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讀三國,往往沉溺於小說、演繹中的武將單挑,詭計兵法,武功排名!
可事實上,如果過現象看本質,三國中最繞不開的恰恰是士族!
什麼是士族?
就是諸侯紛爭,諸侯拚,拼的頭破流。
可你賺,他們永遠也不會虧的傢伙!
如果按照歷史原本的軌跡。
199年,也就是建安四年,徐州的呂布為什麼會死?
那還是因為徐州士族陳家想讓他死。
同年,幽州軍閥公孫瓚為什麼會死?
那是因為幽州士族鮮於家,想讓他死!
還是同年,淮泗軍閥袁為什麼會死?
因為淮泗各士族都想讓他死!
次年,揚州軍閥孫策為什麼會死?
因為以揚州士族陸家為首的許多家族,想讓他死!
再說徐州陶謙,為什麼會死?
因為徐州氏族糜家早就與劉備暗通款曲,
想讓他死!
還有涼州軍閥李傕,為什麼會死?
因為涼州士族段家,想讓他死!
從這些鮮活的事例中,不難看出,三國的戰場與其說是英雄的紛爭,是與淚的揮灑,是兵戈、是刀槍劍戟,是暗箭傷人,倒不如說,是被這些士族暗中控、執掌!
而曹提出,要聊士族…
陸羽其實當先想到的是東漢末年施行的「三互法」與「廢史立牧」。
所謂廢史立牧,乃是平定黃巾之之後,劉焉向漢靈帝提出,廢除刺史,改立州牧,而這也讓地方軍閥實力空前的擴大。
不誇張的說,黃巾起義都沒推翻的東漢王朝,卻被劉焉這一條「廢史立牧」給坑慘了。
而廢史立牧又要求,州牧必須是朝廷重臣,或者是皇親國戚。
至於「三互法」,則是一條朝廷的明令,本地人不能當本地的行政長。
縣長、太守、州牧都不行!
按照「三互法」與「廢史立牧」的要求,你要當一個州牧,要麼必須是重臣,要麼是皇親國戚,同時,還不能是本地人。
按理說…
漢末都了,不應該有人去遵守這樣的規矩。
可偏偏…
就在這人心浮、吃人不吐骨頭的漢末,極其不可思議的一幕發生了。
每一個諸侯與士族依舊嚴格遵守了「三互法」與「廢史立牧」定下的規矩,包括李傕、董卓、曹控制京都的時候,也遵守了。
不合規,就是不給你州牧。
這也是為什麼公孫瓚在幽州那麼牛,可就是當不了州牧。
孫策在江東那麼牛,卻也當不了揚州牧!
同樣的,曹與袁紹都算是豫州大族,可為什麼?他們沒有選擇在豫州發展,而是一個去兗州,一個去冀州!
這些,都是因為「三互法」與「廢史立牧」!
為什麼?所有軍閥、士族,乃至於百姓都默契遵守了這「三互法」與「廢史立牧」。
恰恰是因為,這兩條政令限制了這個時代所有的霸主與士族!
同樣的,也是因為這兩條政令,催生出了霸主與士族愈發的合作!
這就延出了士族。
士族的目的是什麼?
是當本州、本縣的老大!
無論朝廷怎麼更迭,只要我在本州牧,本縣老大的地位不變就可以!
但《三互法》不允許本地人當老大,這就矛盾了,所以士族只能選擇和外來的州牧進行合作,一起發展。
漢末的州牧就是軍閥,就是諸侯,他們的目的是開疆拓土,這與士族在本州永遠最強的目的並不衝突。
於是,就有了諸侯與士族的合作。
在士族看來,他們要求諸侯,以自己所在的州縣為核心,勢力不斷的向外擴張。
士族還會要求,他們所在的州縣是諸侯勢力的首都,而他們所在的士族永遠是諸侯勢力里最強的家族!
就比如說潁川,以荀彧為首的荀氏、以陳群為首的陳氏、以鍾繇為首的鐘氏,乃至於還有次一級,以郭嘉為顯著代表的郭氏。
你曹要開疆拓土…我們潁川才俊支持你!
