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萬曆駕到 第二百五十七章 首都鋼鐵廠

《萬曆駕到》 第二百五十七章 首都鋼鐵廠

把玩著手中的轉火銃,朱翊鈞擡起頭,笑著問徐啓:“試用過了嗎?”

“回陛下,這方面臣不懂,試用的事是由陳公公做的。”徐啓連忙把邊的陳矩給讓了出來:“研製新的火銃,陳公公是出了大力氣的。”

看了一樣陳矩,朱翊鈞不莞爾,徐啓這是在給陳矩請功啊!

不說其他的,單單是陳矩能讓徐啓給自己請功,這就了不得。朱翊鈞點了點頭,將目轉向陳矩,然後說道:“那你就說說吧!”

陳矩連忙說道:“回陛下,新式的火銃經過武備司的檢測,完全可用。”

“除了這種短銃之外,徐大人還製作了長銃,只不相比起來,短銃更加的好用。當然,長銃比起大明現在的火銃也好用很多。”

“只不過造價方面比較昂貴,是現在火銃的四倍。”

“即便是後續大規模生產,估計也要兩到三倍的造價。”陳矩說到這裡,小心翼翼的說道:“臣以爲現在不宜大規模的生產。”

朱翊鈞點了點頭,他當然知道這玩意不宜大規模的生產。

事實上轉式火槍很快就被淘汰了,取代它的正是燧發槍。不過轉式火槍也不是沒有高時刻,德法之戰之中,它們就大展神威。

比起現在的火繩槍,轉式火槍更加的適合騎兵。

雖然戚繼現在有銃騎,可是他們只能算是半個火槍騎兵。火繩槍的特就決定了火槍騎兵不可能,一旦火繩熄火,騎兵也不可能去點火。

在馬上,作火繩槍很不方便,但是轉式火槍就沒這個缺點。

採用火石打火的轉式火槍只需要裝彈擊就了,有了轉式火槍,火槍騎兵纔算是正式踏上了歷史舞臺。朱翊鈞準備給戚繼配備一點,試生產有利於改進工藝和研發。

Advertisement

裝配給戚繼,也有利於他們適應新的槍械。

式火槍雖然不如燧發槍,但是某些方面與燧發槍也很相似了。一旦以後換裝燧發槍,也可以省去大量的訓練時間。

“那就先試產五千支吧!”朱翊鈞想了想,開口說道。

“是,奴婢遵旨!”陳矩連忙開口說道。

朱翊鈞點了點頭,隨後又說道:“關於燧發槍的事你讓徐啓也參與進來吧!相信有了他的參與,肯定能夠大大的提升研究的進度。”

聽到這話,陳矩就有些汗了,砸了那麼多錢,花費了這麼長的時間,武備司那邊居然還沒有進展,他都覺得有些丟臉了。

“是,奴婢遵旨!”陳矩連忙答應了一聲。

朱翊鈞點了點頭,事實上他並不太關注火槍的進展,他更關心的是大炮。在這個時代,火炮依舊是主流,在很長時間之都將是主流。

“膛線的事做的怎麼樣了?”朱翊鈞看著陳矩,沉聲問道。

自從上一次弄出了坩堝鋼,刻刀就已經不是問題了,那麼火炮的膛線就可以提上日程了。一旦弄出來火炮的膛線,那麼膛線槍就不遠了。

有了刻刀,拉膛線就不再是難事,鉤刀拉削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這種方法不但可以給火炮拉膛線,還能給火槍拉膛線,朱翊鈞有一點記得很清楚,這玩意用木質的拉牀就可以了。

早期的民者,他們就是自己伐木製造拉牀,然後給槍拉膛線的。

如果朱翊鈞沒記錯,現在歐洲那邊就已經有前裝的膛線槍了。只不過裝填很費力氣,士兵往往需要用錘子敲擊送彈才能將彈丸裝進槍膛。

擊速度也因此降低到膛槍的三分之一甚至更慢。這麼低的速,對於軍隊來說是無法容忍的。所以在膛線發明後的兩百年間,線膛槍在軍隊中只是配角,

只不過後來有一個人發明了劃時代的東西,那就是米尼彈。

米尼彈的發明,使得燧發線膛槍有了質的飛躍,朱翊鈞想到這些,不由的想到了清朝抗擊帝國侵略者的事,他們面對的就是前裝線膛槍。

比起膛槍,線膛槍的好只有一個,那就是能夠進行進擊。

能夠採用三點一線的瞄準方式,不像膛槍只能進行火力覆蓋。騎兵面對能夠準瞄準的線膛槍,結果還用說嗎?

