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和離后,我被太子嬌養了 第234章 冰魄寒光,無極猜想(四k)

《和離后,我被太子嬌養了》 第234章 冰魄寒光,無極猜想(四k)

忽然間,天地間盤旋的氣鋒倏斂,至靜至極。

趙青從懸浮于半空中的姿態緩緩飄下,作輕而沉穩,仿佛遵循著某種奇妙的軌跡,氣息變得更加深不可測起來。

不知何時,氣場最中心的區域出現了一團澹藍,在的雙手間極速環繞流,總量越來越多,卻給人帶來一種能凝固凍結一切的覺,與靜達到了一個奇異的平衡狀態。

在至至寒的明玉真氣與漩渦的加之下,漩渦核心的空氣竟然化為了態,可以如水一般流,被趙青自如地縱,變了圓柱的形狀,對準著地面上神凝重的掃地老僧。

只見趙青神似若無掛礙,漫不經意地將其作為一劍刺出,十分玄妙,仿佛暗合冥冥中的道理,澹藍與劍氣融為一,化作一道藍白的明亮劍,向著老僧的位置激而去。

借助手時彼此的氣機牽引,氣神激發到極致、“萬象浩虛功”全力施展的狀態下,自然而然地悟出了這式將寒之力、凝聚低溫態空氣的絕招,與劍法融合在了一起,威力奇大。

若是被這一道至至寒的劍氣命中,整個人將立即化為一座晶瑩剔的冰凋,隨后破碎變無數粒細不可察的塵,自天地之間消失。

由于并不想真的制對方于死地,趙青的這-招“冰魄寒”,發出的速度并不算快,劍飄飄,同時鎖定了十數方位,可以在最后的關頭調整位置。

著沿途擴散開的一圈圈澹澹白霧,掃地老僧的心中陡然震應到了前所未見的巨大威脅。

這一劍,已足以讓自己殞落當場,剎那間化為齏,只能尋取那不可捉的轉世與來生。

Advertisement

“諸法實相印”可凝聚畢生功力,發出超越巔峰的一擊,且出招速度頗快,但與之對應的是,在這一印擊出之后,便會因為力量過度消耗,陷一種類似于力的狀態,與林派的“一拍兩散”類似。

縱然老僧的境界超過了修習“一拍兩散”的玄寂不知道多,然而,在如此短的時間,也不可能連續使出第二記消耗極大的印法。

而純以守的“眾生無生印”,在他清凈如琉璃的心念映照之下,也已明曉,由于趙青此招蘊含的寒之力實在太盛,亦不可能完全化解。

藍白的劍愈來愈近,老僧卻忽然間跌坐在地,心靈進了近乎八地不的狀態,形依舊是那麼枯瘦,但他的氣勢卻膨脹了開來,與周已有些破損的氣場合而為一。

在趙青的應中,對方的周三尺范圍,剎那間綻放出了常人不可見的芒,仿佛從原先被皓月制得暗澹無的隕星,化為了一更勝明月的輝煌大日。

只見老僧面慈悲憐憫之,右手覆于右膝,掌心向,自然下垂,指尖地,左手則先收于口,掌心向上,并迅速朝著上空直直推出。

在左手推出的中途,老僧的五指幻化出了奇奧妙的變化,直如空中鳥跡,來去無痕,仿佛暗合冥冥中的道理,看著明明很慢,卻留下了一個個近乎凝實的殘影,迎向襲來的那一道“冰魄寒”。

這是“無常有印”,“解煩惱印”的第四式,取“諸行無常,有皆苦,諸法無我,涅盤寂靜”之意。

它與地降魔的法印相結合,仿佛從大地中汲取了一種奇異的力量,并與藍白的劍了冥冥中的共鳴,彼此間出現了神妙無比的關聯。

“無常”即變化,正如《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諸法因緣和合??,空??,隨著緣聚而生,緣散?滅。

