的訓練、扛過了驚人的淘汰率,能在“始皇”活下來的人,都是國家手裡最為鋒利的劍、強大的殺敵利器。在槍砲聲的洗禮中,等待著他們的,是一場棋逢對手、勢均力敵的大決戰!
“島寇荼毒,痛及滇西,誰無血氣,忍棄邊陲,桓桓將士,不顧艱危,十蕩十決,甘死如飴,座中有壙,名勒豐碑,懍懍大義,昭示來茲。”謹以此文獻給曾經為了保衛國家出國在緬甸與倭寇決一死戰的遠征軍將士們!歷史不會忘記,中國人不會忘記,雖然你們曾經被記憶…
秦瑱穿越三國,成了一個寒門士子。 為了改變命運,四處求學,最終投入曹操麾下。 憑著超越時代的見識,屢次建功。 本想輔佐曹操成就霸業,沒想到卻因功勞太大,引起曹操忌憚。 正逢宛城之戰,眼見老曹要一炮害三賢,秦瑱再次勸誡,卻惹得曹操怒斥。 於是秦瑱果斷掛印而去,你老曹不是多疑嗎?那這軍師不當也罷! 至此,秦瑱轉入劉備麾下,以一人之力,提前改變天下大局。 奪淮南、戰呂布、敗孫策、取荊州,短短數年之間,輔佐老劉成就霸業。 多年之後,曹操遲暮,病榻之前,謂眾人云: 「孤一生行事,但無悔過,唯秦子瑄離去,孤之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