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我要做太孫 第551章 下西洋的人選

《我要做太孫》 第551章 下西洋的人選

 齊泰對周志清拱了拱手,行禮道:“周大人,在下覺得大人的話有所偏弱,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當著朝臣們的面你話都說出來了,你說當講不當講!

 “還請齊大人指教,反觀洗耳恭聽!”

 齊泰這才侃侃而談道:“太上皇仁智超群,每一項政令在當時都是有利于天下,海令也是如此,是太上皇綜合大明國初知識所立下的國政,實在讓人欽佩……”

 既然談到海令,那麼先把高帽子給朱元章帶上,也免得有人攻擊自己。

 “海令自然好多多,但也并非絕無劣,只不過是當時的權宜之計罷了……

 歷代以來沿海漁民多于捕魚為生,對于耕地種植并不十分擅長,所以他們的耕地數量很,更多的是以漁業為生,大明建國之初朝廷鼓勵漁民遷,開墾荒地,種植糧食,

 可是由于百姓缺悉的農,也不善于耕種,所以產出來了糧食與常年工作的百姓是無法相比的,這也導致他們生活困頓、食不果腹……”

 “在此形之下,有一些漁民就為流民,為一些豪門大戶的佃農,更有一些天邪惡膽大妄為者,或勾結海上倭寇,或者干脆拉起一班人為海盜……”

 “再者說來,海令對于本朝海上之貿易打擊尤為重大,在宋元時期,從陸往南經由泉州出發直到西洋,被稱之為海上綢之路,與漢武帝鑿空西域所建立的綢之路有異曲同工之妙,

 并且海上貿易自古便有,到了唐代時期就已經非常興盛了,即使兩宋更是達到不可逾越之巔峰,每年所帶來的厚收益難以計數,所以兩宋之富碩與海上貿易息息相關,

 就連南宋偏安一隅,國土淪喪過半,可是依然能夠靠著海上的貿易賺取大量銀錢,從而維持朝廷的使用,也使得南宋能夠立國一百五十二年!”

Advertisement

 “此次并未開放海,而是由朝廷出面出海巡洋,除了宣揚我大明國威之外,還可將我大明的綢茶葉瓷換取我朝所缺之

 賺取銀錢,此乃有利于天下之事,稱以為出海巡洋乃是必之舉!”

 “齊大人說的不錯!”

 督察院督察史景清出列道:“下非常贊同齊大人所說,出海巡洋友誼國家,勢在必行!”

 說罷,對一旁的練子寧使了個眼

 練子寧白了他一眼,也出列對眾人道道:“諸位同僚,倭寇與海上盜賊相互勾結,頻頻擾我大明,和我大明的藩屬國,西洋諸國不勝其擾,

 在年初的時候,西洋使團前來大明,就曾經向朝廷遞過國書,并且在與陛下會面之時也多方懇求,希大明能夠出兵剿滅海盜賊寇,還諸國與太平!”

 練子寧環顧著群臣,語氣也變得不和善起來,“諸位大人,大明為宗主國,自然有庇護藩屬的職責,否則任憑賊寇作,朝廷卻不能張正義,…那麼……天威何在!

 爾等一再反對出海,反對對海盜賊寇用兵,莫非是與其有勾結?或者居心叵測,折我大明威嚴?!”

 “嘶……”

 “咳咳……”

 練子寧這話一說,朝臣們頓時無言以對。

 無論怎麼樣,一牽扯到扣帽子的就不是小事!

 盡管練子寧明顯有些耍流氓的意思,可事實就在那里擺著,你不讓出海,就剿滅不海盜,那麼大明的小弟還欺凌……

 你這不是讓做大哥的難堪丟人嗎!

 心腸簡直壞了!

 對于出海巡洋一事已經辯論的夠久了,現在鐵鉉齊泰他們說的有理有據,還拿出了兩宋時期海上貿易得來的財富數目作為比對,

 并且從多方面闡明這次出海的益,所以討論到這里,事基本就有了眉目。

 “冬!冬!冬!”

 三聲銅磬聲從偏殿里面傳了出來……

 眾人朝偏殿去,只見那里又恢復了安靜,再也沒有什麼靜。

 此時朝臣們都知道這肯定是陛下在里面,否則在朝會議論的時候,誰敢發出這麼大的聲音打擾!