“無常有印”,正是通過將心念與天地之力相融,縱影響著環境變化的速度,加快事在某一個方面的運傾向。

對于態空氣與劍氣融合而的“冰魄寒”,便是大大加快了其揮發的速度,令劍寒之力不再如發出時那麼集中,向外緣擴散開來,變大范圍的打擊。

從而使得老僧離了完全無法抵的絕境,勉強能承得起趙青所施展的這式主攻寒而非破壞力的絕招。

與“眾生無生印”相比,“無常有印”的防只對部分武功生效,而且只備著削弱的作用,并不純粹;不過,用在此,倒是恰到好

下一瞬,略顯沉悶的水面拍擊聲響起,原先被束縛在劍的澹藍大部分轉發氣態,彌漫在方圓十數丈的空間,將大地化為冰凋,鋪上了一層潔白的霜華。

半空中亦盡是麻麻的雪冰屑,形了一片遮蔽視線的白冰霾,向著遠傾斜的樹木飄飛而去,并將在不久之后落于它們的枝葉上,宛若下了一場小范圍的細雪。

勉力擋下了“冰魄寒”之后,掃地老僧的表真氣流轉,震碎了上覆蓋的一層薄薄冰殼,并沒有凝目向已然落地的趙青,反而立刻閉上了眼睛,封閉了自己的五識。

同時,他的左右手上下翻數次,然后戛然而止,并發出了虛虛的奇異波,將心識與神力量盡數融其中,整個人進了一種近乎寂滅的狀態。

這是“無無想印”,五印中的最后一印,通過真氣、神、神足通之間的玄妙變化,能夠將前五識的心念與第六識意識融在一塊,并與第七識共同構建一個空無一的心念空間。

可將自己與對方的第七識一起困于其中,陷最深層次的禪定,比拼雙方心神的耐

《般若波羅多心經中有言:“是故空中無,無想行識,無眼耳鼻舌意,無聲香味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六、六塵、十八界”都是不存在的虛妄事,需要勘破它們的本相。因此,在“無無想”的狀態下,兩人唯有第七識、第八識存在,在印法創造出的神世界中,比拼耐與定力。

那是一個虛無混沌、沒有分界的空間,趙青剛應到了附近盤坐念經的老僧,心靈就陷了一種近乎凝固的狀態,覺時間仿佛被無限拉長,難以尋得盡頭。

你有神武學,我又何嘗沒有?劍意的“切割”催發之下,這個空間又能撐住幾劍?

趙青心念微,沒有過多地反抗神世界的牽引,而是主地投了其中。

有如被拉進了一種近乎無可抗拒的勁旋里,又仿佛掉到了大海怒濤洶涌的漩渦之中,使得似乎即將失去自主把持的能力。

“三業不萌,六塵不生,靜久功深,心恒一,于世間心,寂然不,得心自在……”

“無明如空,一切法相;到于現見,是名緣覺……”

一句句的經文,從第七識的應中傳,被趙青聽在心中,卻像是擊在一片汪洋大海里,擊中雖只一點,但的潛力卻像是無窮無盡,將其充分地容納了進去,本卻毫無波變化。

下一個剎那的生滅之間,一道無無形無跡的劍意仿佛無限制地膨脹擴大,分割,將這片虛無混沌自向外撕裂開來,崩解化為了神的碎片,瞬間消解于外界的天地之間。

雪白的地面上,掃地老僧原本端坐的微微抖,臉慘白,澹然一笑,道:“居士劍道高深莫測,老衲心中佩服不已!”

這個“已”字一說出,口中一跟著直噴出來,濺在雪地之上,染紅一片。

趙青適應著剛剛恢復的前六識,心中回味起了方才這一場妙采紛呈的比試。

掃地僧的“解煩惱印”五式,每一式都超出了原先的所學,闡述著佛門武學極為高深的奧,當能給帶來巨大的啟發,并添加了應該如何應對此類招式的手經驗。

第一印的“以心傳勁,念即至”,第二印的“凈土之門,化實為虛”,第三印至純至厚的佛門掌力,第四印的“加速事變化之能”,第五印的“強行拉人比拼禪定”;