衝上去除了送死之外,本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

事實上這些東西歐洲現在就有了,朱翊鈞要做的不過是追趕,火的裝配,朱翊鈞也不是爲了韃子或者野豬皮準備的。

這是朱翊鈞爲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準備的。

朱翊鈞現在需要線膛炮,唯一的原因就是他想在大明皇家水師的戰船上裝備線膛火炮。現在的海戰,火炮爲王。配備了線膛炮的大明皇家水師,肯定會很強。

陳矩聽到朱翊鈞提起膛線,連忙說道:“回陛下,武備司已經開始刻畫膛線了,只不過功率太低,正在進一步嘗試。”

“同時炮彈也在改進,圓形的炮彈並不適合線膛炮。”

朱翊鈞當然知道圓形的跑到不適膛線炮,點了點頭,朱翊鈞沉聲說道:“很好,繼續做,儘快做出樣品來!”

說完朱翊鈞指了指徐啓:“讓徐卿去給你參謀參謀。”

“是,奴婢遵旨!”陳矩點了點頭,連忙說道。

等到兩個人走了,朱翊鈞嘆了一口氣,什麼都要一步一步來啊!事實上現在朝廷有了錢了,朱翊鈞已經心思建造一座大型的鍊鋼廠了。

位置當然不用想了,肯定是在石景山,名字就首都鋼鐵廠。

那裡在後世就是鋼鐵廠,有雲優質的鐵礦、門頭和石景山以及臺的優質煤炭、延慶雲的優質石灰石等,旁邊的永定河充足的水資源,這都註定了它將是建造鋼鐵廠合適的地方。

就地取材,節省本,方便運輸,要知道這裡在後世也是大名鼎鼎,它的名字做首鋼。

前世的首鋼歷經了很多事,段祺瑞派人在北京石景山東麓籌建名爲“龍煙鐵礦公司石景山煉廠”(即首鋼的前),三七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霸佔了石景山煉廠,將其改名爲“石景山鍊鐵所”。

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由國民黨接管後,於四六年改名爲石景山鋼鐵廠。首鋼經歷了北洋軍閥的戰、日本侵略者的佔領、國民黨政府的腐敗,三十年的時間,風雨飄揚。

三十年的滄桑歷史,反映了半民地半封建社會北京黑冶金工業的悲慘狀況,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

這一世朱翊鈞絕對不會再讓這樣的事發生,他要在那裡建造一座屬於大明的鋼鐵廠,一座註定會永載史冊的鋼鐵廠。

這座鋼鐵廠將爲大明的崛起打下堅實的基,將會吹響大明崛起的號角,將會爲讓世界戰慄的存在,爲此,朱翊鈞直接將其定名爲首都鋼鐵廠。

這座鋼鐵廠的建,大明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要知道鋼鐵是工業的基礎。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倒也平靜,朝廷也沒什麼大事發生,朱翊鈞也難得的清閒了下來。倒是好消息有幾個,宣大總督曾省吾來了奏摺,宣府的軍改完了。