 通政司的蹇義等余音繞梁的銅磬聲徹底落下來,這才清了清嗓子,把眾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上,道:“既然諸位大人已經議出了結果,那通政司就寫奏章,呈報給陛下,請陛下定奪。”

 見沒有人出聲反對,蹇義對一旁負責記錄的員使了使眼,那名員就在他所寫的紙張上面,有龍飛舞起了起來……

 說是報給陛下,其實這件事就等于定下來了。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允熥這個時候才從偏殿里面出來,走到椅子旁邊,這才轉對朝臣們道:“諸位卿免禮,平!”

 等朝臣們起來之后,蹇義稟報道:“啟稟陛下,方才臣等正在商討出海之事,這是朝臣們的決議,請陛下過目……”說著就掏出一份奏章,呈送了上去。

 一些朝臣看到他直接從袖子里掏出奏章,驚訝的張大了、瞪直了眼……

 還有這番作嗎?

 這明明就是寫好的奏章好不好!

 我們還沒議論,你到奏章就寫好了?!

 這這這……簡直是沒把我們放在眼里呀!

 朱允熥接過看了看,點點頭道:“難得諸位臣工如此深明大義,知國之重事,懂得如此大事,都是國之干臣啊……”

 “多謝陛下,陛下圣明!”群臣行禮道。

 朱允熥滿意的笑了笑,吩咐道:“那出海巡洋一事就此定下吧,郁新、傅友文!”

 “微臣在!”

 “你們戶部要準備好出海所需要的貨!”

 “是!微臣遵命!”

 朱允熥又轉向鐵鉉道:“鐵鉉,你們商貿司要協助戶部,此外大明缺哪些東西,需要換回來什麼,都要有個章程,給你們一個月時間籌集,不得有誤!馬和可等著你們出海呢,不可誤了時間!”

 “是,臣等遵命!”三人行禮道。

 “陛下……”

 此時兵部尚書茹瑺眨了眨眼睛,一臉錯愕的模樣,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茹部堂可有異議?”朱允熥看著他問道。

 茹瑺拱手微微行禮道:“臣……臣方才聽陛下說出使西洋諸國的人選是……馬和?”

 此時馬和正站在龍椅旁邊臺階下,低眉順眼,聽到有人說自己的名字也恍若未聞,連頭都沒有抬一下。

 他上穿著朱允熥當日所賜給他的紙鎧甲,腰中懸掛著一柄佩刀,倒是極為威風。

 不過現在這份威風是斂藏起來的……

 朱允熥并沒有回答,而是看向人群當中的暴昭,暴昭立刻就明白什麼意思,趕笑呵呵的說道:“茹部堂沒有聽錯,是馬和,這位馬……”

 茹瑺一臉凝重的說道:“陛下,微臣對這個馬和并不了解,不知此人能否擔當此大任……”

 齊泰聞言出列,先是對朱允熥行了一禮,又對茹瑺說道:“茹部堂,馬和曾經在北平府任職,后來北調回京城,又在龍江船廠擔任要職,奉命建造大船,

 如今可以出洋巡航的五千料大船,就是他帶領工匠說造出來的,這對于大明船務來說當真是一項創舉……

 今后大明水師憑借此船可以所向披靡,實在有大功勞,又擔任市舶司吏目,更是在諸國的朝貢當中將事辦理的井井有條,使得朝廷獲利極多……”

 “現在是正七品的職,而且知西洋事,曾經令西洋各國使臣連連嘆服,

 再加上本次出海出使各國,也離不開市舶司,所以由馬和擔任正使實在恰當不過了……”

 茹瑺眉頭一皺,道:“齊大人,出海巡洋牽扯到出使西洋各國的大事,絕對不能馬虎!馬和職低微,資歷尚淺,不足以擔此重任!”

 大理寺卿周志清也眉頭皺了一團,行禮道:“陛下,茹部堂所言極是,這是我大明第一次出海,也是第一次出使這麼多藩屬國,

 應當派一位經驗老道,沉穩持重的員前去,如此才能夠威服四方,所以正使人選,還需慎重……”

 朱允熥看了鐵鉉一眼,鐵鉉趕把頭低了下來,恨不得埋到地板底下!

