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北這才回過神來,尷尬地了鼻子。
“認得,認得,我就是一時間沒反應過來。”
此時柳開則是默默的走上前,打開了旁邊的一個木龕。
里面擺著幾個牌位,他拿起三炷香點著了,對著牌位拱了幾下進香爐,在那里雙手合十念念有詞。
一直念叨了好一陣,才轉過頭來,對著柳如眉說道,“侯爺曾經早有叮囑,一切從簡,咱們也不搞那些什麼繁文縟節,你倆過來給先人說道說道,這事就過去了。”
柳如眉點點頭,往前走了兩步停下來看了看站在后的陳曉北,略顯沉著的說道,“曉北哥你也過來。”
陳曉北這才回過神來,趕上前一步來到柳如眉的邊,隨著他走向牌位跟前。
來到這里,陳曉北才看清上面的名字,寫的是柳嘯天。
先不說人咋樣,看這個名字就有幾分的霸氣。
柳如眉雙掌合十手中念念有詞,“爺爺,孫兒就要出嫁了,您在天之靈可要保佑一切,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還有,如眉很快就要離開萬年城了,等我再回來之際,一定到您的墳前,和您訴說我對您的思念之。”
念叨完畢,柳如眉恭恭敬敬地九十度鞠躬,陳曉北也隨著鞠了個躬。給自己的爺爺上香之后,他轉過頭來對柳元文說的,“大哥你可還有什麼吩咐。”
柳元文擺了擺手,“沒有,沒有我沒有什麼事。”
柳如眉又看向柳開,柳開同樣是擺手。
既然兩人沒什麼事了,柳如眉笑著,轉頭看向陳曉北,“曉北哥,那我們就走吧。”
陳曉北點了點頭,想到了不會太復雜,可也沒想到會如此的簡單,太簡單了,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可是話又說回來,簡單也可以用另一個詞來表示,那就是草率。
平心而論,誰會真的不想風風的出嫁呢。
就算是柳元文,當然也想熱熱鬧鬧地把自己的妹妹嫁出去,可現在所有的一切都不可能了,選擇如此簡單的方式,也是無奈之舉。
好在柳如眉對此并不是十分在意,對著小青做個手勢,旁邊小青立刻上前來,塞到陳曉北手里一方紅蓋頭。
這個陳曉北還是懂得,把紅蓋頭整理一下,蒙到柳如眉的頭上。
然后再次對著柳元文抱拳,又對老管家柳開點了點頭,然后轉過來拉住柳如眉的胳膊,“如眉,我們走吧。”
柳如眉清脆地答應一聲,便手拉住了陳曉北的胳膊。
陳曉北邁著小碎步,扶著柳如眉就出了會客廳。
院子里的轎夫其實都是柳家的仆人,看到柳如眉沒出來了,立刻轎桿一,讓陳曉北很方便的就把柳如眉給扶進去。
陳曉北把柳如眉扶進轎子,一通安頓之后,又探出來,對小青吩咐了幾句,這才放心地退到一旁招了招手。
“起轎。”隨著一聲喊。旁邊的鑼鼓立刻迫不及待響了起來。
聽到鑼鼓聲。府門外圍觀的百姓也變得興起來,紛紛踮起腳尖著頭使勁地往里看,都想搶先看到那轎子出來的一幕。
著轎子緩緩走出家門,此時的柳樹梅百集,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
柳如眉曾經無數次幻想過自己出嫁的形,可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你這樣的一種方式嫁了出去。
當然了,也本可以搞得隆重一點,可是自己的父親不在,母親又死得早,就算自己風又給誰看了,所以倒不如簡簡單單,趕離開這傷心地。
而此時的陳曉北顯然會不到轎子里柳如眉的心,當然了,陳曉北的心也好不到哪里去,本這樁姻緣就是皇上強加的,而且自己心的人黃鶯死了,這滿打滿算才一個月,另尋新歡,他做不到。
可是做不到,也得撐著裝出一副笑臉。
騎在高頭大馬上,陳曉北還得時不時地沖著看熱鬧的人群揮手致意。此時,他完全沒有察覺在前面拐角,有幾名著青的男子正在死死地盯著他看,看起來他們就像是尋常的百姓,可很顯然他們不是。
領頭的一個自然就是羅西。
看到陳曉北走過來,他低了嗓音說道,“記住這張臉,他就是陳曉北,今晚的房花燭夜咱們放大一碼,但是明天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旁邊的幾人連連點頭,“大哥你說吧,咱們怎麼做。”
“按照慣例,今天他們親,明天得去皇宮門口謝恩,咱們就在那等著,總有機會能把這個陳曉北給抓了。”
幾人商量完畢,又駐足看了一會兒,等到把陳曉北的模樣牢牢記在腦子里,這才悄無聲息地離開。
和來的時候一樣,陳曉北卻不著急返回房征的府邸,而是騎著大馬,帶著眾人,把萬年城轉了大半圈,這才最后停在了房征的府門前。
此時的小丫頭也已經帶人把自家的門口裝扮一新,而當百姓們看到陳曉北最后居然停在這里,也有些傻眼了,畢竟開始的時候陳曉北是在街上喊才算是有人注意到,他們都不知道陳曉北是從哪出來。
“哎,看到沒?這怎麼到老丞相的家來了?”
“可不是咋的,難不這陳曉北跟老丞相沾親帶故?”
“你這一說到也有可能,你看這老丞相府宅也裝扮起來,看樣子就是要在這里拜堂親了。”
“是啊是啊,那陳曉北一介山野村夫在京城里,自然是無容,老丞相好心自己回老家住,把這宅子空出來讓他親。”
一番話說得在場幾人都笑了。笑聲中當然也充斥著對陳曉北的輕蔑之意,想想也是,到京城來娶親,連座宅子都沒有,到最后還得借人家的。
“快看陳曉北下馬了,馬上就得進府去。”
房征的府門前,陳曉北老遠就跳下馬來,牽著馬韁繩往前走,一直來到大門口前,就看到小丫頭笑著迎上來,對著陳曉北一抱拳,“恭喜曉北哥,賀喜曉北哥。”
“對了,按照咱們萬年城的規矩,你得用這個把如眉姐姐拉進府里。”
說這話小丫頭一招手,邊上有人拿過來了約有三尺長的大紅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