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杜士儀後隊近千兵馬進了汲縣時,他方纔從阿茲勒口中得知了前方的戰況。送到長安的戰報相當簡略,可實際上的嚴峻程度卻是嚴重好幾倍
兩個月之前,張興率僕固同羅二部聯軍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奇襲先下嬀州,駐兵居庸關,直接使得幽州震。被安祿山任命爲范節度使的賈循原本就不甘從逆,待到得知杲卿殺李欽湊,奪下井陘關,號召河北各州郡反正,而且還有一支安北偏師進河北道,他就更打定了反正的主意,接到杲卿派人送的信之後就開始籌劃投降。然而,賈循雖說在平盧和范任多年,可安祿山一直防著他這個資歷極深的宿將,所以他雖任節度使,卻是掣肘重重,暗地裡盯著他的眼睛很多。
在覺察到他的這一心意之後,別將牛潤客隨即先下手爲強,了賈循,幽州亦是震。打探到這一報的張興本待趁此進兵,料檀州雲郡守軍傾巢而出,使他不得兼顧。而此前史思明和蔡希德先後因爲安祿山的命令,率軍回援河北,兩路大軍總計五萬餘人。得知幽州有變,史思明竟是丟下所有大軍給蔡希德,自己輕車簡從,只帶銳千餘人抄小路趕回幽州主持大局。於是,張興竟兵阻居庸關彈不得。因蔡希德兵鋒直指常山郡,發出了屠城令,河北各州震怖,僕固碭率領的另一支安北偏師遂打消了此前一奇一正直取幽州的打算,於脆退守常山。
平盧侯希逸雖是舉起義旗,但薊州漁郡還駐紮有安祿山嫡系重兵,兩相對峙,同樣是彼此僵持不下。
而安慶緒和阿史那承慶、嚴莊以及李歸仁、安守忠等,率領從河倉皇退卻的大軍,則是在相州鄴郡築起了又一道防線。按照郭子儀和僕固懷恩、程千里商議的決定,大軍本待直取安慶緒佔據的鄴郡安城,然而,在幾次擊敗出擊的叛軍之後,叛軍便不出,而因爲杜士儀被召回長安遲遲未歸,嚴莊和阿史那承慶定計,趁著戰之際,派人在鄴郡四大肆宣揚天子疑忌功臣,已經將杜士儀害死於長安的消息,一時唐軍之中軍心搖。
在奪取鄴縣的大戰中,程千里輕敵冒進,竟是中了伏兵,若非郭子儀僕固懷恩援救及時,程千里自己都險些喪命。而因爲這一場敗北,叛軍乘勝追擊,原本拿下的鄴郡湯縣都險些丟了。而且各種流言越發嚴重,新鄉守軍方纔如此士氣低落。
杜士儀在離開長安之前,已經儘可能往嚴重的方向估計河北戰局,此刻得知勢竟然比自己想象得更加嚴峻,他沒有答應新鄉守將的竭力挽留,當下決定留下那些尚未真正軍的關中游俠兒在此繼續編練,同時下了口令,不許提長安之事,隨即帶著阿茲勒及剩下的前鋒營將士連夜北上。
一夜趕路,當他這一行數百人抵達湯縣城下時,卻還是滿天星斗,第一縷晨曦尚未從東邊升起,城頭上點著的無數火炬異常醒目。
這裡的守軍卻比汲縣那邊警醒得多。一發現這支來自南面的兵馬,城頭便立時有人前往城中報信,同時又有人在城牆上來回奔走,但只見刀槍無數,竟沒有因爲人是從南方來而放鬆警惕。當藉助天邊終於出現的晨曦,以及城頭火把的芒,看清楚其中那一面高高飄揚,繡著杜字的巨幅大旗,城頭上頓時傳來了一陣震耳聾的歡呼,隨之就放下了好幾個吊籃。這吊籃卻並非爲了放人上城牆,而是就這麼從城頭放下來好幾個人。
幾個人疾步趕到這支兵馬面前之後,見這裡亦是倏忽間亮起了無數火把,那些旗幟中間赫然還有一面是安北前鋒營杜,其中一個老卒立刻高聲問道:“敢問真的是杜大帥到了嗎?我乃僕固將軍麾下隊正聶合,求見杜大帥”
聽到是僕固懷恩麾下,正在前軍的阿茲勒便跳下馬來。雖說此前都在安北牙帳城,可他也不可能認識每一個人,當即舉起火把仔細審視了一下這老卒,倒是覺得面善,只對方不報名,他還真的不出名字來。然而,他自己當初卻是極其有名的,那老卒一眼就認出了他來,當即又驚又喜地問道:“真的是前鋒營杜將軍?你不是留在了長安嗎?”