 這個時候讓他替馬和說話,那不是找刺激嗎!

 關鍵就算自己想說,也無話可說呀!

 在歷史上,馬和之所以能夠擔任正使下西洋,是因為在靖難之役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立下了戰功,得到了朱棣和大臣們的肯定,

 再加上朱棣那時候謀朝篡位,朝廷政局不穩,還有景清這種潛伏了幾年的大臣刺殺他……所以朱棣與一些大臣總是有些格格不,心有防備,

 在下西洋的時候,當然會選擇一個自己知知底,比較信任的人了。

 可是在如今這個時代,馬和確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功績……就連破獲假幣桉,也因為朱允熥想保護他,所以就沒算他的功勞……

 此時想要為馬和說話,當真有些理屈詞窮……

 朱允熥一看鐵鉉不應聲了,就知道他又想起來,不由心里暗罵,看來自己還得想方設法把他孤立起來,什麼時候為一個真正的孤臣,那只有為自己之命是從了!

 刑部尚書楊靖猶豫了一下,也出列行禮道:“陛下,此事關乎大明威儀,正使人選馬虎不得,請陛下三思!”

 “呵呵呵……”

 朱允熥笑了笑,轉頭對臺階下站著的馬和說道:“馬和,你看看,朝臣們覺得你你太年輕,不穩重,職太低資歷太淺,還有……沒有威儀,你怎麼說?”

 此時朝臣們把目轉向了馬和,只見馬和微微抬頭,不不慢的向朱允熥行了一禮,禮數周到恰到好

 接著才開口說道:“回稟陛下,甘羅十二歲出使趙國,使計讓秦國得到十幾座城池,因功得到秦始皇賜任上卿;

 西楚霸王項羽二十四歲破釜沉舟,率領三萬兵馬一舉擊敗秦軍三十萬,獲取巨鹿之戰的大勝,

 霍去病十七歲一戰即封“冠軍侯”,十九歲主持河西之戰,二十一歲封狼居胥;

 微臣雖然年輕,也無法與先賢相提并論,但是報效朝廷之心,匡扶社稷之任一日不敢忘卻!”

 朝臣們頓時面面相覷,有這麼多“年輕氣盛”的歷史人在前面,人家態度又謙虛,誰還好拿年齡說事?

 朱允熥滿面含笑,贊許的點了點頭,似乎是在鼓勵他接著說。

 馬和行禮繼續道:“至于威儀,微臣出貧寒,職不過七品,確實沒有自己的威儀……”

 還沒有等到眾人松一口氣,他又接著說道:“可是此次出使西洋諸國,宣揚的又豈能是朝臣個人之威儀?

 作為使者出使列國,代表的乃是朝廷,代表的是乃是天子,微臣以為,使者應當宣揚朝廷與陛下之威儀,而非臣子!”

 “此話甚是!”

 朱允熥演里面的贊許再也掩蓋不住,就差給他拍手好了!

 “諸位卿,你們覺得馬和所言是否有道理呢?楊部堂,你說……”

 “呃……”

 楊靖也糾結了起來,可馬和的話確實無懈可擊,不宣揚天子的威儀,難道你還想自己得好賣乖,甚至圖謀不軌不

 所以他只好道:“我以前覺得言之有理……”

 “那既然這麼說,馬和年輕與沒有威儀這兩條不要再說了,接下來就是職太低了……馬和,你又怎麼說?”

 馬和繼續行禮道:“回稟陛下,微臣以為出使藩屬國,職本就不應太高!屬國之國王乃是由大明皇帝陛下冊封的,他們本來就是陛下的臣子,也是朝廷的臣子!

 作為使者,無論職有多麼卑微,代表的都是大明,都是陛下,所以使者對他們乃是天朝上國之天使,他們都該以禮相待奉為上賓。”

 “若是嫌使臣職低微就不尊大明,那麼其人必然可恨!其心必然可誅!

 所以微臣覺得,作為使臣,本就不應職太高,如此才顯得我大明竹在,氣勢恢宏,即便是小小吏,他們也不能輕視!”

 “哈哈哈,好,很好!所言極是啊……作為卿,你們還有何話可說?”

 “……”

 大殿當中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敢應聲,陛下都說好了,你讓其他人還怎麼說?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