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我要做太孫 第494章 藩王先死,小朱笑醒

《我要做太孫》 第494章 藩王先死,小朱笑醒

 工部尚書秦逵繼續說道:“這種強行改變黃河流路的做法,一旦遇到災年,就會使黃河在黃淮平原肆意泛濫,不可收拾,百姓也會跟著遭殃……”

 朱允熥道:“秦部堂言之有理,黃河屢次泛濫,雖有天災,可許多時候也有人禍!朕為帝王,絕不能夠讓百姓因此遭難!”

 在歷史上,從永樂年間開始修筑自河南府黃河北岸的孟縣沿黃河向東至開封府堤防。

 此后,又在黃河南北兩岸筑大堤,其中在黃河北岸筑起了數百里的太行堤,又在太行堤之南,黃河之北岸荊龍口等口又筑新堤。

 然而,人為的筑起堤壩阻擋黃河北流,違背了水往低流的自然特

 加之黃河含沙量大的自然屬以及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順流而下的泥沙都沉淀在賈魯古道中,河床迅速淤高。

 這就迫使黃河在其南岸地勢較低的河南歸德府、山東兗州府西南部、南直隸北部的徐州直至淮安府等地決口改道泛濫,

 其中以徐州最為嚴重,不但影響到濟寧以南運河的暢通,而且整個黃淮平原都遭遇著黃河水患的肆

 萬歷五年八月,黃河在南直隸的宿遷與桃源之間崔鎮決口,“宿、沛、清、桃兩岸多壞,黃河日淤墊,淮水為河所迫,徙而南”,

 造淮河南北的“高、寶、興、鹽、山、清、桃、宿等,田廬溺,正河淺涸,轉運艱辛”。

 練子寧點點頭,認同的說道:“黃河泛濫沖毀百姓的房屋,淹沒他們的土地,導致莊稼絕收,本來安寧的生活卻被突如其來的洪水破壞,

 這一年人命如草賤,本就不值一提!

 這會導致許多的災民,而這些災民一旦疏導不暢,就會為流民,甚至為賊寇!朝廷在這世上絕不可輕忽,就不得不從臨近州縣轉運糧食,用來賑濟災民,這會導致價飛漲……”

Advertisement

 “其次,洪水毀壞農田,破壞農業生產,淮平原屢遭黃河泛濫影響,大片的良田被洪水淹沒,在大水之后,沉淀下來的大量泥沙,即便是多年以后仍然是淤泥之地,帶來了嚴重的土壤沙化和鹽化,完全無法展開耕種……

 現在的河南布政使司的祥符縣,大多土地已經為鹽堿地,在此地不是征收糧食,而是征收硝、鹽,現在每戶每月需要向府納稅焰硝六十余斤,小鹽三十余斤,來換取糧食……”

 “好好的良田被毀,實在可惜呀……所以臣以為,既然遷都危害這樣深遠,為何還要興師眾呢?”

 接下來幾位員從各個方面,來剖析遷都北方的危害,尤其是遷都北平。

 話不說不明,理不辨不清。

 有些事就需要借著這樣的議論,來讓眾人明白遷都的危害!

 朱允熥當然不會遷都。

 作為一個后來人,他當然明白定都應天府才是最好的選擇。

 最后朱允熥說道:“既然你們都這麼說了,把遷都的損害說的明明白白,那遷都之事就此作罷,以后就不要再提了。”

 “是,臣等遵命!”

 既然和屬下通個氣兒,達了共識,那這件事就定了下來。

 從今天開始,誰要是再提議遷都,那麼他們既然知道了皇帝的意思,就會進行反駁,不會讓這種言論占據上風。

 等眾人離開之后,朱允熥走到偏殿的屏風后面。

 在墻壁上掛著一副地圖,上面顯示的是大明的疆域,以及一些重要的山川河流湖泊。

 在這份地圖上,清楚的畫著三條線。

 第一條線從東到西,連接了大寧、北平、大同、太原、甘州(今甘肅張掖)、廣寧、寧夏。

 第二條線是皇第五子周王朱橚的開封;皇第七子齊王朱榑的青州,以及皇第十子魯王朱檀的山東兗州府。

 還有第三條線,就是都的蜀王朱椿,潭王朱梓鎮守的長沙,朱楨楚王鎮守的武昌,朱柏為湘王鎮守的荊州。

 看著這份地圖,朱允熥心中慨萬千。

 開口詢問說道:“馬和,你看懂這三條線的意義了嗎?”