“長安有小郎君統帶飛龍騎,我這些人留在那裡就廢了,因此大帥便調了我來。”
阿茲勒也不多解釋,示意來人跟隨自己,很快穿過重重人馬,來到了中軍帥旗下。聶合看清那些牙兵簇擁的中年人,心裡最後一懷疑終於爲之盡去,單膝跪下行禮時,竟是喜極而泣:“若是城中上下得知大帥歸來,定然士氣大振大帥,軍中甚至商量要送萬人聯名書回朝,請陛下把大帥派回來連日以來城中什麼流言都有,僕固將軍,還有郭大帥和程大帥彈再三,也只是讓三軍上下稍稍安心,大家全都盼著大帥”
“你不要急,慢慢說。”杜士儀示意阿茲勒把人攙扶起來,這才細細詢問城中形。
他曾經擔任了十多年的朔方節度使,即便如今郭子儀升任節帥,但他在朔方兵馬之中的威信絕不亞於他在安北牙帳城。然而,他固然兼領過河東節度使,在河東雲州代州還有極高的威,可此次程千里所帶兵馬主要是太原城中的天兵軍,所以這樣的謠言甚至讓河東兵馬軍心大,他著實有些意外。等問明白河東軍是因爲王忠嗣之前的遭遇,因此及彼,深信他是爲李隆基所害,故而因此軍心不穩,他頓時不住苦笑連連。
不等聶合回城報信,不過一刻鐘功夫,湯縣城門便已然大開,竟是一騎絕塵而來,後頭纔是數百人的大部隊。來者以一種毫不減速的蠻橫直接衝到前軍跟前,隨眼一掃後便怒喝道:“我是僕固懷恩,讓路,我要見大帥”
這樣的做派,這樣的怒吼,誰還敢攔?可這一次,衆人剛剛讓路,僕固懷恩就只見那邊廂已經有人策馬而來。儘管在這剛剛矇矇亮的天中,他只能約看到來人騎在馬上的一個廓,可他在杜士儀麾下效力了將近二十年,本能地認出那是誰。他死死了繮繩,讓坐騎小跑了幾步,等來人越來越近後,他終於忍不住滾鞍下馬,快走幾步上前,一把抓住了來人那匹馬的轡頭。
“大帥……”
“都是當祖父的人了,一點事就沉不住氣”杜士儀見僕固懷恩虎目泛紅,便也下了馬來,板著臉說道,“叛軍那些流言也能相信?昏了你的頭現如今叛軍不得不退回河北茍延殘,最希的就是我們自己窩裡鬥,你和子儀還是兒親家,程千里也是最懂得是非進退的人,只要誠合作,鄴郡那點叛軍就算兵馬再多,又何足爲俱?”
儘管杜士儀一見面便是一通劈頭蓋臉的斥責,可僕固懷恩反而長長舒了一口氣。因爲流言實在是來得太過洶涌,他幾乎都要錯認爲那一切是真的,每天在彈軍中的同時,他自己都想過,是不是要調轉馬頭帶人殺回長安去,給那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昏君一個好看所以,他訕訕地笑了笑後,便退後一步單膝跪下謝罪道:“大帥,是我之前治軍不力,只要大帥回來就好了。”
“你啊你啊”杜士儀無可奈何地上前親自將其扶了起來,卻見不遠城中兵馬漸次停下,只有一騎人徑直行來。等到人已經近了,認出那正是郭子儀,他就一拍僕固懷恩的肩膀道,“上馬,去迎一迎子儀”
和僕固懷恩一樣,郭子儀近日以來,同樣是心力瘁。之前那一敗,程千里輕敵冒進固然是一大原因,河東兵馬此前因爲王承業的頭烏而無有寸功,這次卯足了勁想打翻仗,卻是另外一大原因。這一敗之後,謠言鋪天蓋地,軍中人心憤怒,士氣低落,而他自己也心沉重,每天強打神鼓舞軍心,疲累還不要,最重要的是神和心靈揹負的沉重力。
如今杜士儀這一回來,無疑意味著長安城中並沒有發生那親者痛仇者快的一幕,他甚至自己都沒覺到,自己那近日以來微微佝僂的腰背都得筆直。
“大帥……”
“好了,什麼都別說了,從汲郡到湯,我已經聽了太多的壞消息,走,進城眼下還沒到卯時,傳我之令,卯正於汲郡太守府聚將,不得有誤”
