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我要做皇帝 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節 魔爪

《我要做皇帝》 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節 魔爪

坐在一個房子裏,彭由微微的笑著,笑意。

他是卓王孫手下的三大幹將之一,更是西南夷列國聞之變的大魔王。

自元德三年開始,他就一直活躍在西南夷群山列國之中,只要有利可圖,沒有什麼事是他不敢做的。

他手下的亡魂,千上萬,在西南夷列國,他的名字足以讓小兒止啼。

但如今,在這草原上他依舊籍籍無名。

沒有人聽說過他的事跡,甚至連他的來歷,也無幾人知曉。

這對於一個軍火販子加戰爭狂來說,簡直就是最妙的事

他可以隨心所,不用遮遮掩掩,明正大的做他想做的任何事

「明公……」一個穿著常服,戴著儒冠,看上去是一個斯文的士大夫,風度翩翩的君子的男人對著彭由拱手拜道:「此番,你我兩家當如何分工?」

彭由看了這人一眼,面帶微笑:「張先生何必如此心急嘛……還是坐下來,嘗一嘗這今年的新茶,看看味道如何……」

張先生聞言,微微一笑,連忙稽首告罪:「是某失禮了……」

然後自己就找個位置,坐下來,端起侍奉上的茶水,如一個士大夫一般品茗起來,還不是讚歎出聲:「好茶!好茶!必是今歲的江南新茶!」

彭由冷眼看了這人一眼,並不怎麼想搭理他。

甚至,假如有可能,彭由會找人做掉這個傢伙。

原因很簡單,他就是彭由最大對手,程鄭嬰的養子張文。

據說,此子的父親舊為程鄭氏的管家,曾經為保護程鄭嬰而死,是以程鄭嬰將之視若己出,不僅僅悉心培養,還在十幾年前出巨資,將他送到了關中,拜長陵人王居為師,學習《論語》《易經》和《法經》。

本來,他的人生軌跡,應該是學有所,然後拜某位貴人門下,最終舉薦為,爬到高位再來照拂程鄭氏,反哺之。

Advertisement

但……

七年前新君即位,改變了整個世界。

首先就是,卓文君與程鄭萱都從儲君的妃嬪,變了天子的妃嬪。

卓氏與程鄭氏,為了皇親國戚,背靠皇室,自然也就不需要有人做來保護家族了。

且,作為商賈,還是皇親國戚,再把一個養子送到場上,哪怕別人不說閑話,皇宮部也會有人嚼舌頭的。

自然,這張文就回到蜀郡。

然後一路走來,為了程鄭氏在西南夷地區事務的總管。

做為老對頭,彭由很清楚自己面前這個笑意盈盈,看似溫文爾雅的『朋友』,是一個怎樣的人

冠禽這個詞語,就是為他量定做的!