 馬和低著頭,小心翼翼的說道:“回稟陛下,奴婢愚鈍,看不真切。”

 朱允熥知道這是他的謹慎,便說道:“說說看,這三條線對于大明有什麼作用。”

 馬和見陛下真心實意讓自己說,便壯了壯膽子說道:“回稟陛下,這北邊的第一條線,連接的是九位親王遼、寧、燕、谷、代、晉、慶、肅王所駐守的地方,

 這些藩王乃是大明的中流砥柱,為大明抵蒙古瓦剌、韃靼部的進宮,鞏衛大明邊境。”

 馬和抬眼看了一下朱允熥,見他的眼睛一直盯著地圖,沒有任何表示。

 便繼續說道:“這第二條線連接的是秦、周、魯、齊幾位親王的封地,一旦邊境有什麼異,這些藩王就可以立即員兵馬,派遣前去邊境作戰……”

 “至于第三條防線,則是西南的幾位親王……”

 朱允熥點了點頭,朝后面揮了揮手。

 馬和識趣的退了下去,不再打擾。

 朱允熥看著這三條線,心里對朱元璋的心思,從心里佩服。

 地圖上的這三條線,就代表了大明的三條防線!

 朱元璋把遼、寧、燕、谷、代、晉、慶、肅王分封在九邊,扼守邊境要塞,直面外患。

 這是外屏藩王防線,屬于真正的戰場!

 把秦、周、魯、齊、楚王分封在二線。

 而且刻意與駐守九邊的一線藩王,拉開了幾百里的距離。

 這是屏藩王防線,就是為了當外敵來襲的時候,哪怕第一條防線全部失效,也有第二條防線作為緩沖,

 在這個時候,朝廷就有時間和力調集足夠的糧草,組織足夠多的人馬進行反撲!

 而敵人要想占領第二道防線以北的大片區域,就需要分兵駐守,這會消耗他們的兵馬數量。

 所以基本上到了這個時候,由于敵人的力量被分散。

 他們還要治理地方,鏟除患,徹底吞下占領的地方,不但是兵馬,在很多方面都會牽扯他們的力!

 因此,這時敵人已經無力南下了!

 這也正是政權在北方遭遇失敗之后,一旦回到南方,就能夠起死回生的原因。

 也是北方的敵人為什麼不一鼓作氣,趁機奪取整個天下的原因。

 不是他們不想,實在是力有不逮呀。

 雖然茍延殘,但總不至于國土盡喪失。

 也不至于像宋朝一樣,北方防線形同虛設,只要外敵侵,就能殺至京城附近。

 可是自從朱棣遷都北平之后,明朝就落到了和宋朝一樣的形當中,都曾暴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稍有不慎就兵馬圍城!

 其中有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還有嘉靖二十九年,韃靼土默特部領袖俺答發起了對明朝的戰爭

 此外還有己巳之變。

 崇禎二年,皇太極率后金、蒙古聯軍繞過山海關,從龍井關、大安口等地進,攻克遵化,直北京城下。

 對京城進行了攻擊,但是始終沒能攻破城高墻厚且有大炮防守的北平城,隨著明朝后續援軍的不斷趕來,皇太極決定撤兵,大明都城宣告解圍。

 一個被人打到都城下的王朝,還有什麼尊嚴可言?

 一個被人打到家門口的皇帝,在朝廷和百當中又有什麼威嚴?

 設想一下,如果朱棣沒有遷都北平,北方的兩道屏障仍然存在,或許大明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第三條防線,是在西南和湖廣,這是為了防備西面的敵人,徹底鞏固政權。

 而在京城周圍,則沒有分封諸王。

 朱允熥知道,剛才馬和的話還沒有說完。

 其實北方兩道屏障的設置,對藩王也是一種天然制衡。

 一線外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二線屏藩王在中間頂著,這就會導致他們的造反很難功。

 二線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一線外屏藩王負責包抄后路,配合中央兩面夾擊。后者的造反也很難功。

 所以他們是互相轄制,互相制衡。

 總不至于所有的藩王一同造反吧。

 人聚在一起都是講究利益,皇帝的寶座只有一個,誰能不爭不搶?

