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霸宋:我,梁山寨主,匡扶華夏! 第1044章 靠近信陽

《霸宋:我,梁山寨主,匡扶華夏!》 第1044章 靠近信陽

燕王如此重視自己,不僅派李綱和曲端這樣的大臣來請,還派出像王定六這樣的梁山元老來暗中保護,楊邦義和陸宰一陣

“對了王大人,之前抓的那幾個胡人,你們打算怎麼理?“

楊邦義心的問了一句。

其實也不算是心,在他的心中依舊保持著楊家將的,既然別人都派出細作深中原的腹地,我們總不能沒有任何表示吧。

“回楊大人,這個是機,不方便。“

王定六不好意思的回到,他雖然很尊敬幾個讀書人,但是報局的保紀律擺在那里,不能的絕對不能

其實對于幾個胡人,已經由審訊的人連夜進行審訊。

愿意投降的會吸收到里面來,不愿意投降的只能讓他們消失。

專業的事給專業的人去做,王定六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暗中護送四人安全到達東京城。

“哦哦,唐突了勿怪勿怪”

楊邦義自知理虧,并沒有繼續往下問。

李綱和曲端是在西夏前線混過的人,自然清楚燕王旗下報部門那一套。

……

一夜無話,王定六退走之后,四人說了一會兒話就各自睡去,直到第二天才醒來。

洗漱一番之后,護衛早已經將東西收拾好在客棧的后院等待他們。

四人剛出門的時候,只聽到外面嘈雜之聲響起,然后一陣旌旗搖

Advertisement

幾個護衛連忙出門打探,發現是長江水師的威和猛兩位上將聯袂而至。

原來氏兄弟剛剛從重慶一帶回來,他們聽說碼頭的探說來了幾個氣度非凡的讀書人,而且昨天晚上出了點事,這才匆匆過來拜見。

這個探并不是王定六他們那種燕王直屬的報組織,而長江水師下屬的報人員。

長江水師的員不像王定六他們那樣,經過嚴格的訓練,組織嚴,忠誠度很高,他們的架構松散的多。

不過好歹都是本地員,查的本領還是有的,就這方便來講他們也有一定的優勢,不然也不會從人群中發現李綱他們。

作為長江水師上將,又是梁山一派的老兄弟,氏兄弟的位并不比李綱他們差多,完全可以避而不見。

但是他們終究在自己的轄區遇險,這就不得不面,表達一下問之

幾人寒暄幾句之后,由氏兄弟親自送他們出江城。

此時全城已經傳開,當年孤將守東京城的李綱和常年在陜西抵抗西夏兵侵、保衛邊境安寧的曲端蒞臨江城,很多百姓蜂擁而至,都想看看兩位英雄的雄姿。

很快就出現萬人空巷全城轟的場面。

百姓從四面八方趕來,高呼著李綱和曲端的名字,帶著家中最好的東西往前,試圖引起幾位大人的注意。

幸好四人有護衛,氏兄弟也帶得有水師在維持秩序,不然場面非得套不可。

至于王定六和他的部下,并沒有看到。

也不知道他們混在人群之中,還是躲在附近某個角落。

但是他們肩負保護四人的安全,想必一定就在附近,切注視著四人的四周。

李綱等人先是被趕來的百姓嚇了一跳,聽到他們自己的名字之后就釋然開來,原來自己在江城的名頭這麼大,這麼歡迎。

“除了燕王率領大軍經過那一次,江城很久沒有那麼熱鬧了。”

威看著越來越多聚攏起來的群眾,不由得慨道。

“這都是大漢日報的力量,經常宣傳兩位大人帶領士兵英勇抵抗外族侵的事跡,群眾這才如此激。”

猛細心的四人解釋道。

“對啊,老百姓的觀念是最樸素的,誰保衛這個國家和民族,誰保護他們的安全,老百姓就尊敬誰”

說實話,這麼大的場面威都有些羨慕了。

他們兄弟在長江一帶做事這麼多年,對兩岸的百姓也算極好,卻沒有得到如此待遇。

李綱和曲端都慨萬千,這些似乎就是燕王的襟。

自從為燕王之后他從來不將功勞據為己有,該是誰的就是誰的,甚至不余力的在大漢日報推崇當事人的功勞。

就像陳遘堅守中山府,陸登堅守隆德府的事跡,都在大漢日報大幅報道過,以供百姓知曉。

面對越來越熱烈的場面,楊邦義和陸宰開始生出羨慕之心。

者,不就是很期待這種場面嗎?

百姓戴,他們心甘愿地拿出家中最好的東西雙手奉上。

……

由于人數太多,原本很短時間就可以出城的四人是花了近兩個時辰才走出江城。

氏兄弟一直將他們送到城外的十里亭才匆匆還回城中。

相比于城中的熱鬧,城外就偏僻得多,但他們的心都十分的高興,四人在護衛的保護下快馬加鞭向北趕,他們都在心中憋著一勁。

盡快見到燕王,向他呈上管理這個國家的大計。

離開十里亭不久,一行人就遇到三伙打算進東京城做生意的人和十幾個進京趕考的學子。

路途遙遠,時不時又有野出沒,幾幫人自然結伴而行。

沒多久從后面又趕來一隊足足有一百多人的馬幫,他們是從東京城出來到湖廣一帶做生意的商客,也加隊伍之中。

此時的李綱和曲端本分不清誰是華夏報局的人員,就連昨晚的王定六都沒有出現。

但是他們總覺這人一定就在邊。

因為燕王的命令,王定六一會認真執行的。

李綱,楊邦義四人在途中甚至仔細推敲一番,看看王定六倒底在哪人一幫人中間。

不管是哪一方,他們始終認定王定六的人馬絕對不可能藏在那群書生當中。

……

經過幾日辛苦趕路,眾人終于離開湖北進河南境

因為直道的關系,一路行來都沒有太多荒涼,時不時會到村莊和集鎮,眾人才得以打尖休息、補充資。

就這樣,一行人終于慢慢靠近信城附近。

或許是先為主的原因,李綱和曲端同時覺得,從踏開始,一種張的覺油然升起。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