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和離后,我被太子嬌養了 第232章 見掃地僧,佛道修行境界(四k)

《和離后,我被太子嬌養了》 第232章 見掃地僧,佛道修行境界(四k)

深夜,月映照,風拂過,水聲淙淙。

山溪旁聳立著一座樓閣,樓頭一塊匾額,寫著“藏經閣”三字。此樓臨水而筑,遠離其他房舍,以防寺中失火,毀了珍貴無比的經藏。

趙青輕輕掠過溪流,繞著藏經閣行了半圈,只見樓閣外的走廊上,一個穿青袍的枯瘦僧人拿著一把掃帚,正在弓掃地。

這僧人年紀不小,稀稀疏疏的幾長須已然全白,行遲緩,有氣沒力,全不似有武功的模樣。

便是趙青,若非有意尋找掃地老僧的蹤跡,在十來丈的距離之外,也差點將他忽視。

《大寶積經云:“如人在荊棘林,不即刺不傷。妄心不起,恒寂滅之樂。一會妄心才,即被諸有刺傷。”

觀察掃地僧的行為,趙青可以肯定,對方顯然達到了“時時無心、刻刻不”的極高境界,心念不,便能令外人將他忽視,不再生出探查之意。

或許,他待在這藏經閣四十來年,雖然扮作執雜役的服事僧,但實際上并不為林寺的正式僧人所知,也是有可能的。

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掃地掃的絕不只是真正的地面,而亦是他心中的凈土。

就在趙青應到掃地僧的那一剎那,掃地僧也同步對生出了應。

他慢慢轉頭,向著趙青瞧去,目呆滯,直如視而不見其,似乎并沒有什麼反應,但落在趙青的應中,在這表象之下,掃地僧的氣息正不住往上攀升,不止是功力的蓄聚,更是神力的集中。

在視黑夜有如白晝的目之下,趙青看到老僧的眉心瞬息間現出了殷紅的,這是他的修行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一念之下,眉心腦神之竅氣聚集,自然就變得殷紅起來,如同朱砂印記一般。

Advertisement

能將眉心之竅修練到了這個程度,毫無疑問,掃地僧已然達到了“天人”這個層級的境界。

不過,他在應到我后,立刻就起了這麼大的反應,實在不太正常。

趙青心中暗暗思索,將明玉氣場展開于周五尺之,聚音束,向著對方道:“前輩,我此次前來,無有惡意,只想互相流一番武學。”

到了此時的境界,已經能看清對方表的真氣流轉況,雖然捉其中變化,但亦能有所應,看出其力的大致特征。

在趙青的觀察之下,掃地僧的力特征跟小無相功有一些相像,卻散逸出澹澹的佛門氣息。

流武學?”掃地僧的氣息不再攀升,并迅速跌落回了之前令人難以察覺的狀態,眉心殷紅消失不見,以蒼老的聲音反問道。

似乎是聯想到了什麼,他很快點了點頭,回道:“你來到藏經閣,便是與我佛結下善緣。你我之間流武學,乃是因緣而行。”

好說話的,難道說,剛才他的反應,是誤將我錯認為了敵人?趙青心念微,開口問道:“不知前輩姓名、法號?趙青先行謝過了。”

“姓名?法號?”老僧臉上現出歉然之,回道:“俗家的姓名,我已記不太清楚了,似乎是姓李吧。至于法號,老衲卻是不曾有過,居士愿意怎麼稱呼都可以。”

姓李?趙青知道掃地僧多半與逍遙派有著一些聯系,這個姓“李”,莫非是李秋水的“李”嗎?

