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典藏華夏開局對話十大皇帝 第481章 民,不可使由之?

《典藏華夏開局對話十大皇帝》 第481章 民,不可使由之?

孔圣人展一笑:“不愧是后世之人,知我!”

“我豈不知,所謂人人皆同,本無法實現,即便我的所思所想也未必全面,又如何能人人信禮?”

“是的,這想必也是夫子為何倡導天下大同,而非全同的原因。”

江逸大膽猜測道。

孔圣人欣道:“的確如此,這天下能實現大同,則大勢所趨,人心必當齊向,不向則必會被大勢所摒棄!”

“此為知者不,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若三者皆無,則、憂、懼并存,又如何與大勢同?”

“可是夫子,卻并沒有依附大勢。”

江逸說道:“論語記載,子貢先祖便曾問過您,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必去其一,您的回答就是去兵,后世也因此得知,從人的角度出發,您并不支持戰爭,這在當時,可是與大勢相悖。”

“即便是從克己復禮的角度來看,您支持的也大多是有禮之戰,可春秋時期早已禮崩樂壞,您依然在試圖改變大勢,想要一切都遵循禮字。”

“晚輩想問一問,關于是否跟隨大勢,您是作何定義的?”

孔圣人仔細聽著江逸的話,指著不遠正被風刮落的樹葉。

江逸順著他滿是皺紋的手指看去,見到樹正在飄向底下的水坑,在水坑與樹被風吹得搖擺不定。

“大勢如風,然落葉自當歸,若風吹落葉于或土壤,則可以依附,若風吹落葉于污水潭,則必當逆勢。”

Advertisement

“葉無所思和行之力,但人有!”

“國便如樹,由葉、、土,三者相互滋養,方可保國越發壯大!”

孔圣人說道:“我孔丘,便是那想要歸之葉,想要用自己的畢生之力,為國家獻一份力……”

他帶著江逸朝著那不遠的大樹走去,一邊走,一邊說道:m.166xs.cc

“我三歲失去了父親,十七歲失去了母親,后試圖墮三都削弱三桓,讓魯國政權重新歸于國君!”

“可還來得及實現抱負,便失去了支持,三桓最終利用了我,打擊了那些控制三都、無視三桓家主的家臣,使得墮三都功虧一簣,反而助紂為。”

“之后,我便知道在魯國已無法實現復禮之路,便于55歲時,周游列國,希可以實現心中之志!”

江逸靜靜聆聽著孔子的話,他可以想象到一些孔子的艱難。

真正在那個節點的孔子,所的苦只會遠比想象的還難上數倍!

55歲,在古代那個醫療條件下,早已算是高齡,就算不國君重用,也大可以找一避世之地居,但他并沒有,而是毅然決然踏上了其他途徑!

即便可能水土不服,即便可能死于刀槍之下,卻依然試圖在世之中,喚醒一個人人友的大仁之世!

別說現代人難以理解,就算是在古代也極有人會認同,但他就是如此做了!

而且生生開創了一個影響世界兩千多年,并還將影響世界的學派!

最讓江逸到吃驚的,是這位圣人,從頭到尾,都沒有關心過是否可以長生這個問題。

他第一個問的問題,是后世是否,人人有書讀……

想到這里,江逸再看向這個比自己還高,卻已經躬著背,連走路都十分困難的老者,心中的敬意,已難以言表。

“典籍記載,夫子這一路上并不平坦,尤其是途經陳國時,被陳國派服勞役的人將您圍困在一個渺無人煙的半道上,絕糧足有七日!”江逸說出了他認為最為艱險的一個時段。

那個時候,孔子59歲……

一個古代快六十歲、兩米左右的人,絕糧七日還能存活,可想而知,后世說孔子能夠‘以德服人’也并非沒有道理。

魄和毅力,即便是年輕人都未必能行。

華夏觀眾聽到這里后,也都忍不住敲擊著彈幕:

“之前只知道孔子的言行被編了論語,卻沒有想到他竟然了這麼多的苦!”

“周游六國,在我們看來多麼瀟瀟灑灑的四字,可在那個條件下得多罪?”

“不過孔子也愚民啊,什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不就是愚民的思想嗎?”

“說實話我覺得這句話一直很有問題,我覺得民可使和不可使后面都應該有一個逗號,孔子要想愚民還周游列國有教無類干嘛,那不是愚蠢的打自己的臉?”

“唉,咱也不知道古人到底是怎麼斷句的啊,那都是按照之后的理解來的!”

觀眾們在彈幕中對這句話的意思產生了激烈的爭論,一邊認為孔子又不蠢,真不想開民智他收那麼多弟子干嘛,都教來愚弄嘛?

一邊則認為,孔子作為古人自然到古代封建制度的影響,有些錯誤也很正常,后世只需取其華,去其糟粕就可以了。

再有一邊便是認為,孔子的思想本就沒必要學,要學就學西方的,那才是最神圣的東西。

這點同樣讓江逸頗為好奇,為什麼孔子在這方面說和做卻并不一致?

于是,他對著孔子問道:“夫子,后世一直有一個爭論,是關于您所說過的一句話。”

“何話?”

剛陷回憶的孔子聽到后生有問題,第一時間回答道。

“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

江逸謹言道:“晚輩很好奇,你明明主張有教無類,卻為何又會有此說法?”

他仔細注視著眼前圣人,期待能夠從他口中得知最真實想法,就如同自己當初從始皇那得知建造皇陵的心意一樣。

這個問題,同樣牽了無數觀眾的心!

這可以說,是孔子一生中最爭議的言論之一!

他到底,是如何想的?

此時,無論是哪國的觀眾,都十分期待的想要得到答案。

一些正在觀看節目的中外學者,也都拭目以待,期待孔子‘演員’能夠給一個解釋。

雖然這個解釋未必能說服他們,但他們認為,歷史本就充滿爭議,既然是出自華夏臺的節目,無論如何都會有可供參考的價值。

力,雖然看起來是在孔圣人上,但實則已經到了江逸這邊。

國家臺里,沈萬榮和陳大發都十分意外,心想這小子可真是啥難題都敢設計啊!

“這下不管他怎麼答,都得掀起了一番學爭論了!”

沈萬榮又又恨道。

“可不是嘛,畢竟外界可都以為這是我們舉全臺之力的設計!”

陳大發玩味一笑,沈萬榮的臉瞬間黑了下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