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重生異能 我全家都帶金手指 第二百零九章 隨緣尋找(兩章合一)

《我全家都帶金手指》 第二百零九章 隨緣尋找(兩章合一)

 游寒村的清早,正升起裊裊炊煙。

 家家戶戶抱柴火煮飯,呵斥家里孩子干活或是吃點兒的聲音絡繹不絕。

 鴨鵝群結隊朝外跑。

 還有三五位老漢,大清早就聚在樹墩下,一邊等飯好,一邊嘮嘮呱。

 這都屬于是村里不太窮的老漢,駝著背聊著家里哪位孫兒進城了。

 又是一年一度的農閑,進城找零工干活掙幾個銅板也比在家里閑著好。

 而家里稍困難的老漢們,哪里有閑心和人說話,他們是坐在家門口的小板凳上,愁苦著一張臉,正琢磨最讓農戶家庭傷筋骨的征徭役名額。

 應該讓家里哪個小子去,不讓誰去。這種大事,最終需要家家戶戶的頂梁柱拿主意。

 自從這事兒出了,村里三天兩頭就能傳出某家吵打架。

 左里正最近很忙碌。

 一邊要四忙著各家調解,鬧分家的就不計其數。

 一邊還要著頭皮催促,村里各家是銀錢抵人頭稅,還是確定豁出去哪位壯勞力真就去服徭役。

 總是要盡快給他名單或是銀錢的。

 按照上次來通報的差們所講,今日差們就會來了。

 瞧,他這一大早上又在為征徭役的事費心,連吃個早飯都不消停。

 左姓里的其中一家,與他并不親近,正站在他家堂屋,兩手揣暖袖里眼圈兒通紅說道:“五爺,俺家實在是要揭不開鍋了,就賣那破草房也湊不出銀錢抵人頭稅。可俺家的況你也知曉,大郎前兩年就沒了,二郎娘胎里就弱,三郎、三郎俺實在是舍不得,不是他去就是俺去。”

 左里正被說的胃口全無,放下粥碗抬眼看向此人:“你是來借銀錢的?”

 “不不,”他哪里敢借。

 有借有還,像撇子前兩日那樣,才敢借銀錢。

Advertisement

 別人敢借給他,他也能心里有底氣張

 可自家的況,一是他還沒臉皮那麼厚,做不到張就朝五爺借十五兩銀錢,二是,借完這帳又不能瞎了,總是要還的,拿啥還?

 所以,他是來:

 “五爺,您能不能幫我說說好話,我帶著三郎還有不好的二郎,去給撇子家干活。他家不是著急釀酒嗎?正缺人手。

 您放心,我們爺仨啥活都能干,要是撇子的岳母嫌棄俺家二郎子骨不頂用,我們爺仨干活給發倆人銀錢就中。

 也不用發,就是您給做個中間人,讓撇子借我這回徭役人頭稅,我保證這三年農閑都幫他們家多干活……”

 左里正抬手打斷。

 最近幾日,他總是陷這種矛盾的緒。

 既要苦惱費心幫左撇子家擋著這些事兒,心里又有點兒小驕傲。

 驕傲于,當村里有些人打聽撇子家誰去征徭役之類的,他每每聽到秀花說:“我們家征什麼呀,我婿指定是在家的”,他從旁聽到這話,心里都是一笑。

 是啊,征徭役,在秀花妹子眼里不算事兒了。

 別人家甭管怎麼發愁議論,也和秀花說不著,沒有共同話題,干脆無需探討。人家不犯愁這事兒。

 而秀花妹子說那話,能聽出來已然收了真子,估怕別人眼氣,那人又善良,很有同心,要不然就憑那個子,絕對會直腰板斜看別人,說上一句:“就錢唄,多大個事兒。”

 所以他小驕傲于,撇子家在遭了那樣的事后,還能做到不用他心,無需他捧著銀錢送上門去做主,更沒有像村里其他人家犯愁到哭天搶地的事

 又苦惱村里許多人家,都惦記想去撇子那里干活。

 “一個兩個的都想要去撇子那里,可他拿什麼給你們人頭稅?一戶是十五兩,你算算,他家還要買糧食釀酒,他家還能再幫幾家?這和姓不姓左,能不能信得過你、我出面要不要幫你勸勸沒關系。是撇子那里也難。他沒有那麼多,怎麼幫。”

