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三顧茅廬
這年月,教書是個累人的活。
對張溪來說,尤其累人。
這時代的教書,是先從背誦開始的。
先得全文背誦,背誦下來了,然後先生再解讀其中的意思.很悉是不是,現代社會教育你背誦古文詩詞也是一個套路。
可背書這事兒吧,你得先把每個字都先認下來才行。
《禮記》書於前漢,但記載的卻是先秦時期到現在爲止的禮儀規範,有些字吧,沒學過這本書的人還真的不認識。
張溪也就是佔了這輩子記憶的便宜,畢竟啓蒙完畢後學的就是這個,而且一直學到年,學了十年,記憶太深刻了。
不然就他那個後世的靈魂,怎麼可能會記得住《禮記》的容是什麼,更別說還要逐字逐句的教授鄧艾,有些生僻字還要解釋出。
而鄧艾到底只是一個剛剛完了啓蒙教育的十一歲孩子而已。
鄧艾能認識一些常用字,但也僅此而已了。
別的不說,就說《禮記》開篇《曲禮上》的第一句話裡,“毋不敬,儼若思”中的“儼”字他就不認識。
而張溪要教導鄧艾這個“儼”字,不僅要告訴他這個字怎麼讀,還得告訴他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出典故在哪裡.而這個,就得用到另一本書——《爾雅》。
《爾雅》其實是一部詞典,講述詞彙含義和用法的,是前漢班固編撰總結的,也是現在比較常用的詞典。
但它不是字典,對於單獨一個字的解釋並不到位。
其實,這年月是有一部字典的,而且名氣也很大,名字《說文解字》,是大儒許慎編寫的。
可這本書書到現在也不過是八十年,這年月基本都在世家大族部流傳,張溪這個寒門子弟當然是沒有機會靠這本書啓蒙的,他也不敢誤人子弟,只好用傳統的《爾雅》代替。
但《爾雅》終究是詞典,解釋的是詞彙,並不是單個的字。而且《爾雅》的解釋並不算多麼的通俗易懂,張溪解釋起來那一個麻煩,鄧艾學起來那一個累。
一篇《曲禮上》,張溪教認字就教了兩個月,鄧艾又花了十天時間纔算把整篇文章背了。
沒辦法,這文章也太長了.快上千個字了。
鄧艾能用十天時間背下來,在這個時代已經算是天才了。
就在張溪準備正式開始跟鄧艾講解這個《曲禮上》的時候,徐庶來了。
“元長在家教課授徒,倒也自在啊!”
一進門,徐庶就打趣張溪。
張溪自然起相迎,而鄧艾也過來給徐庶行禮問好。
徐庶不是第一次來了,鄧艾也不是第一次見了,所以鄧艾行完禮之後,就侍立於張溪邊,看著自家師父和徐師長說話。
“元直兄今日怎的有此清閒,來我這兒坐坐?!”張溪不理徐庶的打趣,直接問起了來意。
初春已經到了,這會兒的徐庶應該在左將軍府負責統籌農耕的事兒,怎麼會有空來找自己?!
不像張溪,張溪是軍職,而最近軍中實在沒啥大事可做,張飛都開始琢磨著等開春了去山林打兔子玩。
這時候的兔子瘦的都沒有二兩了,張飛還琢磨著打獵,可見是無聊到了一定程度。
這時候一個應該忙的要死的人,卻來找一個空的要死的人.這是給自己找事兒做來了吧?!
果然,徐庶先是笑了一下,然後才說道,“春耕事務方纔開始,主公便要啓程去臥龍崗了.庶此來,是問問元長是否要同去?!”
不是,這事兒吧.你問我?!
咱們主公去請諸葛亮出山,邊跟著誰那不是主公決定的麼,怎麼就突然的問我去不去了?!
