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權相養妻日常 87.兄妹

《權相養妻日常》 87.兄妹

唐解憂的事被得波紋不起,除了祖孫三人和楊氏派去的心腹仆婦, 連韓墨兄弟都不知殮等事也是楊氏安排人一手持, 沒經過旁人的手,老太爺親自請了高僧為誦經棺。

尚未出閣, 住在韓家也是客居,而今年弱喪命, 還需扶柩回鄉。

唐敦是本家堂兄, 曾提過此事,因韓蟄說另有要事安排給他,最終議定由韓征在太夫人出殯后送回鄉,隨行人手由楊氏安排。

韓鏡原本因韓墨重傷、太夫人過世的事傷心了一陣,那日眼睜睜瞧著韓蟄除掉唐解憂, 更是驚不小。誰知連番打擊, 心中劇痛之下, 反倒激起相爺潛藏許久的斗志來在穩握相權之前, 韓鏡也曾浮沉跌宕, 歷盡兇險,而今形勢危殆、死者已矣, 慘痛代價跟前, 穩住朝堂便是當務之急。

五月底太夫人出殯, 途徑之, 不高門貴戶又路祭致哀。

隨后, 慶遠堂里被唐解憂買通的仆婦也被派去守靈, 徹底從相府消失。

喪事一畢, 韓家祖孫在朝堂的去留,便被推到了眾人跟前。

韓鏡跟太夫人是結發夫妻,哀痛過后,權位如常,余下的韓墨和韓硯兄弟、韓蟄、韓徽、韓征兄弟三人按禮都需丁憂,只是時日長短不同罷了。為太夫人的喪事,放下艱難奪來的權柄,韓家當然不樂意。

最先表態的是韓蟄。

南邊馮璋攻勢兇猛,短短一月之間,便已攻破河節度使的防守,渡淮北上,占據東南邊的大片江山,令朝野震。河算京城門戶,倘若有失,賊兵攻破汴州,距離京城也只兩日之遙,危及京城。

近日朝堂上人心惶惶,也正為此驚恐不安。

Advertisement

韓蟄眼見河山落賊兵之手,朝廷力不能敵,當即主請命,愿親赴戰場,率軍退敵。既是為平定叛賊、安穩朝堂,也是為報馮璋部眾重傷相爺、辱沒朝廷面之仇韓墨重傷半殘,太夫人驚逝世,韓家的形百皆知,倘若韓蟄真能退敵報仇,也算是為太夫人盡孝了。

丁憂之禮多為文而設,倘若戰事急,武將哪怕剛死了父親,仍需提刀上陣。

韓蟄素來冷厲剛,曾在軍中歷練,進錦司后鐵腕厲手震懾朝堂。而今朝廷節節敗退,無將可用,他主請命掛帥退敵,倒讓不人燃起期,就連惶恐不安的永昌帝都立馬意

可天下之大,公私之間,總還有人取舍不定。

譬如范家。

范貴妃在宮中得寵,若非甄皇后懷孕,風頭幾乎蓋過正宮皇后。饒是如此,永昌帝也對有加,因甄皇后懷著孩子,十天之有九天都是宿在貴妃宮中。甚至在兩正濃,范貴妃撒勾人,床榻上伺候得永昌帝瘋狂貪歡、幾乎想縱死在上時,說出過愿等誕下皇子,看過孩子品行后再立東宮之類的話。

這些話永昌帝未必放在心上,范貴妃卻牢牢記在了心里。

甄皇后出高貴,后站著中書令甄嗣宗,雖是鹽商之,背后卻也有手握兵權的河東節度使范通。朝堂上甄嗣宗的權勢不及韓家顯赫,但范通手里卻是實打實的兵權,仗著財力權勢雄踞一方。

而今天下,背靠兵權的貴妃未必遜于皇后,若走到爭儲的地步,輸贏未定。

甄家看得清楚,才會跟韓家聯手,除掉被范貴妃拉攏過去的田保。

范家自然也知道甄家的意圖,怎可能放任韓家輕易染指軍權

且韓家還有個手握京畿軍權的姻親,韓鏡縱然沉穩持重,韓蟄卻是鋒芒畢,甚至曾在群臣跟前公然抗旨不遵即便那是永昌帝荒唐,也可見他暗藏的不臣之心。

若果真讓韓蟄率兵退敵,出將而相,往后的韓家,恐怕比節度使還要尾大不掉。若韓家不安分,鋒芒直帝位,自是養虎為患。即便韓家安分,有了軍權在手,永昌帝立儲時,勢必要掣肘。

范貴妃得了府里授意,在永昌帝跟前婉轉進言。

永昌帝左右搖擺,既害怕韓家勢大,又害怕賊兵攻到京城,他的命不保。

猶豫權衡之間,馮璋的戰火燃遍半個河,至抵汴州。

永昌帝慌了手腳,令范家出手,河東以北也有流民作兵應付得捉襟見肘,哪怕派過去,也未必能擊退馮璋。屆時延誤了戰機,就真是要絕境了。事關命,永昌帝總算好好腦子斟酌權衡了下,選了看起來更值得信任的韓蟄。

但在此之前,仍單獨召韓鏡進宮,商議門下侍郎的事,委婉提出想任命范貴妃的兄長。

一邊是韓家亟需的軍權,一邊是被他和甄嗣宗得死死的相權,哪怕暫時給了范家,也未必能坐得安穩。

韓鏡毫不遲疑,仍是持重之態,躬道:“皇上既有此意,微臣自然從命。”

永昌帝龍大悅,當即允了韓蟄所請。

旁的事也隨之塵埃落定韓蟄與韓征兄弟上陣,韓墨重傷在,自請辭,帶著侄兒韓徽丁憂在家。至于韓硯,按著韓鏡給永昌帝的建議,在府丁憂盡孝至六月底,而后奪回朝,仍然主掌史臺的事,在這關頭,先忠后孝,輔佐君主。