但大前提是,我們荀、鍾、陳、郭四家必須是豫州首屈一指的家族,必須是你曹麾下的核心謀士,且…你曹定下的都城也必須在豫州的潁川附近。
這麼看…
許縣為帝都,就不再是巧合,而是潁川才俊與曹合作的大前提!
同樣的,潁川四大家族中,韓家為何沒有投靠曹呢?
這是因為,韓家的老大韓馥不按規矩出牌,帶著家族往冀州去了。
而結果嘛,最後也是灰頭土臉。
這很容易理解,你韓家在潁川是老大,可如今卻想要做冀州的老大,冀州的氏族怎麼可能服你?
故而,一干士族聯合起來,配合袁紹,略施小計就讓韓馥獻出了冀州。
從這點兒上出發,袁紹從一個區區渤海郡太守一躍為了冀州牧,也不了冀州士族的幫助。
這些…
要仔細去講,就是講上一天一夜,也未必能說出個所以然。
故而,陸羽引導這些公子去探究的是一個最簡單不過的問題。
如今這世,分崩離析…
如果這個時代有一條主線?那會是什麼?
「丞相,諸位公子難道沒有發現麼?不單單是咱們曹營,就連袁營里也有很多潁川人。」
陸羽清了清嗓子,朗聲道。
這…
曹眼眸一瞇,他好像意識到了陸羽要講些什麼。
陸羽的聲音接踵而出。「袁紹手下荀諶是潁川人,郭圖是潁川人,淳于瓊是潁川人,辛評是潁川人,辛毗也是潁川人。」
講到這兒,陸羽轉過負手而立,細細的講述起來。
「其實,所謂的那決定天下歸屬的渡之戰,咱們可以這麼理解!」
「豫州袁家本是天下士族之首,袁紹要起家,以潁川人為首的豫州士族就支持袁紹,袁紹還搞了個分公司…啊不,是分部!」
「既然是分部,那自然也得找豫州人,於是袁紹就找到了豫州沛國的曹丞相,之後,潁川人分散於總部與分部,荀諶在總部跟袁紹,荀諶的親兄弟荀彧,也就是荀令君在分部跟曹丞相,郭圖在總部跟袁紹,郭圖的同族郭嘉在分部跟曹丞相,韓家、辛家、淳于家在總部跟袁紹,鍾家、陳家則在分部跟曹丞相!後來,總部與分部決裂了,於是就有了渡之戰!」
講到這兒,陸羽頓了一下。
他豁然轉,笑著說道:「現在你們再品品?曹、袁從決裂到決戰,再到這渡之戰,這中間是不是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推,在主導著事態的發展,而潁川荀氏只是大漢帝國百上千個士族中的一支,每個州郡都會有士族,而每一場戰役也都會有士族這支看不見的手在暗中推!」
言及此,陸羽的角咧開,「現在,你們品,你們去細細的品一下,士族的能量又如何?」
霍…
聽到這兒,不一干公子們驚愕住了,就連曹也驚愕住了。
他以前也知道這些士族關係盤錯節,但卻沒想到,原來…他們竟是一支看不見的手,在無形的推著整個時局的變幻,乃至於主導著整個時局的變化。
「噢…我知道了。」曹沖第一個開口。「如陸總長說的那樣,袁紹之所以渡之戰敗了,本的原因是他手下潁川士族與冀州士族的不和咯!」
曹沖開個了頭,曹昂豁然明朗。
當即開口…「沒錯,袁紹麾下的沮授、審配都是冀州魏郡人,田是冀州巨鹿人,張郃是冀州河間人…」
話講到這份兒上,一瞬間,曹似乎也讀懂了渡之戰深層次的含義。
他輕點額頭,道:「怪不得渡之戰的時候,潁川派的郭圖要分冀州派沮授的兵權,原本兵權一分為三,郭圖手握其中一份,沮授一份,最後一份還是握在潁川派的淳于瓊手裡。」
谷徦
「而烏巢之時,袁紹不讓冀州派的張郃去救援潁川派的淳于瓊,想必,本初兄也算到了兩者派系不同,互有矛盾,故而才採取孤注一擲強攻我軍大營的方略!」
呼…
講到這兒,曹呼出口氣。
他其實想到的更多,渡之戰期間,冀州派的田下獄,冀州派的張郃投降。
哈哈…
曹冷笑出聲,原來,渡之戰,不是袁紹一派的潁川士族與他曹一派的潁川士族再打,而是袁紹麾下的潁川士族與冀州士族再打!