“元直兄此言,何意?!”張溪不懂,直接問。
然後徐庶就講述了一下原委。
徐庶修書給諸葛亮,說劉備三月初一去拜訪他,這事兒諸葛亮回信了,表示會在三月初一敬候左將軍大駕。
這事兒就算約好了,不可能再出現去拜訪卻人不在的尷尬了。
可這次徐庶要在新野安排春耕的事兒,同時也得防備宛城方向曹軍藉著春耕時機來襲,所以暫時無法離開新野,因此也沒法陪同主公劉備前去。
但徐庶如果不去的話,劉備就缺一個引薦人,這在禮儀上說不過去,所以徐庶想請張溪陪著劉備一起去。
好歹張溪也見過幾次諸葛亮了,雖然關係沒有徐庶那麼鐵吧,但總比劉備這個只見過一面的人強。
再者說,這事兒在徐庶看來也就是走個過場,他去不去意義不大——孔明再大的架子,伱也不能三請不到吧?!
如果真的三請還不到,那就說明諸葛亮沒想出山輔佐劉備。
但很顯然,這段時間徐庶和諸葛亮之間互相通信,討論最多的就是關於新野和江夏的事兒,這次劉備去請,諸葛亮必定出山。
既然已經早知道是這麼一個結果了,那徐庶還的放下公務跑這麼一趟幹什麼,倒不如就讓張溪陪著去,反正諸葛亮要見到的人是劉備,誰當這個禮儀上的引薦人都無所謂的。
主公劉備那邊自然不需要說什麼,只有張溪這邊,徐庶打算親自過來說一聲,詢問一下張溪的意見。
畢竟是拿張溪當工人使喚呢。
張溪對此當然沒有什麼意見,反正臥龍崗一來一回也就是三五天的時間,也不耽誤鄧艾的教育工作。
再者說了,實在不行就給徐庶帶嘛,反正徐庶似乎很喜歡小鄧艾的樣子。
順帶的,也能借機讓鄧艾跟著徐庶學點好東西。
鄧艾想學兵法的,可這個東西張溪是真的不會。
你讓張溪胡咧咧一些經典戰例可以,但要讓張溪系統的教授鄧艾兵法,這個張溪真的做不到。
他唯一會的一篇兵書《兵道篇》,還是諸葛亮借給他的,沒有諸葛亮的同意,他甚至都沒資格讓鄧艾一下那捲書簡,更別說教了。
所以嘛,張溪當場答應了徐庶的要求,願意陪著主公第三次造訪臥龍崗。
但同樣的,在張溪不在的這幾天裡,徐庶得幫忙帶一下小鄧艾。
雖然說徐庶這幾日一定會很忙,忙著理農耕的事,估計也沒啥時間來詳細指導小鄧艾。
但是呢,能跟著徐庶一起理公務,哪怕只是在一邊研墨看著,對小鄧艾也是有很大好的。
這年月的人出仕都早,十六七歲仕的比比皆是,對鄧艾來說也就是五六年後的事,提前悉一下基層政務,對鄧艾只有好沒有壞。
就這樣,在託付完徐庶的七天後,張溪收拾行李,陪著自家主公第三次前往臥龍崗。
只是張溪也沒想到,這次去吧,多了兩個理之外卻又意料之中的人。
關羽和張飛。
劉備第一次拜訪的時候,帶上了張溪和徐庶,張溪還在奇怪呢,怎麼不是關羽張飛。
《三國演義》真的太深人心了.史書上只說了劉備三顧茅廬,可沒記載誰陪著去的。
可現在吧,張溪反倒是有些意外了。
張飛這個黑廝就算了,反正他現在在軍營裡也沒事兒做,整天就琢磨著怎麼禍害剛剛過完冬天的山禽野.跟著來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關羽不同啊。
去年剛剛移鎮樊城,這會兒也是忙著春耕的時候,你堂堂一方鎮守,不在樊城統籌工作,跑來臥龍崗幹什麼?!