“不知居士想要的流,是通過雙方的切磋,還是言語的商討呢?”老僧瞥了瞥手中裝有《易筋經的包裹,澹澹道:

“以趙居士的武學境界,想要修這冊易筋經功,只要能夠進‘神炁分離’的狀態,并無多困難。不過此經由梵文所著,頗難理解;而經中的細微曲折之,倘若對佛家義不甚了解,亦有一些練岔的可能。”

“不過,對于其中的每一修練要點,老衲早已記在心、融會貫通。如果居士信任老衲的話,不妨在記下經書之后,將其放回原,若有任何不解之,都可以找老衲相互流。”

趙青心念微驚,掃地僧學過易筋經,這并不出乎的意料。

若是在修練《易筋經的時候,得到對方的指導,無疑能減自己耗費在索經意上的時間。

畢竟,就算是達親傳的禪宗二祖,單獨一人苦讀鉆研,也無法解讀出多容。要靠梵僧般刺諦與李靖之助,才分別悟出了其中的禪宗佛學與武學奧。

真正讓有些詫異的是,對方一眼就看穿了包裹里裝的東西,如果不是靠猜的,那莫非是一種驚人的神通?

佛門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盡通,或許,掃地僧就是使用其中的天眼通與他心通,以視或探知心靈的能力發現了包裹中的況。

趙青點了點頭,回道:“能與前輩流《易筋經上的修行,是再好不過了。其實,這本梵文《易筋經一書兩經,還用一種天竺的藥草浸水繪了一門神異的瑜加,名為《地斷行就神足經。”

說到這里,趙青取出包裹中的易筋經,縱空氣中的水汽浸了經書的前幾頁,只見書頁上的彎彎曲曲的文字之間,竟現出一行漢字:“加陀國地斷行就神足經。”

漢字之旁,則有個外國僧人圖形,僧人姿式奇特,腦袋從下穿過,了出來,雙手抓著兩只腳,上畫了許多極小的紅箭頭。

老僧見到經書上新顯現出的容,原本看起來有些呆滯的目一下子恢復了正常,眉放出澹澹的白,顯示出他心的波

“三地有四種,神足通亦分為四神足。地者,于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諸纏,能令遠離,而未永害,煩惱隨眠。”

“‘神足’,就是心念足之意,修地’即是修‘神足’,亦是修四禪‘舍念清凈’之法。住于清凈,心兩忘,萬境頓閑。”

老僧簡要講述此經中的含義,補充道:“若老衲所料不差,昔年加陀國修士創出此功,目的在于化解外來魔頭,令人得以進深層次的‘禪定’之境,而不被外界干擾。”

“居士若能與我分這門功法,老衲不甚激。”

說到這里,他忽然間自嘲地嘆了一口氣,道:“第七識中的‘貪、嗔、癡’三念,老衲‘嗔、癡’早已斷絕,唯有這一個‘貪’字,還剩下最后的薄薄一層。唉,修‘阿羅漢果’則生貪念,實在是難啊。”

趙青心念微,已然明白了這門《神足經的意義。

此功的奧妙之,并不僅僅是一門化解毒質之法,還是一門修心定心之法,可以推進相當于四果阿羅漢準門檻、禪定中“舍念清凈地”的進境。

話說,掃地僧自稱想修‘阿羅漢果’,是否意味著,他的境界已達到了三果阿羅漢,即“阿那含果”的層次?

“阿那含果”的層次,已斷除了見和思心對我、人、眾生、壽者諸相不生出,對外視諸般景象事如浮云。

在趙青看來,掃地僧表現出來的境界,確實與其相當符合。

似乎是看出了心中的想法,老僧輕輕地將掃帚放在邊上,開始了相關的講述:

據老衲一位知好友告知的信息,道家武功的修行一般分為四大境界,即‘煉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

“其中的后兩個階段,還可以細分為‘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四境。‘還虛’之境又稱‘天人’,‘煉虛’之境稱為‘天人合一’。”

“故老相傳,若修到了‘天人合一’的至境與極限,只要再向前邁出一步,超越天人之極,就可以‘破開虛空,得道飛升’。”