無一不是超乎常人對武學想象的絕世神功,比起趙青從無崖子收獲的逍遙派武學來,還要更勝一籌。

當然,這并不能說明逍遙子的層次不如掃地僧,在趙青的推斷中,這五式“解煩惱印”,都必須要達到等同于“天人”的境界才能夠修行,門檻高得驚人;

顯然,逍遙子應該也有著這個級別的絕世武學,但在他的三個弟子達到修行的最低要求之前,并沒有先行傳授。

便是趙青自己,除了剛創出不久的“萬象浩虛功”,手中開發出的“冰魄寒”以外,其余的“焰雪冰炎”、“冰凌花開”、“十天干劍”等絕招,雖然也算得是同境界的武學,但卻糙了一些,打磨不夠,比“解煩惱印”稍微差了一點。

實際上,若是手的途中有所懈怠,多半并不能在五招之取勝,反而還要吃上一點暗虧,甚至落在下風。

不過,憑借著“太極離合”的招式境界加,倒是并不弱于掃地僧的發揮,倘若排除首次見到特殊招式的因素,還能夠勝出一些。

說起來,除了掃地僧的五印以外,趙青自然而然創出的“冰魄寒”,亦給帶來了很深的后繼啟發。

態的空氣溫度之低,遠甚于這世間最冰冷的寒冰,那麼,同樣算是一種氣的真氣,倘若也化為了態,又將是什麼狀態呢?

心念微間,趙青聯想到了《邊荒傳說與“至無極”基本上同義的“太真水”,會著其中的“水”字,約間生出了有關如何通向“至無極”,以及“至無極”的猜想。

所謂“太真水”,也許就是需要將的真氣,化為超低溫的態,從而生出的特殊真氣;而對應“至無極”的“太真火”,則是將的真氣轉化為超高溫的等離子態,有如燃燒的火焰一般。

當然,真氣本的屬十分神,并非簡單的“態”、“等離子態”能夠形容描述的,也得考慮一些另外的容,例如“太真水”與神、“太真火”與神的聯系等等。

而從自己全力施展“萬象浩虛功”,進相當于“天人合一”的狀態,接著便煉出了“冰魄寒”來判斷,想要煉出“太真水”,或許也需要有這個層次的力量作為基礎,才能夠達到相關的要求。

此外,“太真水”、“太真火”的威力遠遠大于等量的普通真氣,并由于超低溫與超高溫的緣故,令經脈頗難以大量儲存、施放,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要知明玉功第九層圓滿的水平,所能容納的力,已然抵達了人經脈的極限,想要增加更多可使用的力容量,就需將真氣散于除經脈之外的中,打造類似于經脈的真氣通道,便如同于趙青所創出的明玉功第十層一般。

而經過“天人”、“全靈竅皆開”的洗禮,的經脈又能比原先拓寬了一些,并且質量大增,力容量提升了數

但離能夠承載“太真水”“太真火”的層次,還是差距甚遠,就算是稀釋后的狀態,估計也難以承

在趙青的推想中,“天人合一”與“天人”相比,并沒有更深層次的洗禮升華,經脈就算有些提升,也未必能達到這個承的標準。

《邊荒傳說中就提到,與道門大宗師葛洪相、實力相近的丹大家風道人,就是因為太真火“丹劫”的失控,被瞬息間焚得尸骨無存。

若是威力次上一些的“焚經”之禍,可怕的“火”則會焚燒每一條經脈,讓遇大禍者嘗遍椎心裂脈的極度苦楚。

且因腦諸脈亦不能免禍,被焚者會經歷逐漸變發狂瘋子的可怕,那種對心靈和的摧殘,實不足為外人道。

所以說,究竟應該如何作,才能夠解決這方面的經脈問題呢?

是用特殊的真氣構造形能夠延緩冷熱傳遞的隔層?是用不斷循環生、質量較低的異屬真氣與之保持平衡?還是通過對天地之力的特殊運用,在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

又或者,是我對“太真水”與“太真火”的推測,其實有著錯誤?這兩種真氣的質,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極端?

趙青心中思緒萬千,卻見到噴出一大口鮮的老僧緩緩站了起來,臉上顯出了祥和的禪意。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