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霸宋:我,梁山寨主,匡扶華夏! 第1037章 楊邦義出山

《霸宋:我,梁山寨主,匡扶華夏!》 第1037章 楊邦義出山

就在關勝開始管理黑龍江和吉林部分地區,岳飛和韓世忠率領大軍南下,石寶和杜壆率領北方軍團東進,欒廷玉和楊再興他們率領東北軍團北上的時候,東京開封城迎來了自靖康之恥發生之后的第一次科舉考試。

五年了,終于迎來激人心的一刻,很多讀書人都憋著一勁。

這次科舉考試是由燕王發起并主持的,因此注定了它的不一樣,以及開了歷史的先河。

他將考試分為文科舉和武科舉。

這兩種很好理解,文科舉嘛,傳統的科舉考試。

王鐵沒有做太多的改,依舊按照宋朝原來的樣子行進。

宋代的科舉考試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發解試,禮部省試,皇帝殿試。

發解試,是第一場選拔淘汰考試,考生除了國子學,太學,宗學,武學等隸屬于大宋最高學府的學生之外,還有各個州縣地方辦學校及私人學校的學生。

舉行地點在考生所屬的地方分別在各個地方州縣或者都城。

這些早在一年就已經進行完畢,而且為了挑選人才,王鐵擴大了各地名額。

禮部省試,是從發解試突圍而出的考生,由地方選定名額。

對,就是限定名額,并不是考合格了就能參加禮部省試的,它是有一定的指標的。

前面說過,燕王傳令各地,廣泛的增加名額。

Advertisement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天下學子對燕王的好倍增。

因為名額一多,就意味著會有更多的人高中。

只要進指標的考生,就會從各地趕往京城到禮部報道,然后拜謁孔子,群見皇帝。

皇帝現在沒有,但是有燕王,他現在是監國,代表的是皇帝,群見的自然是他。

從禮部省試殺出重圍之后,就可以參加皇帝(燕王)主持的殿試。

決定出新科狀元,解元,探花。

天下士子已經完發解試,現在正往東京開封府匯集,參加禮部省試。

為了這次科舉考試,王鐵將坐鎮川蜀的張浚,坐鎮西夏的李綱,曲端都調了回來。

還有坐鎮東南軍區的婁敏中,江西的南昌的祖士遠都調了回來。

并且特意派李綱將楊再興的父親楊邦義從建康請到東京開封城。

在原本的歷史中,楊邦義對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月抗擊金軍兵敗被俘,后拒絕金人的招降而被完宗弼派人剖腹取心而亡,死狀極其慘烈。

在王鐵所在的這個世界中,因為梁山軍的橫空出世,金軍沒有打到建康一帶,楊邦義也沒有犧牲。

不過當年王鐵以稱帝的名義試探天下讀書人時候,就以這個楊氏后人為代表,是反對最激烈的那一批。

這些年來,王鐵帶著他的梁山軍東征西討,西征西夏,北討金國,收復燕云十六州,錦州到山海關一線,河套平原,河西走廊……

每每響起孩報出“大漢日報,前線大捷”的消息,無論是百姓、讀書人還是士兵都覺得揚眉吐氣,激不已。

因為燕王帶著他的燕軍在幾年的時間做到太祖和太宗皇帝加起來都做不到的事

一舉清除了懸掛在中原漢人頭上的利劍,改變北方游牧民族想放馬南下就放馬南下的不利局面。

更令人對王鐵刮目相看的是,在他的治理下,所有統治區軍隊紀律良好,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無論是被朱勔父子,方臘和方天定父子接連嚯嚯的江南地區,還是被金國肆掠的河北地區,都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場景。

正是在這種況下,楊邦義這個原本對大宋死忠的忠臣的心態慢慢發生變化。

他常常捫心自問,是天下蒼生為重還是忠于趙宋王朝為重?

趙宋已經被金國滅了,這與王鐵和他的梁山軍何干?

王鐵和他的梁山軍已經做的夠好了,再說他的燕王和燕軍是救下太上皇之后被正式冊封的,來路是正的。

我是不是對王鐵太過苛責了?

然而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是不可收回來,當初反對最激烈的就是自己,楊邦義怎麼可能主向王鐵低頭?

正在他猶豫的時候,李綱帶著燕王的令旨來了。

楊邦義愣了一下,他知道臺階來了,因此洗漱一番之后上前接旨。

不說其他,李綱是什麼人,他可困守東京城抵抗金軍的孤膽英雄,天下士子典范。

要不是新皇帝昏庸,在主戰派和主和派之間來回跳橫,將李綱一貶再貶,東京開封府也許沒有那麼容易丟。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王鐵這個燕王的面子也得看李綱這個浩然正氣的名臣面子。

“楊邦義接旨”

李綱見楊邦義一家恭恭敬敬的樣子,他微微一笑,知道來的路上準備的說辭已經用不上了。

“微臣楊楊邦義領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楊邦義在建康為是時,經歷方臘反叛,方天定反叛,江面兩次大戰,面對百姓流離失所,時局不安的艱難局勢,楊邦義而出”

“在轄區清除苛政,看重教化,輕征減賦,并且訓民為兵,加強民防,整肅治安,以至出現在任三年,盜不境,并且為前線的戰事提供強大的后勤支援,實為東南一大奇觀。”

“本監國念其功勞,將你由建康通判,提領沿江措置使一職破格提升為禮部侍郎,手頭上的工作界下屬之后即刻隨李尚書進東京城主持這一界的科舉大業。”

“欽此……”

“楊侍郎,接旨吧”

念完,李綱笑瞇瞇的看著楊邦義。

“臣楊邦義領旨”

楊邦義心中大震,從通判到禮部侍郎一職可謂是一步登天,而且距離禮部尚書僅僅只差一步。

王鐵,不,燕王為何如此看得起自己?

雖然心中疑,楊邦義還是認認真真的謝恩,接過李綱遞過來的杏黃錦布做的圣旨。

“來人,看茶”

既然臺階有了,楊邦義自然要走下來。

吩咐看茶事的同時,還讓下手收拾東西,準備接事宜。

“燕王如此厚,想必是看在犬子的面子上吧。”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