“聞聽大哥要來三請這個什麼臥龍先生,某家便來看看,究竟是何等樣人,值得大哥三番屈就。”二爺瞇著眼睛,捋著自己的漂亮鬍鬚,語帶不滿的說道。
差點忘了,樊城離的臥龍崗近的。
嘛,二爺嘛,就這個脾氣.難怪孔明將來派你去守華容道,還讓你立軍令狀兌你。
不過還算好,二爺雖然氣不順,到底還是知道人才對於劉備的重要的,一路上雖然語氣不太好,但真的到了臥龍崗也沒表現出太多的不耐。
起碼沒說出諸葛亮以龍爲號就是有謀反之意的話來不然他手裡的青龍偃月刀就真的沒法解釋了。
但咱們的三爺嘛.暴脾氣嘛。
這一路上,劉備就沒囑咐張飛,讓他收斂脾氣,不要輕易發怒,但咱們的三爺依然是忍不了。
尤其是在他們一路風塵僕僕的趕到了臥龍崗諸葛草廬,卻得知諸葛亮正在午睡,而劉備又不許衆人吵醒諸葛亮之後,那個氣大的,都快跳起來了。
這事兒真不怪張飛,主要是諸葛亮這個做派,確實很失禮。
這次跟演義裡劉備突然上門不同,雙方是提前約好了要見面的,你怎麼能午睡呢?!
再一個,劉備是左將軍,領豫州牧,宜城亭侯,而諸葛亮只是一介白。
貴族上門拜訪,作爲白的諸葛亮不說從昨天開始齋戒沐浴吧,起碼也得在自家大門口站著,從太出山等到太下山吧.哪有中午時分你在家裡睡午覺的說法?!
張飛生氣的是有理由的,這事兒吧,張溪都覺得孔明失禮在先了。
但張溪同樣知道,這是諸葛亮給劉備的最後一個考驗,同時也是爲了在進劉備團隊後能獲得足夠的話語權劉備要是轉就走,那諸葛亮也會立刻醒來,但將來是不是會盡心盡力,這就不好說了。
劉備顯然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保持了足夠的耐心,也表達出了對諸葛亮足夠的尊重,一直在門外等著。
而張溪這個對比演義裡多出來的人,先是看看劉備平心靜氣的樣子,再看看關羽閉眼不屑的表,最後落在了原地轉圈表達不滿的張飛上。
張溪想了想,就很突然的,想惡搞一下。
悄悄的移腳步,在不驚劉備和關羽的前提下,張溪湊到張飛邊,低聲的說道,“三將軍,要不你去後院放把火,看那諸葛村夫還睡不睡得著?!”
張飛頓時兩眼瞪的大大的。
(本章完)
分給朋友:
永盛十二年。 著名古裝編劇作家顧錦年穿越大夏王朝。 驚奇的發現,自己所在的世界,仙武並存,王朝為尊。 而自己更是成為大夏第一權貴,鎮國公之孫,三代男丁獨苗,享受萬千寵愛。 但讓顧錦年驚訝的是,這個世界儒道昌盛,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可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顧錦年發現自己的儒道,好像有那麼億點點過分。 下棋落子,金光璀璨,大龍浮現。 寫字,一字千金,非大儒不可直視。 念一首詩詞,詩出法隨,異象連連。 畫一幅畫,顧錦年都不敢畫眼睛,生怕成真。 當代亞聖:「為什麼他的異象比我的還強?」 ---- 本書又名《只有我的儒道有特效》《我的特效有億點點誇張》《特效流儒道》《打架我不行,裝嗶你不行》 已有三萬均訂作品《大魏讀書�
穿越后再活一世,林銘發現,中文就是神文,也是這個世界的修行奧妙所在。 他站在那裡,宛如神文巔峰,各種大道親和不要太多,拒絕都拒絕不過來。 有人問:「林銘學哥,這神文到底要怎麼領悟?」 林銘:「不好意思,天生就會」 有人酸:「不能教教嗎?」 林銘:「本能這東西你能教給別人?」
開局半個碗,江山全靠打——那是我爹。史上最穩太子——那是我哥。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征北大將軍,Happyforever——那還是我哥。史上唯一被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朕只給你演示一遍,飛龍騎臉怎麼輸——那是我大侄子。史上最……最胖皇帝?三百斤的大胖子,能有什麼壞心眼——那還是我大侄子。什麼?我是誰?我是老六啊。敬請欣賞長篇古裝宮廷爆笑家庭倫理劇——‘老朱家各個是奇葩’之‘我的父親才沒那麼可怕’!美其名曰《父可敵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