 左里正繼續道:“我知道,最近左姓里,總有人背后嚼舌,講究撇子的岳母寧可幫扶外村的窮小子,許諾給他們徭役錢,都不幫同村的親屬。可是,你們咋就不想想,撇子岳母要幫的那幾人,最近幫家在干些啥,你們在撇子家出事時,又幫撇子家什麼啦?那二柱子,聽說老早就啥也不要,一直跟在撇子大婿屁后面白干活。”

 以上這些話,其實左里正也是挑人說。

 面前這位是老實憨厚人,沒想占便宜,他這才講一講道理,讓別誤會撇子,勸勸盡量還是再想想辦法,別一筋惦記幫忙干活就會幫你家出人頭錢。

 有的那種不講理的,明明家里湊湊能拿出銀錢的,要是還整這一套,他連廢話都懶得說。

 那種人,合著拿撇子家當打零工的地兒啦?往后三年農閑時節不用進城找活了,眼下還不用掏空家底、不用張羅賣田地,不閃腰不閃岔氣就能解決徭役的事兒。

 倒是好算計。

 但是,在他這里就過不了,甭惦記撇子他們回頭到家,找上門哭訴。

 誰也不欠誰的。

 咋不敢朝他借錢呢?

 一個兩個的,要真是那種好樣的品,他即便能想象得到三年兩年估計都還不起銀錢,也會幫扶一二。

 左里正重新拿起筷子:“你回去吧,趁著名單還沒上去前,快些去楊樹子村尋你那岳父岳母再想想招,看能不能借出幾兩,再加上自己手頭的,如若到最后還缺個三五兩銀錢,你再來,我借給你。撇子那里干活的事兒,別再惦記,他幫不了太多人,手頭空了,釀酒的糧食銀錢搞不好都要賒賬,他更難,啊?”

 “五爺。”

 登門的左姓老漢,當即眼圈兒發紅,到一下子站不住差些跪下,多虧旁邊里正的大兒子扶了一把。

 所以說,在征徭役家里小子可能一去就不會再回的大事上,有人在這個節骨眼兒能幫忙借三五兩,就會讓人記半輩子恩,那麼左撇子家幫了那麼多小子全掏,這個清早注定會和村里其他人家的景不一樣。

 二柱子的爺,起大早來了。

 他啥也沒有。連釀最便宜的玉米芯子酒,玉米芯子他都沒有。

 家里太窮。

 又要顧及家里那些口的想法。

 老頭子只能扛著兩袋子豬食菜送上門。

 現在這季節,豬食野菜都不好找了,可見用了心。

 秀花接過兩袋子豬食菜,倒院子里,將麻袋給過去:

 “你可別折騰了,家里有的是,回頭你要是累倒下,二柱子回來看見了,那是個死心眼的,他就得守著你。說句大實話,那他就沒法給我家干活了。你這是謝嗎?”

 這是拖后

 秀花仗著和二柱子的祖父平輩,說出的話不咋好聽。

 主要是眼前二柱子的爺,一大把歲數了,這老頭子最近天天一大早走好幾十里路給送野菜,咋勸也不聽。好話早就勸盡了。

 二柱子的爺,瘦的老頭憨厚地沖秀花笑了笑,啥也沒說,連水都不喝一扭頭背手就走。

 老爺子心里明白,人家說話難聽是故意的,就是不想讓他再來。

 事實上,心腸沒說的。這一家子心善得不行。

 這次幫了他家,那就等于救了他孫兒的命,不用去服徭役會安安穩穩的活著,比啥不強。用救命形容不夸張。

 別說辛苦送些野菜了,讓他這位沒本事護不住孫兒的祖父,就算在朱興德那位晚輩面前,貓腰行禮說些恩戴德的話都是應當應分的。

 而院子里。

 水生的爹娘更是讓吃飯不吃,就只顧埋頭干活。烀豬食、喂豬、拉磨,磨釀酒的糧食,劈柴。

 給秀花氣的,就沒見過讓吃飯還得勸。

 金子媳婦呢,也是大早上連熱水都不燒,說什麼廢柴,搶裳蹲井邊用涼水洗裳。

 還私下總囑咐家孩子說,吃點兒,好吃的給甜水小姐姐,咱是來干活的。左姥姥給你啥,你別拿。

 金子媳婦心里可謝左家。

 每每想起征徭役都后怕。

 如若不是左家會幫忙人頭稅,昨日就到他們村里正手里了,那麼金子注定這次會被征走。

 因為家里知二畝地,去年娘家爹遭了大難,金子背著,已賣過兩畝幫了娘家,也就是說,就算將僅剩的田地賣了也不夠。到時金子服徭役了,家里就剩和孩子,三年后男人能不能回來還不可知。要是男人真在外面累死了,自己能養得起孩子嗎?下場又會是如何?