杜士儀尚未進城便先行傳下這樣的軍令,郭子儀和僕固懷恩全都神大振,響亮地應了一聲。等到兩人匆匆回還,向其他跟出城來的將士宣示這個好消息,那最後一低落沮喪的氣氛頓時一掃而空。杜士儀都已經回來了,謠言不攻自破,鄴郡的那些叛軍們,全都洗於淨脖子等著
而進城的路上,阿茲勒卻不策馬靠近杜士儀,低聲問道:“大帥,之前長安城發生的那些事……”
“你給我傳令上下,守口如瓶,不許半個字”如果沒有之前的程千里兵敗,也沒有謠言對軍心的搖,杜士儀並不吝惜給李隆基已經岌岌可危的名聲再潑上一桶髒水,可現如今勢嚴峻,一切都得給未來這場戰事讓路。他嚴厲地看了一眼阿茲勒,一字一句地說道,“如前鋒營中有散佈這些消息者,殺無赦同時給我派人回新鄉,嚴令口,不許再提此事,違者一樣殺無赦”
一個剛剛進宮當上皇后就守活寡的年輕太后,執掌朝政十幾年後,被羽翼豐滿的小皇帝下令賜死.那時,只有她的太監總管爲了她的一線生機慷慨赴死.也是在那時,太后娘娘第一次知曉了這個連男人都不能算的人至死不敢說出的卑微情意.重生一次,太后娘娘決定對他好一些,結果這麼一心軟兩個人就好上了.全才宮鬥能手感情白癡年輕太后x暗戀主子一步步爬上高位陰冷變態偏執忠犬太監
【敢愛敢恨嫡女×護短冷麵王爺】前世蘇錦盡心盡力輔佐太子登基,到頭來卻被打入大牢,還被自己的好堂妹一劍刺死了。作為一個武將之女實在是奇恥大辱。重生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花轎調了包,坐上了嫁去禦王府的花轎。太子算個毛毛蟲,禦王才是值得抱的大腿好嗎!新婚夜,禦王看著如花似玉的新娘子愣住了。“王爺,既然臣妾與堂妹上錯了花轎,能與王爺喜結連理,便是上天賜予的緣分。”“難道王爺不喜歡臣妾?”一夜之間,禦王像是換了個人,將新娶的王妃寵上了天。渣男後悔不已?關她什麽事兒!太子妃?她也不稀罕!好好做個禦王妃她不香嗎?蘇錦從此踏上了一邊親親我我一邊報複狗男女的逆襲之路。(女主非聖母)
第三十年,明月夜,山河錦繡,月滿蓮池。 永安公主李楹,溫柔善良,卻在十六歲時離奇溺斃於宮中荷花池,帝痛不欲生,細察之下,發現公主是被駙馬推下池溺死,帝大怒,盡誅駙馬九族,駙馬出身門閥世家,經此一事,世家元氣大傷,寒門開始出將入相,太昌新政由此展開。 帝崩之後,史書因太昌新政稱其爲中興聖主,李楹之母姜妃,也因李楹之故,從宮女,登上貴妃、皇后的位置,最終登基稱帝,與太昌帝並稱二聖,而二聖所得到的一切,都源於早夭的愛女李楹。 三十年後,太平盛世,繁花似錦,天下人一邊惋惜着早夭的公主,一邊慶幸着公主的早夭,但魂魄徘徊在人間的小公主,卻穿着被溺斃時的綠羅裙,面容是停留在十六歲時的嬌柔秀美,她找到了心狠手辣、聲名狼藉但百病纏身的察事廳少卿崔珣,道:“我想請你,幫我查一個案子。” 她說:“我想請你查一查,是誰S了我?” 人惡於鬼,既已成魔,何必成佛? - 察事廳少卿崔珣,是以色事人的佞幸,是羅織冤獄的酷吏,是貪生怕死的降將,所做之惡,罄竹難書,天下人恨不得啖其肉食其血,按照慣例,失勢之後,便會被綁縛刑場,被百姓分其血肉,屍骨無存。 但他於牢獄之間,遍體鱗傷之時,卻見到了初見時的綠羅裙。 他被刑求至昏昏沉沉,聲音嘶啞問她:“爲何不走?” 她只道:“有事未了。” “何事未了?” “爲君,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