 而京城附近因為沒有藩王,不擔心重演西晉藩王反噬皇權,導致八王之的一幕。

 也不必擔心像唐朝一樣,邊境藩鎮造反,皇帝拿藩鎮一點辦法沒有。

 在歷史上有許多人批評朱元璋,說他分封就是為了寵兒子。

 其實這話有失偏頗。

 因為朱元璋如果真的是為了寵自己的兒子,何不把他們紛紛到南邊富饒和平之地?

 這樣也可以安樂嘛。

 還不用擔心藩王執掌兵權,對朝廷造威脅,不至于將來中式之間產生戰爭,和和,何樂而不為呢?

 不敢朱元璋在這件事上有沒有私心,但他的出發點、側重點,總是在天下!

 他是為了天下的安穩考慮,這才如此分封諸王。

 在電視劇漢武大帝里,劉徹就曾經慨劉邦為什麼不把那些藩王封在北邊!

 其實自私一點想,站在漢武帝的那個位置上,誰都會心中不平!

 憑什麼自己要和匈奴人竭盡全力的展開戰爭?

 而那些藩王在后面吃香的喝辣的?

 要是真把藩王封在邊境……

 這樣先和敵人打仗的是藩王,就算是打不過要死人,死的是藩王!

 皇帝笑都能笑醒!

 朱元璋這麼做,就是要把權力在自家人的手中,避免出現權臣政的局面。

 而大明的藩王,與西漢和西晉有所不同。

 明朝的分封,更像是朱元璋仿照元朝諸王出鎮制的翻版。

 藩王沒有地盤,所謂的地盤就是王府。

 藩王也不能擁兵自重,所謂的擁兵權,就是自己王府的護軍,最多只有三衛兵馬。

 朝廷的軍隊,沒有朝廷命令,藩王調不一兵一卒。

 因為這些兵馬雖然會他們的節制,實際上上下員都是由朝廷任命的!

 甚至就連他們的衛兵,也是由朝廷調派而來,在需要的時候也是需要上戰場的!

 而且明朝的藩王在沒有地盤,沒有兵權的況下,實際地位只相當于總兵。

 他們與總兵的區別,只在于他們是皇子的份而已!

 所以朱元璋的構想,在那個時代已經非常完了。

 一條是長城防線,一條是秦嶺淮河防線,只要好好經營,足可保證萬無一失!

 可事,許多時候事與愿違……

 上了一個比豬還蠢的建文帝,你能有什麼辦法?

 是寵信黃子澄和方孝孺,把朝廷的那些忠臣,那些有識之士全都撇在一邊,居然開始了削藩!

 而且還是從靠近都城的第二道屏障,以及湖廣的幾位藩王開始下刀……

 但凡朱允炆聽進去齊泰和其他人的一點兒忠言,也不至于落下那麼個結果!

 朱允熥是絕對不會遷都的。

 有那麼多的藩王頂在前面,替自己攻打敵人,替自己排憂解難,

 自己在后方……

 呃……調度指揮不香嗎?

 至于說會不會被藩王掌控軍權,朱允熥雖然會往這方面思索,但這是絕不會實現的!

 藩王可以擁有自己的勢力,但絕對不會那麼多!

 朝廷有的是辦法制衡!

 “王忠!”

 “奴婢在,請皇爺吩咐……”王忠躬行禮道。

 “講武堂和國子監,是不是該開課了?”

 “回稟皇爺,過了元宵節就開課。”

 “嗯。”

 朱允熥道:“講武堂也該改一改名字了,你去讓人制作一塊牌匾,寫上“大明講武堂”幾個字,到時候送過去。”

 王忠遲疑了一下說道:“皇爺,這牌匾上的字,最好是由皇爺親自書寫……”

 “嗯……”

 朱允熥看了他一眼,點點頭道:“也好……到時候你提醒我過去看看。”

 “是,奴婢遵命!”

 有國子監和講武堂這兩大利在手,朱允熥不懼怕任何人!

 如果當地的員與藩王結,朱允熥立刻就能夠在國子監選擇一起對自己忠心的人,立即前往!

 如果武將與藩王好,講武堂里出來的人,就會立刻取代他們!

 人和權利,都在自己的手里,有什麼可懼怕的?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