司是個骨頭,里頭盡是錚錚鐵漢,副使樊衡更是只肯向韓蟄低頭,難以駕馭。

韓蟄出言謙虛,說他此次請命只為退敵,永昌帝順水推舟,勉勵他盡快退敵,錦司的事還需他為君分憂云云,遂樊衡暫代韓蟄主事。

韓蟄啟程南下的日子定在六月十八,命親持魚符,率領從京畿守軍和山南節度使帳下調的三千銳隨行永昌帝在皇宮安穩樂,軍的兵將他仍沒舍得,京畿守將是韓蟄的舅舅,所選的兩千余人皆是銳,山南節度使那一千人卻是普通,略給朝廷面的。

皇帝當久了,永昌帝也算看清這些節度使的德行

各自擁兵盤踞,不肯割損勢力,除非火燒到家門前迫在眉睫,否則不會輕易聽調。

這邊人馬調撥妥當,永昌帝又收到了一封來自河節度使楊裕的表文。

先前馮璋攻勢日漸危機,永昌帝也試著給臨近的河下圣旨,命他出兵支援。誰知楊裕雖不像先前的裴烈父子那樣目無王法、對抗朝廷,卻也是個頭,大抵是怕折損麾下兵力,只說河亦有流民生,他既要加北邊防備,還要鎮流民,應付得捉襟見肘,訴說了一堆苦楚,便算是把朝廷糊弄了過去。

永昌帝雖生氣,奈何無力制,只能生悶氣。

誰知時隔十數日,楊裕又上了道表文,說聽聞馮璋逆賊近汴州,朝廷竟調京畿守軍平叛,他甚為汗,于窘迫危機境中調撥三千兵馬,愿供朝廷調度,協助韓將軍一道討賊。

南下平叛的事,前方有節節敗退的河節度使,朝廷派出的兵馬是由韓蟄掛帥,這天上掉下的三千兵馬便順理章地歸到了韓蟄麾下。

永昌帝喜出外,韓蟄淡然應對,遂整肅兵馬待發。

六月十七日,韓蟄南下的前一天,被薦為先鋒小將的傅益特地空,來相府探令容。

他回金州住了一陣,六月初便回京城,聽候差遣。

這幾日韓蟄忙碌,他領了差事,也忙著練武籌備,跟韓蟄去守軍駐地,先瞧瞧那三千兵馬的底細。臨行前掛念妹妹,特地跟韓蟄稟報過,這才過來的。

令容請他在花廳坐下,奉茶后邊枇杷紅菱在外伺候。

這花廳建得闊敞,四面通,遮掩甚,拿來說話,既安靜又不易被人聽去。

令容先問家中爹娘近況,傅益說了,又道:“你請祖父辦的事也妥了。”遂將靖寧伯查探的唐敦底細說給聽,細節雖未必清晰,卻將唐敦的仕途經歷、平常明面上往來的人、家世底細等探得清清楚楚。

這個廓理出來,令容心里大約就有數了。

原以為唐敦跟唐解憂是極親的堂兄妹,卻原來唐敦的曾祖父跟唐解憂的曾祖父是兄弟,算起來已隔了數輩。

不過兩人的父親甚好,后來唐敦年失怙,寄養在唐解憂家里,算是看著唐解憂長大的。再后來唐解憂先喪母,后喪父,因唐敦手出眾,骨也不錯,跟唐解憂又深厚,才得韓鏡青睞,迅速提拔進錦司,有了如今的前程。

傅益見思索,道:“那唐敦跟你井水不犯河水,查這些做什麼”

“誰說的。”令容低聲,“那個人恨著我呢。”

“恨你”傅益目

令容也沒瞞著哥哥,“有些事我沒敢告訴爹娘,怕他們擔心,卻能告訴你聽。我進了這府里就跟唐解憂不對付,心思深,三番四次使絆子,因做得不周,被夫人察知,重罰了幾回這大半年被罰去道觀思過,也是因我而起。”

傅益先前從沒聽誰提過這些事,見令容淡然道來,微覺心驚,“傷到過你嗎”

“那倒沒有。但心里恨我,唐敦必定知道。去年六月時,他兄妹還里應外合,想誣陷我,幸虧我應變得快,夫君也沒冤屈好人。”令容寬似的笑了笑,“唐解憂出事那天,我跟夫君還到過他,后來再見,唐敦那眼神實在沒法我放心。”

傅益瞧著,眉頭皺。

十四歲滴滴的妹妹,在家里何等生慣養,傅家雖式微,卻沒有窩里斗的齷齪事,令容算是水里泡大的,不太會藏心機,也不屑去爭斗害人。

誰知嫁到韓家,卻遭遇這些

那唐家兄妹,著實可恨

傅益含恨咬牙,“可恨還得跟他共事。這趟平叛回來,我定不饒他”

令容微詫,“他不是錦司的人嗎,也要南下”

“妹夫安排的”傅益忽然頓住,“他知道唐敦的心思嗎”

“夫君”令容沉了下,有點遲疑,“應該不知道。”

傅益頷首,“國事為重,這回先平叛,回到京城再清算”

“唐敦是相爺重的心腹,錦司的虎狼也不好招惹,可不能意氣用事。既然要同行,哥哥正好瞧瞧他的,等外邊的事安定了再說。”令容微微一笑,取過旁邊一副鎖子甲,“戰場上刀槍無人,這是夫君尋來的,穿著,也算一層防護。爹娘和我都等著呢,哥哥千萬保重”

“放心,我還得留下命,護著你。”傅益朗然一笑,語氣篤定。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