比起大同,耗時更,完的卻更好。

張維賢也給朱翊鈞上了奏摺,說是完的很順利。

朱翊鈞知道自己是時候調曾省吾回京了,雖然在宣大以西還有固原、甘肅、太原、寧夏幾個軍鎮,可是朱翊鈞暫時不準備在那些地方進行軍改了。

這幾個地方,太原是要改的,但是要等待晉王開藩之後。

剩下的幾個軍鎮也要改,但是得等到東邊完了以後。調曾省吾回京,讓他閣,並且主持軍改事宜,他在宣大的任務算是完了。

大明這些年的重鎮宣大和薊遼,其他的地方沒那麼重要。

那邊穩定,暫時不最好,朱翊鈞準備近幾年對草原用兵,那薊遼就一定要好好經營。等到曾省吾回京,薊遼軍改也就能提上日程了。

到時會裁汰下來的軍戶也可以招募到城建公司和修路隊那邊去。

要到京城附近還有兩個軍鎮,一個昌平鎮,一個真保鎮,這兩個軍鎮也得改。昌平鎮就在北京的昌平,管轄長城東南起自今蘭州黃河北岸,西北至嘉峪關討賴河一帶,

真保鎮則是駐保定,管轄的長城北起紫荊關,經倒馬關、龍泉關、娘子關、南至故關。

這兩個鎮也得改,加上薊州和遼東,西邊只能先放一放,畢竟鞭長莫及,如果弄出子來,不好收拾,除了太原之外,西北朱翊鈞暫時不準備了。

讓曾省吾回來,那就得有人給曾省吾騰地方。

以曾省吾的資歷,閣是必然的,關鍵是在六部給他安排一個什麼位置。尚書位置他倒也能做,可是暫時沒有合適的位置給他。

倒是侍郎的位置有好幾個,馬上就能倒出來一個給他了。

朱翊鈞說的就是法紀司那邊了,經過了這段時間的探查,法紀司的進度神速,基本上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的證據,就差抓人了。

法紀司。

王家屏看著齊斐遞上來的文書,無奈的嘆了一口去。

雖然在接到案子的那天,王家屏就知道會有這一天,可是他無論如何也沒想到會這麼快。看著一份份擺在自己面前的證據,王家屏擡頭看了一眼老神在在的齊斐。

吏部侍郎趙德乾,王家屏真的很想拎著對方的脖子問問他,你怎麼想的?

堂堂的吏部侍郎,居然能幹出這種事來,如果是一兩個人是誣告,或者是誤會,可是這十幾個人,證人證詞一樣不會缺。

那家收錢的古董鋪子問心齋也被查了一個底掉,現在正在進行的三起買賣職的勾當都被查出來了。在王家屏看著,這不是趙德乾不小心,而是太過肆無忌憚了。

當然了,這裡面肯定有自己這個手下的關係,這是真的出了力了。

“我進宮去請旨!”

半晌,王家屏無奈的嘆了一口氣,然後緩緩的開口說道:“你讓人準備好了,等我拿到了旨意,馬上就手抓人。”

雖然是吏部侍郎趙德乾的案子,可是這裡面去牽扯的可不是他一個人。

吏部就不用說了,文選司大大小小的員肯定掉一大堆,加上參與買的人,必然又是一大堆,這些人全都得懲,這都是麻煩。

“是,大人!”齊斐倒是一點都不愁,聽了王家屏的話,恭聲道:“下這就去安排人手。”

城,文華殿。

看著王家屏送上來的證詞,朱翊鈞臉一黑,怒氣衝衝的說道:“豈有此理,碩鼠,這就是碩鼠,抓人,全都抓起來。”

“是,陛下,臣這就去辦!”王家屏答應了一聲,然後躬退了出去。

等到王家屏出去,朱翊鈞臉上的怒氣就緩緩的收斂了。事實上他早就知道這件事了,不過發怒是自己該有的態度,這個不能錯。

只不過查到吏部侍郎趙德乾,朱翊鈞估計那位吏部老尚書怕是幹不下去了。

這件事太大了,吏部出了這麼大的紕,王國自然是有責任的。加上王國的年紀是真的大了,現在辭也不是什麼不能理解的事

只不過讓趙德乾的事伴隨著老大人辭,朱翊鈞還是有些不忍心。

不過很快這種不忍心就被朱翊鈞拋到腦後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傳旨給閣,讓他們擬定一個宣大總督的人選上來。”朱翊鈞看著張鯨,開口說道。

現在的宣大自己要做的事都做完了,宣大總督這個位子,不用刻意去安排人了,守之人足夠了。當然了,搗的肯定不行。

不過朱翊鈞相信以自己在宣大那邊的安排,想搗也不容易。

那邊不有張維賢在,務府和大明錢莊在那邊都有人,張誠那個老太監在那邊還沒回來。說起張誠,也是該讓他回來了。

“傳旨給張誠,讓他安排好宣大的事,回京吧!”朱翊鈞想了想,對張鯨說道。

張鯨連忙躬道:“是,陛下,老奴這就讓司禮監擬旨。”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