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開荒不覺得服從有什麼不對,但這次的功讓他有些迷,那就是:如果將來明軍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如果有一隊清軍利用繳獲的印信在明軍境大肆破壞怎麼辦?以往的規矩就是,一旦印信丟失就要立刻上報,以最快的速度重鑄新印並通報新的規格。以前周開荒認爲這樣理就已經足夠,但現在他親眼看到這樣是不夠的,而且是遠遠不夠的。以前沒有人這樣迅速地利用繳獲的印信發起攻擊,並且是連續不斷的攻擊。更甚者,對於一支經驗富的小分隊——比如他們現在的這種,就是沒有印信,也能利用對的瞭解給敵軍造重大的損失。
“需要有一支部隊,專門檢查印信的真假,還有兵份的真假。”周開荒提出的疑問馬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看來這些日子所有的衛士都考慮過類似的問題。
“怎麼可能知道所有將領的印信?怎麼可能到都有這種檢查印信的部隊?”
“或者說只有一支特別的部隊可以決定生死。”又有人說道。
“這更不可能了,難道這支部隊還能管到別人的家丁和親兵裡面去嗎?是不是該死難道不是由上峰說了算,反倒由這支部隊說了算麼?誰會同意?”反對者覺得這個想法太不切合實際,因爲明顯地涉及到了軍的固有權利,侵犯了“大小相制”的慣例,侵犯了傳統的封建權利。
鄧名有些茫然地放下筆,他約約地覺道,這些部下現在正在討論的那支特別的部隊,好像有點類似未來的憲兵部隊,而他們的討論似乎還涉及到了一些現代軍隊的制。
討論雖然熱烈,但沒有任何結果。
臨睡前鄧名算算天數,若是劉晉戈過去了,這個時候他和袁象也差不多該開始返回建昌了。
……
此時,狄三喜帶著三百士兵,千多輔兵、一些糧食和無限的悲壯離開了建昌。
昨天,狄三喜用出城搜索鄧名的行蹤爲理由,向馮雙禮告辭。後者凝視了他很久,最後艱難地點點頭:“天下沒有不散的宴會。取酒來!你我二人今日要痛飲一番。”
好不容易,狄三喜才讓馮雙禮相信他不是要畏罪潛逃。是的,狄三喜不願意被殺掉,但他也不想做一條喪家之犬;狄三喜更不會去吳三桂那裡,沒有了奉獻建昌這個功勞,他去了也不會到禮遇,說不定還會被遷怒,命運未必就比逃亡荒郊強。
雖然解釋了很久,但今天出城前,馮雙禮和一些往日好的同僚還是送來了一些金銀——狄三喜怒不可遏:我不是要逃亡,不需要這些盤纏。
當發現狄三喜出城時沒帶家眷,軍們和士兵們的臉上出現了掩飾不住的驚訝之。狄三喜按下心中的煩躁,沒有去和他們計較,因爲這麼想的人太多了。幾個忠心耿耿的衛士聽狄三喜說要出發去找鄧名後,首先提出的要求是多給點時間,讓他們能搬運家小一起離開建昌。
至於那些點頭之,此刻全都站得遠遠的,看到他們躲躲閃閃的樣子,狄三喜心中生出了一個猜測:或許大家都暗暗慶幸狄三喜出走呢,而且盼著他再不要回來,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的罪名都推到他的上,不但不用擔心他魚死網破到奉節去胡說八道,而且放狄三喜一馬還有助於同謀們獲得良心上的安。
“去東川!”出城後,狄三喜看了看忠心耿耿的家丁和親兵們,說出了此行真實的目的地。
狄三喜猜測鄧名不會就此放棄建昌返回奉節,但即便鄧名真的沒有如他所想的去東川,那狄三喜也要拚上命去東川一搏——自己赤膊上陣去搞一通破壞,來挽回自己的形象:我不是大白臉而是忠臣;我不是白鼻樑而是有勇有謀的良將!
親衛們都默默地點頭,一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氣概。
明明吞了一堆安眠藥,趙洞庭一覺醒竟然成了宋朝皇帝,可等他反應過來時卻自閉了:內有奸臣擋道,太后專權,外有蒙古鐵騎來勢洶洶,這樣一個爛攤子硬生生的砸在他身上。趙洞庭幽幽的嘆了口氣:既然亡國之君不好當,那就索性當個暴君,以暴治亂!…
柳父:“志兒,去讀書吧。” 柳明志:“我,江南首富長子萬貫家財,開玩笑嗎?不去,打死都不去。” 柳父:“管家,取訓子棍來。” 柳明志:“且慢,牽馬來。” 齊韻:“夫君,男兒若無乘風志,空負天生八尺軀,去考狀元吧。” 柳明志:“我?嬌妻在懷,日子美滿,去考狀元,我瘋了啊。” 新 皇:“柳愛卿,北方已定,新軍三十萬是不是該移交兵部了?” 柳明志:“柳明志奉先帝之命鎮守邊疆二十七府一百五十二州,願世世代代為陛下效力。” 皇帝:“.......” 柳明志坑殺完最後一個對手,看著來東方尋找黃金的西方人咧嘴一笑:“來了老弟!”
貞觀三年,大唐進入戰事,各地資源吃緊。唯有平遙縣……載歌載舞、吃穿不愁。甚至隱隱有幾分現代化大都市之景!隨著李世民與長孫無忌深入探究,發現這里的一切與眾不同……富庶的黎民百姓,發達的商業建設……更令人驚訝的是,當地縣令劉少卿,竟然窮困潦倒只食一餐!……平遙縣的一切,震驚整個大唐!
穿越后,我竟然憑借幾首詩震驚了世人!皇帝對我贊不絕口,大學士搶著收我為徒,皇子為了爭我斗的頭破血流! 而我,楊凌,沒什麼大本事,老婆是個山賊,父親是個鐵匠。可怎奈,嘴里念的是唐詩宋詞,手上做的是現代科技,吟詩作對,士農工商,無所不曉,無所不能,仰天長嘯:無他,憑詩上位而已!