趙青點了點頭,靜靜傾聽。

老僧仔細地看了幾眼,繼續道:“比如說居士你,就已經達到了‘還虛’階段的中后期,只要再作一到兩次小的突破,就可以進‘煉虛’的階段。以居士的年齡,恐怕是近千年來,最有希‘飛升’的人了。”

“而佛家武功的修行,由于是外來的,大量融了中原的要素,數百年來,在功修行上與道家已沒有了多差異。”

“不過,其中較高深的佛家功法,大多數仍融了佛門的理念,若是境界不足,強行修行,便會到武功中戾氣的侵襲。”

說到這里,老僧指了指《易筋經中的容,補充道:“達老祖創出的《易筋經,需要以‘勘破人相、我相’,作為修行的前提,在老衲看來,原因便是不希后輩弟子在修習時被戾氣所傷,才故意設置了這樣的門檻。”

“后來,二祖慧可與李靖共同參悟《易筋經中的武學,使得漢文版的《易筋經出世,雖然降低了此功修行的門檻,但卻會在修者境界不足的時候,威力損失大半,更是沒有會到達祖師當年的苦心。”

“當代林寺的各位大師,居士在來的途中,或許已經見識過了一些,看得出‘林七十二絕技’的威力并不算強。其中的原因,也與《易筋經之事相若。”

“依老衲之見,林寺的門人弟子們,應該去做的,是去悟這些佛門武學中蘊含的佛理,至于所修的武學本如何,那卻不甚重要了。”

“唉!達老祖當年只傳授弟子們一些強的法門而已。健則心靈,心靈則易悟。但后世門下弟子往往迷于武學,以致舍本逐末,不老祖當年傳授武功的宗旨,可嘆,可嘆。”

“原來如此。”趙青心中暗暗思索,想明白了林寺唯有《易筋經一門頂尖武學的原因:不是達創不出來,而是他不希后輩弟子誤歧途,被戾氣所傷。

不過,這個戾氣究竟是什麼東西?修為與境界不匹配而出現的反噬嗎?

掃地僧接著道:“而要做到修行佛家武學而不產生戾氣,就需要修所對應的佛法境界。這些境界,從某個方面來講,也可以看作是佛家武功的修行階段。”

“從低到高,分別是: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無學位。‘無學’者,斷盡一切煩惱,無可再學也,為四果阿羅漢、辟支佛、八地菩薩之境。UU看書 www.uukanshu.com”

“大致來說,可以與道家的煉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相對應。而在‘無學位’之上,就是‘大阿羅漢’、‘八地以上菩薩’的層次,等同于道家的‘合道’、‘飛升’之境,可以離‘界’與‘界’的束縛。”

“只要佛法境界一到,想要修習層次相對應的佛家武功,實是輕而易舉之事,很短的時間,就可以速。”

趙青心念微,很短的時間,就可以速?恐怕是因為世界層次的緣故,心靈修為比高級世界的同境界更高,所以有加效果吧。

掃地僧的“阿那含果”之境,離等同于“天人合一”的“無學位”“阿羅漢果”,只有一步之遙,就境界而言,似乎比“天人”還未達到極限的自己還要高上幾分。

這麼說來,他應該可以作為一個不錯的切磋對象?

一個多月來,自己都沒遇上過合適的對手,能夠令自己燃起戰斗的。而這位修習佛門武功、或許還修習過道家武功的掃地老僧,相信能給自己帶來不的啟發。

不過,原作中,掃地僧居然被喬峰給出掌擊傷,卻是有些不可思議了。是讓慕容博、蕭遠山進息之眠的消耗太大?還是他本有著舊傷之類的患?

在趙青戰意微顯的瞬間,掃地老僧便似乎有所應,雙掌合十,道:“阿彌陀佛,居士愿意與老衲互相印證一番佛家道家的武學與理念,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話語剛畢,他邁開大步,竟如凌虛而行一般,輕飄飄地掠出了藏經閣外,直向山上無人之行去。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