在西南夷諸國之中,張文的名字,甚至足以讓人聞風喪膽。

以至於列國的貴族和國王甚至百姓,看到有戴儒冠的人,都是戰戰兢兢,小心翼翼,連大氣都不敢出。

實在是此人做過的事,太過於『輝煌』了。

他是第一個發明了『先賣軍械,后買人口』模式的人。

今天西南夷列國之間超過七的矛盾,都是他和他的手下挑撥起來的。

更讓列國恐懼和害怕的是——他做事,素來明正大,直來直往。

譬如,他曾經告訴西南夷的強國滇國國王說:大王,您的鄰國邛王在我這裏買了三千柄弓弩,我覺得有必要告訴大王……

這自然是事實,邛王在他那裏確實購進了大批軍械。

雖然數量沒有這麼誇張就是了。

但問題是滇國和邛國乃是世仇。

當年,滇國的先王奉楚王之命先西南進軍,就與邛人大打出手,數百年來,兩者的恩仇加起來能寫出一本書。

滇王怎麼敢不重視這個報。

沒辦法,只能傾其所有,在張文這裏買了四千柄弓弩。

然後,拿到武以後,滇王覺得機會來了——雖然邛王其實本就不想與滇國開戰。

但,拿到了良的武后的滇國,朝野上下卻都覺得,很有必要打一場,做過一場。

於是,滇國軍隊對邛國開戰,花了半年時間滅亡了邛國,將邛國的人民、貴族以及財富全部吞併。

然後,周圍各國都嚇死了。

一邊聯合起來,一邊哭著喊著找張文買武

而吞併了邛國后的滇國,也是膨脹起來,滇王甚至傲慢的宣稱要統一西南。

然後,貌似強大的滇國軍隊被西南夷諸國聯軍暴打。

一直有傳說,當初那場戰爭,有兩千名漢軍化妝西南夷諸國的軍人,加了戰場……

但不管怎麼說,滇國在那一次損失慘重,不僅僅剛剛搶回來的邛國土地沒有了。

還丟掉了大片領土。

沒有辦法,滇王只能又找張文,求爺爺告,拿出了國庫最後一點棺材本,買了一批甲胄和刀劍才算穩住了戰局。

而吃到戰爭甜頭后的各國,卻也都各自生出異心。

還沒等戰爭結束,彼此就開打了。

打了三年,原本在滇國的南方和東方,有大小列國十餘個,部族數十。

到元德六年,就剩下三個國家了。

滇、白馬以及祚國。

這三個國家,至今依然戰事不斷。

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這個讀著孔子文章長大的張文。

原本,彭由並不知道,為什麼最終會變這樣的局面。

但後來他終於想清楚了。

答案是人

西南夷地區的特殊環境,更是放大了這種人

當地數百上千年來,都是各族混居,國家大小不一,一盤散沙,彼此實力接近。

即使是夜郎、僰國和滇國這樣的強國,對周圍諸國也沒有碾的力氣。

這個時候,當有一個國家的力量,因為外力的緣故而暴漲,立刻就打破了平衡。

於是,為了自保,列國不得不尋求這外力的幫助,買來武,或是自衛,或是擴張。

但問題是——你買了,別人也會買。

而且,武的價格不菲。

哪怕為了自衛,你也必須想辦法去搶別人。

於是,各國就這樣陷了惡循環。

因為敵國買了武,所以你也必須買,因為武很貴,你買不起,所以你必須想辦法去打別人,拿別國的俘虜和財富換武

而其他國家看到你買了武,滅亡了敵人,他們就會恐懼,恐懼就不得不買,買了就不得不打。

最終,西南夷各國的財富、人口和勞力,都流了張文之手。

為了討好他,滇王每年都派軍隊向南方探索,以其找到前往毒的陸路,換取賞賜;為了討好他,僰國人千辛萬苦的滅亡了一個列國,將其國中最麗的公主調、教的溫順而乖巧,然後作為禮送給他。

而彭由則其實被迫不得不去學著張文的手段去干那些事的人。

沒辦法,假如不學,那西南夷各國的財富、人口,尤其是廉價的勞力,就都要為程鄭嬰家的了。

這可不好。

再說,誰會與錢過不去呢?

可惜,可能是他們在西南夷玩的太過火了,也可能是因為榨的太狠了。

所以,從去年開始,西南夷各國就開始串聯了。

滇、僰、祚、夜郎、白馬甚至更遠的一些王國,都開始準備遣使,不惜一切代價前往長安,給天子朝覲,請求附。

卓氏和程鄭氏,雖然可以暫時阻止一二,遲滯一二。

但他們知道,他們在西南夷興風作浪的時代終結了。

再說,西南夷土地貧瘠,人口稀,被他們折騰到如今的這個地步,已經是油盡燈枯,再也不能榨不出太多油水了。

所以,早在元德五年,卓氏和程鄭氏都開始了轉型。

當然,只是轉變勞力的輸區域。

南越人都被他們帶壞了,在趾郡和日南郡叢林里拚命抓野人生番,送去臨邛的礦山和冶鍊場。

但南越的叢林里,也終有一天,會無人可抓。

怎麼辦?