 左家昨日幫忙了銀錢,在金子媳婦眼中等同于是救了一家三口的命,幫他們一家改變了命運,極為恩。

 “我不,外婆。”

 “你不吃飯,你這不是在給我家添麻煩?金子在外面幫俺家忙乎,回頭到家看你累倒在我家,你這不是讓我坐蠟呢嘛。”

 秀花氣的不行,這些天,日日如此,頓頓吃飯讓吃飽些勸,讓干點兒活,別再閃到腰也要勸。

 最煩說些磨嘰話。

 “你們要是真心實意謝謝,我最后再說一遍。”

 秀花還沒等發飆,坐在屋里炕被的蘭草就笑了,小聲念出秀花外婆最近常說的話,不如忠誠,往后無論貧窮富貴,你們都忠誠,比啥不強,非得像個氣包似的。

 就在這時,外面又傳來一位婆子的聲音,是常喜的祖母來了,蘭草不笑了,分了點兒心思,放下給秀花外婆補的褥子,支起耳朵聽到常喜祖母說:“我來送幾個咸鴨蛋,我和你說,妹子,都冒油啦,給你倆外孫補補,不多,你別推,就四個。”

 秀花外婆說:“又跑幾十里路來一回。”

 之后,院子里隨著太升起,左家院里變得更熱鬧。

 朱老三媳婦李氏回來了,自從出事,李氏和蘭草一直在老左家幫忙釀酒干活。們倆屬于哪里需要去哪里,做個飯洗個裳幫忙釀酒時弄個酒糟了。

 今日李氏是起大早上山,去小豆家后園子將菜劃拉劃拉背下山,小豆和四弟妹小稻都懷有孕,一般遠道都是李氏去忙。

 小稻招呼道:“三嫂,快進屋洗手吃飯。”

 李氏擺擺手:“吃啥飯啊?快接過這菜。我咋瞧著你二嫂已經到了?那些人是不是他們?”

 游寒村村口,朱老二孫氏帶著娘家哥哥們推車來了。

 來干啥呢。

 送釀酒的糧食。

 朱老爺子知道府城那里支起個鋪子,聽說還什麼預定酒?總之,等著出酒掙錢呢,急忙將家里那二十多畝地收上來的糧食劃拉劃拉讓二孫媳找人送到老左家。

 只留下自己倆月吃的糧食。

 先別管冬老朱家人吃啥,那頭要是賣的好,掙到銀錢咋都能活。更何況還有左家早就給過來的幾十兩銀錢。

 嗯那,賣完人參就給了。

 所以朱老爺子心里有底,只是有些著急上火,城里那鋪子開門一天就是一天錢,那府城,寸土寸金的地方,如若每日不賣酒,這不等于銀錢白白打水漂?釀酒要抓些。

 而自從朱興德靠一己之力不讓朱老二休掉孫氏,孫氏早沒了以前和小稻之間比較的心思。認為親大伯哥和親小叔子就是個屁,這三嫂往后只認朱興德是親小叔子。

 畢竟關鍵時刻,只有朱興德念舊當二嫂,那倆親的居然不做好豆腐還捅咕要朱老二休掉,那就別怪往后只實心實意對待朱興德兩口子。看著吧,還打算讓朱老二往后和親哥倆離心,以后只準和朱興德走

 這不嘛,孫氏眼下對老左家那是熱熱乎乎的心思:

 “四弟妹啊,這些糧食夠不夠。聽爺說,要是釀那種好酒,咱家這種被雨澆過的糧食,夠嗆能全用。要是不夠的話?”

 孫氏琢磨,實在不行,今早已經和娘家那面過話,稍稍提了兩句,能不能從娘家那面先賒糧食。可銀錢這事兒,最好還是要說清楚,賒多久,按啥價給。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