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大秦攝政王 第329章 有自知之明的扶蘇

《大秦攝政王》 第329章 有自知之明的扶蘇

扶蘇的一番話,讓章臺宮一下子變得安靜,所有人,包括秦王政都看向了扶蘇。

扶蘇的這一番話,是他們沒有想到的,畢竟一直以來,扶蘇都表現出了極端的親儒。

“父王,兒臣不似長史那般師從半圣,本又勤好學,也不似公子那般,天縱奇才。”

扶蘇朝著秦王政一字一頓,道:“兒臣更不是父王,可以輕而易舉的掌控整個大秦。”

“兒臣只是一個普通人,走不了父王的路,只能走自己路。”

扶蘇的話,讓秦王政角罕見的浮現一抹笑容,至,扶蘇能夠認得清自己。

“寡人知道了,你先下去,將此行滅燕一事做一個戰后總結,呈報到寡人的案頭。”

“諾。”

著扶蘇離去,秦王政角的笑容收斂,扶蘇能夠說出來這句話,他是高興的。

但是,這樣的人,無法滿足他的要求,因為下一任秦王,才是最難的。

就算是其中的艱難程度不比自己,只怕是也相差無幾。

“長史,公子,對于長公子此番話如何看?”抿了一口涼茶,秦王政眼中滿是無奈。

天資如何,這是人無法改變的,就算是后天如何努力,也無法彌補。

Advertisement

“王上,長公子能夠認請自己,也算是不錯,至他知道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

朝著秦王政拱手,語氣肅然,道:“若是王上加以培養,就算是無法為一代雄主,但為一個守之君還是可以的。”

其實在趙看來,扶蘇為下一任秦王,其實差的很多,但是,誰讓扶蘇已經是秦王政的子嗣之中最為優秀的一個呢。

大秦,亦或者秦王政其實并沒有多可以選擇的余地。

“王上,公子說的沒有錯,長公子若是不那麼親儒就好了,大秦終究是依法治國........”

李斯眼中浮現一抹肅然,朝著秦王政,道:“秦法才是大秦一直走到今日的基,未來的大秦,當一直如此。”

“春秋戰國數百年,臣未曾聽聞,以儒家興國,以儒家稱霸的國家與王。”

“嗯!”

相比于李斯,秦王政也是堅定的法家推崇者,對于儒家,他只是像讓齊魯文化低頭,很好地并大秦。

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想過改變大秦的依法治國,最多也只是以儒家改變一些法家的霸道,以約束天下人。

“這件事以后再說,天下尚未歸一,一切都有時間與機會,如今,以兩位卿來看,扶蘇當如何安置?”

在秦王政看來,扶蘇與儒家接的太多了,他必須要改變這一點,要不然,扶蘇與儒家的控綁會越來越深。

如今的扶蘇已經有了一些腐朽,他不能讓扶蘇變本加厲,一念至此,秦王政將希看向了趙與李斯。

“王上,長公子當學帝王之,至也要是帝王心,而不是其他的執政之能。”

抿了一口涼茶,趙抬頭,道:“他未來的定位是儲君,大秦的半君,未來的秦王。”

“而不是臣。”

“所以,他要學會如何駕馭人心,如何掌控群臣,如何執掌大秦,這些只有王上才是最好的老師。”

.......

這一刻,李斯一直在沉默。他心里清楚,帝王心,只有秦王政最適合教導。

他們教了容易出事。

畢竟他們是臣子,一旦掌握帝王心,本便是一種麻煩。

“帝王之?”

秦王政愣了一下,不由得深深地看了一眼趙,他心里清楚,這何嘗不是趙的一種表態。

“寡人打算讓扶蘇跟著你,負責上林新城的事,他需要磨煉,戰爭無法讓他徹底的驚醒,就讓他去看看底層的民生。”

“去看一看,最底層的老秦人,對底層的大秦是怎麼樣的,去看看他信奉的儒家,能否救世!”

秦王政眼中滿是笑意,看著趙,道:“在這個過程中,多教一教扶蘇,寡人已經老了。”

“大秦的未來,是你們年輕人的,可以說是你與扶蘇的。”

........

秦王政沒有將趙與李斯當外人,畢竟趙乃是嬴姓一脈的族人,而李斯乃是趙的老師,他的心腹大臣。

他們幾乎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狀態。

所以,他將心中的話,說了出來,更是表明,大秦的未來在趙與扶蘇的手中。

“末將惶恐!”

這一刻,趙眼中滿是凝重,連忙朝著秦王政搖頭拒絕:“大秦有王上在,自當鎮一切敵。”

“等未來,長公子必然會長起來,王上不必擔憂。”

“哈哈哈.......”大笑一聲,秦王政眼中滿是打趣:“這是寡人第一次見你如此謙虛。”

“大秦的未來,不是在君王上,更是在大秦銳士,以及老秦人上,也是在大秦的文武百上。”

“等序宮署步正軌,你將其給蒙毅與張蒼,我大秦也該準備滅魏了。”

“諾。”

點頭答應一聲,趙眼中浮現一抹驚訝,他沒有想到秦王政如此的急迫。

“王上,末將一定會加快速度,張蒼與蒙毅都是一等一的大才,上手極快。”

笑了笑,道:“而且,兼并了大秦境的學室,這讓大秦的學宮有了一些底蘊。”

“一切正在正常有序的展開,王上不必擔憂。”

“嗯!”

微微頷首,秦王政笑著,道:“對于你,寡人自然是相信的,上林新城,關系到了大秦的文脈所在,寡人自然上心。”

“如今秋收已經過了,是否要再一次征召徭役?”

“稟王上,末將以為可以開始了,除了燕國的降卒之外以及一些刑徒,如今的上林新城之中,全部都是宮的人。”

“這個數量太小,本難以在短時間之將上林新城建造功。”

“而且,我上林新城之中,征發的徭役,都是給錢,管飯的,也不算是增加徭役。”

“相信一旦政令下達,必然會有無數的青壯年甚至于婦上林新城。”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