只有毒才能解救卓氏和程鄭氏日益擴大的胃口。

毒之路,卻是遙遠而神

從滇國向南,出發的探險隊到現在已經有十幾支了,最遠的甚至跋涉上千里,深原始叢林之中,卻一無所獲。

當然,也有可能有人找到了毒。

但,這些人沒有一個能回來的。

在現在,從滇國前往毒的道路,依然是一片荊棘。

當然,曾經有毒商賈和僧從海上來到中國的這個信息,自然也被重視了起來。

卓氏和程鄭氏,每年都會雇傭商船,出趾和日南郡的港口,向著南方和東南風探索。

茫茫大海上,危機重重,常常一出海就是半年。

而且,回來者聊聊,即使偶爾有人幸運的歸航,也只是報告說:大海之上一無際,除了島嶼外,很有見到陸地。

出日南一千里,全是莽荒不之地,除了海鳥和飛魚之外,沒有任何人類的影子。

這可真是讓卓氏和程鄭氏慌得不行。

沒有了廉價的勞力,他們的產業就難以為繼,就不可能再擴大經營。

更麻煩的是——若沒有了輝煌的產業,兩位皇妃的地位也會損。

而不惜一切代價,維繫兩位皇妃以及其所出的公主、皇子的地位,是卓氏和程鄭氏的最高目標。

正好這個時候,燕薊之戰發,讓卓氏和程鄭氏都是喜出外。

茫茫大草原,號稱有千國萬族。

從幕南到幕北,以及整個西域,生活的人和部族,怕是數都數不清楚。

,比西南夷的人口要多到不知道哪裏去了!

而此地,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有著足夠多的廉價勞力來源,足以讓卓氏和程鄭氏的產業繼續興盛。

是以,作為兩個家族的頭號打手,彭由和張文才會被派來龍城,主持關乎家族興衰的大計。

簡單的來說,就是賣軍火。

但怎麼賣軍火,卻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事了。

「在這龍城已經半月,兄長可找到目標了?」彭由喝著茶問道。

張文自然知道對方的意思。

草原的況,不比西南夷,西南夷諸國,基本都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之中,其國土和人民不會跑。

但草原不同,各部族游牧遷徙,常常一跑就是千里,甚至數千里。

而且,很難保證對這些部族的監控和控制。

所以呢,選一個合適的對象就很重要了。

這個對象要足夠強,至,得比其他部族強一些,不然,沒辦法搞事啊!

其次,它還得有個世仇,並且,必須保證這個世仇與它的力量在伯仲之間。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它必須得有足夠的野心,其首領得是那種自信和強勢的人。

不然,就很難玩出效果。

就像西南夷諸國的故事,若非滇王野心,邛王同樣有著雄心壯志,張文當年也做不到那麼好。

當然了,經過這許多年的磨礪和鍛煉,張文的手段和本事,自也提升了許多。自然,張文是有對象了。

但,這些事,他怎麼會跟彭由說?

就像彭由不會告訴他,在今天下午,他將五百柄青銅弩賣給了一個部族那樣。

是以,張文只是笑了笑,就將這個話題轉移,說道:「這次龍城之會,我聽說,不僅僅西匈奴派來了多個代表,就連北方的句犁湖也派來了人馬,要來買糧食、綢大黃,甚至,我聽說有人在暗中重金求購各種書籍以及文人……」

如今,無論西匈奴還是北匈奴,都在搞漢化運,以圖救亡圖存。

這個事,講道理的話,應該是繡衛的事

但是呢……

作為商人只要有利益可圖,沒有什麼事是他們所不能做的。

如今,匈奴人送上門來了,怎麼可能不賺一筆呢?

但問題是,這錢賺歸賺,但不能把命搭進去。

所以,彭由一聽,立刻就明白了對方的意思,笑道:「我準備賣點魯儒的書籍……這次從長安來,我專門讓印了數百套……」

如今匈奴人只要是書,就願意買,而且價格還頗高!

這個錢不賺的是傻子!

什麼魯儒啊穀梁啊甚至公羊的書,朝廷本來就不限制外流。

只不過,得防止惡意競爭,免得砸了買賣。

是以,就要提前通,做好預備。

「既然如此,那我就賣點穀梁的著作吧……」張文一聽就笑了起來。

至於匈奴人拿回去會不會照著書上說的去做?

那與他們何干?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