如今,郭圖帶著潁川士族支持袁家長子袁譚,審配帶著冀州士族支持袁紹子袁尚,他們勢必還要打!
這無關兄弟相爭,而是士族之間的伱死我活、非此即彼!
這場北境袁氏一族的戰,亦將生生不息,源源不絕!
「那…父親手下的潁川派?似乎並沒有與哪個派系爭鬥的你死我活呀?」曹沖適時的發問。
「沖弟…」曹丕提醒一句…
似乎是想提醒他,不該說這挑撥離間之語。
曹的眼眸卻是一下子瞇起。
羽兒此番已經把潁川派的能量點明。
可他曹手下,潁川派之所以沒有和哪個派系爭鬥,曹對此心知肚明,且…這是他心頭的一塊兒病!
從始至終,曹重用的大多是譙沛武人,是曹家宗氏一派,就是想以此來制衡潁川一派。
而事實上,曹都不敢招募士族,因為招來的士族子弟會變潁川派的人。
可以說,大漢天下的士族子弟本就認同潁川名士,他們不可能認同曹家宗氏,何況…曹還頂著個「太監養孫」的頭銜。
陸羽對這一段歷史太懂了。
過現象能看到本質的懂!
這也是曹提出「唯才是舉」的真正原因。
說白了,就是丫的,我曹攤牌了,我招人不招士族,不招有背景的,就召純!
譬如五子良將…
樂進、于,毫無爭議的!
張遼、徐晃、張郃,沒啥地位的降將,不是,勝似!
真正的大族,像是李典家,曹都不敢重用!
還是後來,李典把一萬多族人送到鄴城當人質,曹才對他放心,確定他不屬於潁川一派,這才委以重任。
歷史上的程昱也是這樣,他是兗州人,不是潁川的。
程昱何其睿智!
他一眼就看出,曹營的潁川派是不可撼的,索直接放棄「兗州牧」的銜,這等於放棄兵權。
說白了,就是我表態,我程昱躺平了,求潁川派的大佬放過。
後來,荀彧死後,司馬懿、陳群代替了老一輩潁川才俊,為了新的豫州士族之首,繼續和曹家宗氏斗。
為什麼是司馬懿!
那是因為,司馬家也在潁川做過太守,與潁川士族是利益捆綁關係…
直到,高平陵之變!
而這中間,司馬懿先後斗過了夏侯惇、夏侯淵一代;
斗過了曹真、曹休這一代;
最後又斗過了曹爽這一代!
曹家宗氏徹底完蛋了,以潁川才俊為首的豫州士族真正意義上的掌權了,包括後期的鐘會、陳泰都是潁川人。
之後便是喜聞樂見的,司馬家創造了氏族王朝。
現在再品品,三家歸晉,歸的是誰?
是特喵的以潁川一派為首的豫州士族的延續!
所以…
三國真正的主線是什麼?
從來就不是什麼曹、劉備、孫權彼此的爭鬥,而是潁川的一個老太守和四個縣長,五個家族形了利益捆綁的潁川士族!
然後,他們投資了士族之首的袁紹,袁紹整了個分公司,他們就分散投資,最後分公司贏了,分公司的氏族們就一致和分公司老闆的族人斗,鬥了三代人,終於功了、掌權了,創建了氏族王朝。
這才是三國真正意義上的主線。
呼,想到這兒,陸羽輕呼口氣。
當然,他不會把這些一次的講出來,至在現在這個時機太敏了,北方未平,南方未定,還不到去限制士族的權利。
可…既然老曹這麼一提,索,陸羽就提個醒…
能悟出來多,就看老曹與諸位公子的悟了。
不過…
儼然,陸羽從曹的眼眸中看出了點什麼,那是一抹森寒的,彷彿,經過陸羽這麼一提醒,他明悟了什麼。
沉默!
長久的沉默,此間的氣氛有些古怪,甚至於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