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現代言情 逃荒不慌,三歲福寶寵全家 第215章 崔縣令的煩惱

《逃荒不慌,三歲福寶寵全家》 第215章 崔縣令的煩惱

張正青暗道一聲晦氣,拱手道:“拜見崔大人,下是有公事在。”

“原來是到錢塘縣辦差,怎麼也不來我府上敘敘舊,多見外。”崔縣令翻下馬,一派他鄉遇故知的親切模樣。

錢塘縣是上縣,崔縣令拜正六品。

史素有“宰相而下畏之”之稱,雖能彈劾百,卻是從七品的品階。

當然,若是尋常縣令遇上史,絕不敢占著一品半品的位拿喬。畢竟史臺直隸于皇帝陛下,是監察天下的耳目。

稍有不善,一道彈劾奏折發上去,就能讓地方一層皮。

然而崔縣令恰好就是不怕史的那一撥人,也是寒門出的張正青最厭惡的名門族子弟。

二人雖年紀相差甚遠,卻曾是國子監的同窗。

不過一個是集萬千寵于一的天才年,一個是寒窗十年努力考進來的窮酸書生。

后來參加同一場殿試,崔縣令靠著出眾的文采和一騎絕塵的俊臉,被封為探花郎,走馬游街好不風

而張正青只是二甲一百五十七人中的第十五名,因言辭犀利獲得史臺大夫賞識。

雖同朝為,始終覺得矮了一頭。

就連崔云恒不去翰林院,自請外放到錢塘縣任縣令,都讓張正青腹誹不已。

Advertisement

沽名釣譽,惺惺作態,分明是想積累聲直接進六部中樞。

這次某個大人所托,來抓崔云恒的小辮子。

張正青上說是為肅清朝野風氣,實則求之不得,恨不能將崔云恒直接踩到泥里去。

“崔大人說笑了,下史,不便與地方往過。”張正青站直了板,正回絕道。

崔縣令也只是隨口一說,才懶得招待這種心懷叵測之人。

二人又寒暄了幾句,就分道揚鑣。

張正青雖是寒門,卻也看不起沒見識的泥子。在程小棠這里挫后,直奔武泰鎮,要從胡里正上下手。

他與清流一脈的胡大學士還有些,總能說上一二。

而崔縣令直奔程小棠的那塊荒地。

朝廷雖然鼓勵百姓開墾荒地,也不是隨心所的,需要向轄區衙門報備。開墾后五年不需要繳納田稅,算是對開荒的獎勵。

老程家以程小棠的名義,報上了五十畝地,在整個錢塘縣都算是多的。

一般況下,子不會被授予丁田,而荒地作為朝廷的財產,就沒那麼嚴苛了,誰愿意開墾就是誰的。

“崔大人,您怎麼不打個傘呀?”程小棠看到吭哧吭哧爬上來的崔縣令,很是關心。

這麼白皙俊的臉,曬傷了多可惜。

崔縣令笑道:“既然要恤民,自然要設地。”

他雖穿著長衫,卻很自然地袍席地而坐,直白地問道:“你們剛才可有遇到奇怪的人?”

程天祿坦誠道:“有一男子,形跡可疑,目的不純。”

“哈哈哈,好一個目的不純。”崔縣令聽到程天祿的評價,比喝了冰鎮綠豆湯還開心,“那名男子都問了什麼?”

“放心,我不會去找他對峙。”

相較于扮作農夫卻難掩倨傲的張四郎,程天祿也更喜歡毫不做作的崔縣令,當即將之前的對話簡略地說了。

當然,敘述中著重強調了張四郎言語挑撥的可惡,突出他們兄妹二人面對時“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志。

崔縣令聽得直樂,“多謝信任,本一定不負所。”

那十貫錢是縣衙出的獎勵,等到打谷機和秧馬的作用讓足夠多的人見識到,必然還會有嘉獎。只是此事不好預測,他才沒跟老程家說。

程小棠著手指,仰頭道:“那個張伯伯還說,有百兩黃金。”

“聽他——”崔縣令險些在孩子面前說出鄙之語,“聽他胡言語,那百兩黃金本不是賞給梁主事的,而是用于打造耬車。”

“而且梁主事本不是貧農出,而是工部梁侍郎的族親。”

當今圣上醉心于書法繪畫,不喜庶務,哪里懂得黃白之才是百姓所需。

而梁侍郎作為正四品的京,所求也并非金錢,而是積攢聲,更進一步。那耬車到底是誰發明出來的,還是未知數。

隴西本就是梁氏的基所在,斷不可能讓水流外人田。

程天祿一點即通,恭敬地向崔縣令行禮,“多謝崔大人解,學生獲益匪淺。”

“你既已拜袁山長門下,未來不可估量。”崔縣令很看好程天祿,不吝指點道,“學識之外,這些事還要多聽多看。”

寒窗苦讀雖難,卻遠不如場險惡。

考取功名,并非最后的獎勵,而是全新的開始。

崔縣令生于名門族,從小就在不見刀劍影的沙場長大。饒是如此,仍舊被錢塘縣各大世家以及地方鄉紳搞得焦頭爛額。

不是違、虛報糧產,就是仗勢欺人、侵占土地。

一個小小的莊頭,背后都可能站著傳承數百年的世家或者京中貴人。

崔縣令當初就是不想與那些只會爭名奪利的貴人們糾纏,才舍棄了清貴的翰林院,立志從地方做起,就一番偉業。

好不容易說服了圣上,卻忽略了崔氏族老的意愿。

族里好不容易出了個有真才實學的探花郎,偏偏要去當縣令。

老人們哪舍得最出的子侄去窮鄉僻壤苦,不辭辛苦地積極走,最后將崔縣令安排到了富饒的錢塘縣。

而這就是崔縣令順遂二十一年后的苦難開端。

短短兩年時間,崔縣令的鴻鵠之志從改天換地變無愧于心,只想在離任之前,為治下百姓做點什麼實事。

而這一點,終于隨著程小棠的到來,迎來了曙

與之相反的,是家道中落的盧君實。

崔縣令難得遇上與好友打過道的人,談興極佳,主道:“你們見過的盧縣令,當時是二甲第三名,卻被分到北方貧瘠的下縣。”

“許多人為他不平,那小子反而笑得比誰都開心。”

“你們可知是為何?”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